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各地红红火火闹元宵

在湖南的常德民间,家家户户都在正月十五张灯。入夜,不论贫富,家家张灯,街道、乡村、水边一片光明。

灯的制作工艺极为精巧,有走马灯、八宝灯、莲花灯、虾灯和鱼灯等。灯上绘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有的设置灯谜,猜中有奖。

石门县的农村有放路灯的习俗,每户备明烛数十,每10步或5步燃烛一支。居于溪边的人放河灯,任灯顺流而下。又有放天灯的活动,就是用大幅薄纸糊成袋,袋口朝下并附上烛盏,燃烛充气上升。

湖乡有赛灯的习惯,沟港两岸居民认为胜者可五谷丰登。因此,必胜之心极强,如若赛灯将败,便烧茅屋一栋或几栋,以图取胜。

在常德,青年妇女平时不能随便抛头露面,若是观灯,则名正言顺出游,创造了男女谈情说爱的机会。

这时,花鼓戏、龙灯、狮舞和采莲船等纷纷出动,穿街入巷,锣鼓沉沉,欢声一片,喜气洋洋。

正月十五这天晚上,江苏无锡民间所挂的花灯名目很多,有龙灯、凤灯、鱼灯、兔子灯、走马灯以及各种神话灯、历代人物灯等。有的用灯扎成灯树、灯楼、鳌山、牌坊等,还有的进行踩高跷、扭秧歌、打太平鼓、玩花船、耍龙舞、耍狮子舞等活动。

花灯上还写有灯谜,吸引人们观灯和猜谜。在城里,最热闹的是崇安寺,明清时期,这里的灯市极盛,整条街上悬灯结彩。

元宵节前后的几天晚上,锡山的龙光塔的每只角和每一窗口都要挂上彩灯,犹如火树。元宵节晚上,还有人携带酒、菜登锡山、惠山,一面观赏市内夜景,一面饮酒赏月。

南昌人将过元宵节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用1000多人连接起来。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

浙江省的象山石浦元宵节有两个民间风俗,一是吃“糊粒”,二是舞鱼灯。

象山石浦人元宵节晚餐,家家必吃的不是元宵而是“糊粒”。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石浦人把农历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而非正月十五。这一天,人们要把家里每间房屋点上灯,做到“十四夜间间亮”。

所谓糊粒,也叫糊粒姜,是以海鲜牡蛎、虾仁和鱼肉等为主料,加上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和年糕等,混合在一起做成的杂烩羹。

石浦地处东海之滨,是我国著名的渔港,东门岛、延昌、番头一带的渔民世代耕海牧鱼,故舞鱼灯的民间舞蹈是石浦最具地方特色的习俗。

对当地来说,风调雨顺,鱼蟹满舱,即是好年景,即是喜庆年岁。“鱼”与“年年有余”、“富足有余”的“余”字是谐音,因而,鱼便在人民心目中成了吉祥、幸福、美满的象征。

石浦是具有浓郁海洋文化的乡镇,“舞鱼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民间表演艺术。舞鱼灯托物寓意,也寄托着广大渔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

在山西一些地区的元宵节也有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习俗,如闹社火、放烟火、点灯等,很是热闹。

元宵节这一天,山西有闹社火的习俗。据说是因为古时为了驱赶野兽而形成的习俗中。

山西乡村的秧歌、社火队伍,要集中在县城或重要集镇进行汇演,带有竞赛性质。形式多为舞龙灯、耍狮子、踩高跷、抬阁、跑旱船、跑驴等。晚上则要沿街进行表演,讲究见旺火就舞。

各家一见秧歌队前来,就要大放鞭炮迎接。各使绝技、鼓乐喧天。围观者喝彩不断。

元宵节时唱完戏后还要点烟火。烟火分礼花与土烟火两种,土烟火形形色色。

晋中地区的“架火”,很有代表性。用30张大方桌,一张接一张,叠垒起来,高约16米,用8条大绳斜刺牵拴,层层方桌装饰成亭台楼阁。内布各种景观,多为戏文片断,大都采用泥塑和剪纸等形式,造型逼真,颜色鲜艳。每层外有36颗特制的大爆竹,共计400余颗。8条大绳,全部用花炮装饰。

整个造型,犹如一座五彩缤纷的13级宝塔,称为主火。主火周围,另设许许多多配火,如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与主火用火药捻连通。整个架火点燃后,主火辉煌灿烂,情趣无限。四周配火飞炮轰鸣,流星划空。

在晋中地区的太谷县,元宵节张灯尤具特色。太谷县城内东南西三条大街,家家挂灯,成双成对。10米左右,搭建一座彩楼。街心设特大神棚,五彩缤纷。制作彩灯用料有玻璃、纱、绸缎等,灯架皆为紫檀等硬木做成。因而有俗语说:太谷灯,爱煞人!

