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到了唐代,法门寺迎来了它最为辉煌的时期。唐朝建立后,法门寺的住持需由皇帝亲自任命。法门寺成为大唐帝国崇拜、供养佛舍利的中心和皇家内道场,在国家宗教生活中占据至高无上的地位。

在619年,唐朝秦王李世民安排80名和尚入住法门寺,并任命宝昌寺僧人惠业和尚为法门寺的第一任住持。在625年,唐高祖李渊下令扩建“法门寺”。

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在法门寺原来的塔基残露处把阿育王塔改建成了四级木塔,名称望云殿,殿楼4层,出手可及云彩。

在贞观年间,唐朝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对法门寺进行扩建和重修,寺内殿堂楼阁越来越多,真身宝塔越来越宏伟,区域也越来越广。

在660年,唐高宗李治迎佛骨于东都洛阳,供养3年后,于龙朔二年送归法门寺地宫,并诏令和尚惠恭和意方等重修法门寺塔。

到了684年,法门寺内僧尼已发展到5000多人。唐王朝也终于完成了瑰琳宫“二十四院”的建设,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和僧人最多的皇家寺院,并辅以严格的僧伽制度:

法门寺住持僧由皇帝任命;法门寺僧团由高层次僧人组成,僧伽不拘宗派,各宗并弘。

在此基础上,唐王朝形成了一套十分完备的皇帝迎送佛指舍利的仪轨、弘法和法事。使法门寺成为“九经十二部”总传的道场,大唐佛教文化的中心。唐代法门寺的“二十四院”有:释迦院以诵习佛教经典为业,宣示佛祖事业、教化及教旨,为众院之首。

弥陀院供奉阿弥陀佛,主诵净土“三部一论”。塔会院即真身院,专门护持供养真身舍利宝塔。毗卢院供奉毗卢遮那佛,诵习《华严经》。

罗汉院专门供养小乘修行者所成就的最高果位。祝寿院即诞生院,专为皇室祈福、请寿而设。上生院供养无量寿佛。

天王院供养四大天王。三圣院供养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主弘净土三经和《华严经》以及《法华经》。十王院即普贤院,十王为普贤十大愿王。五会院专修净土五会念佛法门。圆通院即观音院,专门供养观音菩萨。

净光院是主修斋天和敬天教法的道场。净土院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北禅院、南禅院和西禅院都专修禅法和悟般若。

维摩院主讲《维摩诘经》,弘扬“不二”大乘教旨。妙严院诵持楞严咒,讲诵《金光明经》。地藏院供养地藏菩萨,为众生消灾,为亡灵祈福。戒坛院为寺众受戒,弘扬各种戒律。

吉祥院即文殊院,供养文殊菩萨,弘扬文殊信仰。新兴院即弟子院,是那时专门佛学教育机构,另外,有学者认为,唐时的法门寺还应包括寺院服务管理的浴室院和库院以及修造院与供方僧住的招提院以及供养道教神祗的城隍庙院。

在法门寺寺内,大、小乘教并弘,显、密宗圆融,成为唐代丛林梵刹之典范。如同唐代社会对各种文化所体现出的包容精神一样,唐代法门寺的佛教亦表现出各宗各派、共存共荣的兼容态度。

唐朝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

唐朝是法门寺的全盛时期,它以皇家寺院落的显赫地位,以七次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对唐朝佛教、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史载“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在874年唐僖宗李儇在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用曼荼罗,即结坛的形式,按照佛教仪轨,以地宫中室为中心,四枚舍利为主体,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以此实现“八荒来服,四海无波”的护国佑民理想。

这是我国佛教密宗的最高结集,体现出印度佛教中国化后,融合儒家大同世界观念而再度升华的理想境界。

由于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到了710年,大唐皇帝赐名舍利塔为“大圣真身宝塔”。”786年,唐代宗又改称“法门寺舍利塔”为“护国真身宝塔”。

总体来说,唐朝法门寺兴隆的基础是寺院经济实力雄厚。其经济来源是各方施舍,共成圣事。

一是王室施舍。如显庆年间,高宗给钱5000两,绢50匹,以充补供养;后又敕常侍王君德送绢3000匹,供造阿育王像和补固塔用;则天皇后舍所寝衣帐、直绢1000匹,并为佛祖真身舍利造九重宝函和金棺银椁。

