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逐渐走向衰落

种种唐代珍贵文物的出土及考证表明,繁盛时期的大唐帝国对佛教的尊崇,使佛教的规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法门寺也因此进入了全盛时期。

但后来由于唐武宗即位和中唐以来连年的战乱,寺院几乎成为世俗化的娱乐场所。

唐武宗崇奉道教,加之宰相李德裕也是个道教徒,加之僧尼队伍鱼龙混杂,各派之间矛盾重重、尖锐对立。唐武宗因而极力排斥佛教。他不仅摒弃旧制,而且不再礼迎佛骨,更有甚者还在854年颁布了一系列灭佛诏敕。

在这场灭佛的空前浩劫中,数以千计的寺院财产被没收,寺庙被毁,大批僧人强迫还俗。唐武宗曾敕令毁碎法门寺供奉的佛指舍利,庆幸的是执行者将真正的佛骨秘藏了起来,使佛指舍利躲过了这场法难。

继唐武宗后,登上皇帝宝座的是他的叔父唐宣宗。而这位皇帝早年曾过着四处流落的生活,有时甚至寄宿于法门寺,接受僧侣们的施舍。所以唐宣宗即位后,带着他报恩的心愿,重新下诏试图恢复佛教从前的盛况,持续6年之久的会昌法难宣告终止。

由唐而宋,法门寺昔日皇家道场的风光也随之不再。宋代以后,我国历史上战乱频仍,天灾人祸不断,法门寺寺貌凋敝,寺域缩小,几度衰朽,又几度重修,虽然香火不断,时有高僧大德主持,也难挽其颓势。

922年,盘踞凤翔的原唐节度使吱王李茂贞,当时也称秦王,曾多次修葺木塔,添置塔心樘柱,以绿琉璃瓦覆盖塔顶,使木塔更加漂亮,逢夕阳朝霞时,金碧辉煌,雄姿昂然。当时有个叫薛昌序的撰文《秦王重修法门寺塔庙记》说“穷华极丽,尽妙罄能”。

在宋、金和元朝时期法门寺宝塔统称“真身宝塔。”宋代的法门寺虽不可与唐时的繁盛同日而语,但仍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

法门寺寺藏文物记载,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其庞大之规模可想而知。北宋皇帝多崇佛佞道,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

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及天王院香雪堂僧人诵经和煮茶的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

三级风檐压鲁地,

九盘轮相壮秦川。

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已无昔日繁荣景象,但从寺藏明代碑刻可知当时仍有“二十四院”之宏伟建制。

1569年,陕西凤翔府连续发生了两次地震,波及法门寺真身宝塔,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

1579年,陕西省扶风县的佛徒杨禹臣和党万良等,募化钱财,倡导修复法门寺塔,历经30年时间,终于在1609年竣工,原来的四层木塔改建成了八面八棱的13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

砖塔的最上层和最下层均无门洞,其他11级各开8洞,共88个佛龛。砖塔的每层有出檐和砖雕的斗拱,第一层斗拱下有砖雕花,每边中间有二龙戏珠、狮子、麒麟、双凤朝阳、花叶云朵的浮雕,纹样华丽。

在砖塔下边还有题额,正南方为“真身宝塔”,东为“浮屠耀日”,西为“舍利飞霞”,北为“美阳重镇”,其他四面分别题刻“乾”、“坎”、“艮”和“巽”,用以表示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四个方位。

砖塔的第二层下部周围栏杆上雕刻的是饰莲花朵卷草云图案,雕工极为精细。塔基平面呈圆形,东西直径约19米,南北直径约20米,总面积约320平方米。砖塔基底部中间浅,四周深。

从形体上看,明代的砖塔与唐代的木塔大异其趣,四维四边变成八角形,这种八卦方位图式的塔轮廓线近似浑圆,如笔锋直指向青天,显得粗犷壮硕、高标突兀,显示出君临大地、傲视苍穹的恢弘气势。

以乾、坤、艮和巽表西北、西南、东北和东南四个方位,显然是异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融的象征,其浮雕既有龙、凤和麒麟腾跃华夏文化的吉祥瑞气,又有莲花、草云和狮子等闪耀着印度文化的圣洁佛光。

在清代时期,清王朝几次对法门寺进行修葺,但规模不大,法门寺在当时陆续建起了大雄殿、木佛殿、西佛殿、铜佛殿、浴佛殿和九子母殿。1862年,法门寺在陕西回民起义中受到破坏,此后重修规模缩小了许多。

在法门寺的历史上,曾先后有高僧,如唐代的惠恭大师和金代法爽和尚在法门寺自焚圆寂,为弘扬佛法献出了毕生精力。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代的惠恭大师在佛门修行到了最高境界后,他自然地要积火自焚,炼出舍利。

金代的法爽和尚,在金大定21年,瞻礼法门寺真身宝塔,诣塔前身挂干灯以为供养。尔后,他寄锡在长安,后来又到法门寺修境院披阅藏教。法门寺净土院僧主因敬重法爽和尚的名德,就邀请法爽和尚做法门寺的住持,即为净土院僧。

法爽和尚常诵《法华药师品》,愿行其法供养。于寺东南四五里择地筑坛场,建宝塔19座,拟于1206年焚身供养。由于风翔府帅阻止,未能实现。1208年,法爽和尚自积柴火,在熊熊烈火中自焚,以身献佛。

[旁注]

道教:是我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道教奉李耳为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道教的“道”与“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关中:又称关中平原,地处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大散关,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佛龛:一般以石或木,作成橱子形,并设门扉,供奉佛像,如佛龛和神龛等,一般为木制,而石窟雕刻一般是神龛式,小龛又称椟。

唐武宗(814年~846年)本名李炎。他在位时,任用李德裕为相,对唐朝后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唐武宗崇信道教,由于他下令毁佛,没收了大量寺院的土地,从而扩大了唐朝政府的税源,巩固了唐朝的中央集权。

李德裕(787年~849年)为晚唐知名宰相。他曾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和协助唐武宗灭佛,功绩显赫,后进封太尉和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

唐宣宗(810年~859年)本名李忱。唐宣宗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他在位13年,延缓了唐朝帝国走向衰败的大势,但因诸多历史因素他没能彻底扭转唐朝的颓势。

李茂贞(856年~924年)本名宋文通,因功受命为武定节度使,李茂贞为唐僖宗所赐姓名。后来,李茂贞便凭借此殊荣和雄厚的实力割据一方,逐渐成为了五代时期的岐王和后唐时期的秦王。

麒麟:亦作“骐麟”,是我国古籍中记载的一种动物,是神的坐骑,古人把麒麟当做仁兽、瑞兽。雄性称麒,雌性称麟。常用来比喻杰出的人。

[阅读链接]

1987年4月3日,封闭1000多年的法门寺地宫重新面世,出土了佛指舍利和唐朝8位皇帝供奉的2000多件皇室绝世珍宝。法门寺文物的考古发现诱发了人们了解法门寺佛教的热望。由于法门寺的文物基础特别雄厚,其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也就具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门寺佛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充分发掘和利用与法门寺相关的历史文化内涵。如通过对八重宝函、五重宝函和捧真身菩萨的文饰解读,使得唐朝密曼荼罗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再现出来,进而引起了日本、韩国等国和我国台湾、香港以及澳门地区佛教密宗一脉相承关系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