山西人过灯节,喜欢转九曲黄河阵,也称九曲黄河灯。阵内埋有365根杆子,布成9个弯曲的小阵。杆与杆之间用绳子串起,每根杆顶张灯一盏。游阵者必须不走重路,一根杆子也不剩,转完全阵,方为本事。如果误入迷途陷入阵中,则为失败,必须从头再游。

从外面观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领风骚,浑然一体。龙灯进阵,排在最后,转至老杆,焰火点燃。上下鞭炮齐鸣,银蛇狂舞,全场灯光闪烁,神龙翻滚,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活动达到高峰。

在晋南地区,农村过灯节,习惯放河灯。将各色彩灯置放河中,顺水漂流,很是壮观。

人们手提灯笼走路,碰到行人,讲究抬起灯笼互相照一照,取意吉星高照。正月十五,妇女们习惯用面类制成灯盏,蒸熟后置放土地神、门神等处加油点燃。

盼望得子的新媳妇,讲究正月十五偷灯。传说偷回燃着的灯,必定会生孩子。偷灯时,主人明知而不拦,待到偷灯到手起步返程时,主人却要喊几声:“谁偷灯了?”

偷灯者则要跑几步。跑动而面灯不灭,方为成功。也有的地方讲究小孩偷吃面灯,一年不得病。所以各家置灯也要供小孩来偷取。

山西人元宵节张灯,富有很强的文化内涵。

而山东济南的正月十五放河灯习俗,也颇有趣味。明清两代的济南,灯节期间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要张挂花灯。因为济南泉众水多,同时放河灯的习俗也蔚然成风。

王象春在《齐音》中曾写了一首题为《元宵》的七言诗:

喜看稚子放河灯,狮石围栏士女凭。

阔髻高裙京样尽,此宵又着白松绫。

诗的开头第一句便是“喜看稚子放河灯”,可见,“正月十五放河灯”早在1616年,王象春到济南定居之前就已约定俗成了。“正月十五放河灯”之俗,直到清代还持续不衰。

元宵灯节盛况不仅在“灯”,还在于民间艺术的表演,即社火。

在河北石家庄地区,“社火”的形式不胜枚举,井陉的拉花、抬皇杠;获鹿的抬花轿、牛斗虎、十八背;栾城的抬花杠、拉耩子;赵县的背灯挎鼓、拉碌碡;藁城、正定的“常山战鼓”都是远近有名,甚至驰名中外,有的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或省级文化遗产名录。

“打树花”是河北蔚县暖泉镇表演的春节民俗社火传统节目之一,因泼打在堡墙上的铁水迸溅开来,状如火树银花而得名。

相传,早在五六百年前,北关堡村就开始“打树花”,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也有吉祥和喜庆之意。一般在正月十四、十五和十六的晚上表演,一直延续至今。

在“打树花”前,将所用的柳木勺在冷水中充分浸泡。傍晚,架起炼铁炉开始冶炼生铁,待生铁完全溶化后,由五六个技艺娴熟的艺人头戴浸湿的草帽,反穿羊皮袄,手持用水浸透的柳木勺,盛起溶化的铁水,轮番扬起泼溅在堡墙上,迸溅开来的铁水如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帘子,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又如火一样的瀑布,千姿百态、万花奔放。

在河北省的其他市区,都有着自己特色独具的民间社火和民间文艺形式,如保定的龙灯、狮子舞、承德的“二贵摔跤”、邯郸的“捉黄鬼”、“炮火城”、衡水的“散灯盏”等,真是数不胜数。

