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庆开怀——节日习俗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我国汉族民族传统节日。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元宵节期间的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扩展的,并伴随着丰富的节日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传承,因此具有悠久的生命力。

南北异风的舞狮子和踩高跷

舞狮子又称狮舞,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舞狮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相传,舞狮的活动最早是从西域传入的。狮子是文殊菩萨的坐骑,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舞狮子的活动也进入我国。

狮子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和孔雀等一同带回的贡品。而狮舞的技艺却是引自西凉的假面戏,也有人认为舞狮是5世纪时产生于军队,后来传入民间的。两种说法都各有依据,今天已很难判断其是非。

不过,唐代时,舞狮已成为盛行于宫廷、军旅、民间的一项活动。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说:

戏有五方狮子,高丈余,各衣五色,每一狮子,有十二人,戴红抹额,衣画衣,执红拂子,谓之狮子郎,舞太平乐曲。

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此有生动的描绘: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在1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舞狮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北派舞狮以表演武狮为主,即魏武帝钦定的北魏瑞狮。小狮一人舞,大狮由双人舞,一人站立舞狮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

舞狮人全身披包狮被,下穿和狮身相同毛色的绿狮裤和金爪蹄靴,人们无法辨认舞狮人的形体,它的外形和真狮极为相似。

引狮人以古代武士装扮,手握旋转绣球,配以京锣、鼓钹逗引瑞狮。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登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

南派舞狮以表演文狮为主,表演时讲究表情,有搔痒、抖毛、舔毛等动作,惟妙惟肖,逗人喜爱,也有难度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狮以广东为中心,并风行于港澳、东南亚侨乡。

南狮虽也是双人舞,但舞狮人下穿灯笼裤,上面仅仅披着一块彩色的狮被而舞。和北狮不同的是,狮子郎头戴大头佛面具,身穿长袍,腰束彩带,手握葵扇而逗引狮子,以此舞出各种优美的招式,动作滑稽风趣。

南狮流派众多,有清远、英德的鸡公狮,广州、佛山的大头狮,高鹤、中山的鸭嘴狮,东莞的麒麟狮等。南狮除外形不同外,性格也不同。

白须狮舞法幅度不宽、花色品种不多,但沉着刚健,威严有力,民间称为刘备狮;黑须红面狮,人称关公狮,舞姿勇猛而雄伟,气概非凡;灰白胡须狮,动作粗犷好战,俗称张飞狮。

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古人将它当做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人们在元宵节及其他重大活动里舞狮子,以企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踩高跷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作为汉族传统民间活动之一,踩高跷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演员踩跷比一般人高,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写道:

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校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

从文中可知,早在公元前的500多年前,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达3米多。

据古籍中记载,古代的高跷皆属木制,在刨好的木棒中部做一支撑点,以便放脚,然后再用绳索缚于腿部。表演者脚踩高跷,可以做舞剑、劈叉、跳凳、过桌子、扭秧歌等动作。

在北方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唤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南方的高跷,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关公、张飞、吕洞宾、何仙姑、张生、红娘、济公、神仙、小丑皆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如履平地。

据说踩高跷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

[旁注]

段安节 唐初名将段志玄的后裔。段安节的祖父,唐穆宗时期官至宰相。父亲段成式,历官至太常少卿,著有《庐陵宦下记》2卷,已佚;《酉阳杂俎》20卷和续集10卷(今尚存)。段安节撰有《乐府杂录》。

绣球 一般由彩绣做成,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于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谁得到姑娘抛出的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以图瑞祥吉庆。

踩高跷 俗称缚柴脚,也称“高跷”、“踏高跷”、“扎高脚”、“走高腿”等,是我国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多在一些民间节日里,由舞蹈者双脚绑着长木跷在广场上进行表演。

张骞(约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14年),字子文,我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

吕洞宾 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于796年生于永乐县招贤里。是著名的道教仙人,道教全真派北五祖之一,全真道祖师,三教合流思想的代表人物。

[阅读链接]

关于踩高跷的来历,民间还有一种传说。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婴,有一次出使邻国,邻国国君笑他身材矮小。于是晏婴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起来,弄得那国君臣啼笑皆非。

而后,晏婴又借题发挥,把外国君臣挖苦了一番,使得他们很是狼狈。从此,踩高跷活动流传至民间。

此外,民间还有一种传说,把踩高跷与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联系在一起。从前,有座县城叫两金城,城里和城外的人民非常友好,每年春节都联合办社火,互祝生意兴隆,五谷丰登。

不料,后来来了一个贪官,把这看做是一个发财的机会,于是规定凡是进出城办社火,每人都要要交三钱银。人们不交,他就关城门,挂吊桥。但仍难不住聪明的人们,他们就踩着高跷,翻越城墙、过护城河,继续欢度春节,乐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