趣味盎然的元宵节咏灯诗

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流传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

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场景。

在闹花灯的海洋里,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心动情欢;有灯笼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这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代,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

唐玄宗时,延续西汉的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们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中说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诗词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李商隐的诗中写道: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中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的盛况,但却蕴涵着欢乐愉悦、热闹熙攘的场景。

此外,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一诗意境也很不错: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但是元宵节的灯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

苏轼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说“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欧阳修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些名人都把元宵节美景写得有声有色。

著名词人姜夔《诗曰》,让人读后如临其境: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把京城各阶层的人们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描绘的恰到好处: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寅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了迷人的元宵之夜。诗中写道: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明人李梦阳的《汴京元夕》也别具韵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写道:

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

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

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写道: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这首诗写得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清代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一诗,让人有一种诗人元夕之夜畅游而意犹未尽之感: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

清代单可惠的《张灯曲》则是推陈出新,诗中写道:

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

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

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

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向世人昭示了这么一个感觉:要状述、描摹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盛况,非得登上月亮,居高俯瞰不可。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中写道: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词抒写了对眷恋情人的思念之苦。

[旁注]

灯谜 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书面创作。三国时猜谜盛行。宋代出现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猜灯谜十分流行。

李商隐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张祜 字承吉,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

姜夔 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很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李梦阳 字献吉,号空同,迁居开封。明代中期文学家,复古派前七子的领袖人物。工书法,精古文词,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复古,《自书诗》师法颜真卿,结体方整严谨,不拘泥规矩法度,学卷气浓厚。

唐顺之 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嘉靖八才子之一,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

苏味道(648年~705年),唐代政治家、文学家。少有才华,20岁考中进士,累迁咸阳尉。武则天时居相位数年,处事依违两可,时称“苏模棱”。与杜审言、崔融、李峤并称为文章四友,与李峤并称苏李。对唐代律诗发展有推动作用。《全唐诗》录其诗16首。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唐寅(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苏州府吴中人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他玩世不恭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阅读链接]

除了元宵诗词,还有一些歌谣流传。如闽南歌谣《元宵月正圆》写道:

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

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闹元宵,煮汤圆,骨肉团聚满心喜,

男女老幼围桌边,一家同吃上元丸。

这是一首企盼海峡两岸亲人团圆的歌谣,其殷殷期盼之情流溢于字里行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