山东威海人十分重视元宵节,因为这一天是春节后恢复生产的前一天,当地渔民要去庙会祭祀神灵祈求庇护,同时采购生产资料,做好新一年生产的准备。

元宵这天,渔村家家户户红灯高挂,鞭炮齐鸣,男女老少走出家门,演活报剧,唱大戏,其隆重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春节。

与南方的灯会不同,威海不举行灯会,但在这一天要捏面灯,据说这是胶东最有特色的地方民俗之一。过去的灯均用豆面捏成,又称为豆面灯。豆面灯有月灯、散灯和生肖灯三种。

月灯是祭品灯,当地人称为恭儿,每月一个,共12个,闰年加一个。月灯制作十分简单,圆柱体,顶部捏成灯碗,灯碗的边缘按月份捏上相应的绉。

月灯在二更时点着,要求按月份散开,如农历六月收麦,把六月灯放进麦囤;农历七月收玉米,七月灯放进玉米囤;鱼灯放在水缸中的水瓢中;马灯放到牲口棚中等。这个过程称为散灯。当地人称散灯为吉祥灯,主要由鱼灯、花灯、蛤蟆灯等组成。

生肖灯即按十二生肖属相捏成的面灯,当地人俗称属相灯。生肖灯的制作较复杂,它是一种面塑。在节前,按家中所有人的属相做面灯,每个生肖灯的背上要放一个面捏的灯碗,同时还要捏鱼灯、马灯、鸡灯、猪灯等。将灯全部点燃后,一家人围在一起观看,谁的面属相灯旺,油尽残灰多,意味着谁在新的一年有好运,无灾无病。

面灯多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12个,闰年做13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12个月份的水、旱情况,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年代,其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如清乾隆年间陕西《锥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

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面灯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清咸丰年间,山西《澄城县志》记载:“正月十五日蒸荞麦面为灯盏,注油燃灯,次早食之。”

元宵节捏面灯,仍然是我国北方经久不衰的习俗。

[旁注]

花鼓戏 我国地方戏曲剧种,通常特指湖南花鼓戏。湖北、江西、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也有同名的地方剧种。新中国成立后,湖南花鼓戏艺术有较大发展,由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整理创作的《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深受全国各地的人民群众所喜爱。

牌坊 又名牌楼,为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也有一些宫观寺庙以牌坊作为山门的,还有的是用来标明地名的。

崇安寺 是无锡最古老的寺院,它和上海的城隍庙、苏州的玄妙观、南京的夫子庙齐名。这里原来是清净的佛教圣地,后来无寺有名,发展为商业繁华区,成为无锡市中心的代名词。崇安寺相传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宅社,364年改为寺院,命名为兴宁寺。977年改为崇安寺。清乾隆时封为静慧寺。

抬阁 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跑驴 一种汉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河北、陕西、湖北、山东等省,以河北昌黎、滦县一带最为著称,多在春节或赶会时随秧歌队表演。相传已有200多年历史。

孙悟空 是我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有一双火眼金睛,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使用兵器为如意金箍棒。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王象春 原名王象巽,字季木,号虞求,别号山昔湖居士,明末诗人。是清初文学家王士祯的从祖。万历年间进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诗文结集为《齐音》、《问山亭集》。

更 是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古人把一夜分为5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时至21时,二更是21时至23时……以此类推。

门神 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驱邪辟鬼,保卫家宅平安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咸丰(1831年~1861年),名爱新觉罗·奕詝,20岁登基,在位11年,31岁病死。咸丰是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他在重大事件面前大都优柔寡断,束手无策,且迷于酒色,荒废朝政,宠爱叶赫那拉氏,即慈禧,误国殃民。

[阅读链接]

关于象山石浦人元宵节吃糊粒的习俗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据说,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国海疆,戚继光奉命抗倭。

有一年的正月上旬,倭寇大举入侵。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众志成城,英勇抗击,倭寇死伤无数。我军民于是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

岂料,正当各种菜肴准备下锅烧煮时,另一支倭寇前来进犯。军情危急,已无时间烧煮菜肴,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全倒入锅内,后又加上米粥和薯粉,做成糊粒。即刻,将士们有滋有味地吃起来。结果,将士们士气大振,大获全胜。

从此后,每逢正月十四,家家户户都要吃糊粒以示纪念。后来,吃糊粒便流传成为一种民间节俗,象征团结,胜利、欢庆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