长安四年冬,施绢3000匹。上元初七月,唐肃宗诏赐瑟瑟像一铺,事以金银之具,另有金襕袈裟以及檀香数百两之赠。贞元六年二月迎佛骨时,倾都瞻礼,施财巨万。同时王室还赏赐给法门寺田产、房屋和车马。

二是王公朝士布施。如三迎佛骨时“舍财投宝者耻后”,五迎佛骨时“舍施唯恐弗及,有竭产充施者”;咸通迎佛骨时,“宰相以下竟施金帛,不可胜纪”。

三是民间施舍。都城长安还为佛骨成立了民间布施机构迎真身舍利,自开元之后,直至咸通最后一次迎送佛骨,民间施舍的钱财不可计数。

有关唐朝法门寺的全盛景象,后来陕西省在法门寺地宫中的考古发现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而且其中有十大发现被世界各界赞为世界十大之最。

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有一个金骨和三个影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打破了日本茶文化起源说。

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约2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

[旁注]

内道场:又叫内寺,即设于宫中之佛事修行场所。内道场乃东晋以来宫中所设之祠佛场所,唐代崇信益盛。至南宋则设置传法院专掌内道场之法事。

僧伽制度:佛教大兴后,信徒倍增,犯过失的也随之增多,随之系统而完备的律制应运而生。僧伽制度就是出家僧尼共同遵守的禁戒制度和规定以及传统习惯。

仪轨:原指密部本经所说诸佛、菩萨和天部等,在秘密坛场的密印、供养、三昧耶、曼荼罗和念诵等一切仪式轨则,后转为记述仪式轨则之经典的通称。全称秘密瑜伽观行仪轨、念诵仪轨、秘密仪轨和三摩地仪轨,或称修行法、念诵法、供养法、三摩地法和密轨。

道场: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学道的处所。如我国佛教五大名山,分别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和弥勒菩萨的道场。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规模较大的诵经礼拜仪式。如水陆道场、慈悲道场和天师道场等。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重要的经典之一。据称是释迦牟尼佛成道后,在禅定中为文殊和普贤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宣讲的要典。

城隍庙: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在我国民间已非常普遍了,各地人们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大多以当地人们普遍认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为城隍神。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毗卢遮那宗、秘密乘和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8世纪时密教在印度具有很大影响,后传入我国,从此修习传授形成了密宗。

宰相: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相之称,只有辽代以其为正式官名,其他各代所指官名与职权广狭则不同,而且名目繁多,通常和丞相是一个概念。

地宫:就是僧人们圆寂后使用的墓地,是为埋藏舍利在塔基下建的地窖。地宫是石雕刻和石结构相结合的典型建筑,是陵寝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安放死者棺椁的地方。

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就广义而言,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

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齐,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就附着在器面不脱。我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

曼荼罗:是藏传佛教术语,又称“满达”、“曼扎”或“曼达”,指一切圣贤、一切功德的聚集之处,曼陀罗是僧人和藏民日常修习秘法时的“心中宇宙图”,一般以圆形或正方形为主。曼荼罗仪式是积聚福德与智慧最圆满而巧妙的方法。

唐太宗(599年~649年)本名李世民,他不仅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登基后,他虚心纳谏,开疆拓土,在国内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

唐高宗(628年~683年)本名李治。李治即位之初朝政被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及褚遂良等掌握。后来在唐高宗彻查一宗谋反案后,他的皇位得到巩固。

武后(624年~705年)即武则天,她是诗人,也是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唐高宗时她为皇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或“南周”。

唐僖宗(862年~888年)本名李儇。唐懿宗病重弥留之际,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为皇太子,改名李儇,并于懿宗死后柩前即位。

唐代宗(727年~779年)本名李豫。安史之乱以后,大唐开始走向衰落。后来,由于吐蕃占领首都长安15日。唐代宗为求暂时安定,大封节度使,造成了藩镇割据。朝廷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

唐肃宗(711年~762年)本名李亨,马嵬驿兵变杨贵妃死后,唐玄宗西逃,李亨继位。他在位6年,后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

开元通宝:我国古代的一种货币。开元通宝主要指我国唐朝在开元年间,612年发行的一种征着“天圆地方”的圆形方孔铜质货币。

玳瑁币:用玳瑁,即一种海龟的甲壳雕刻而成的货币,是我国古代货币中极其罕见,极为珍贵的“玳瑁币”。法门寺地宫出土的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

锡杖:为比丘行路时所应携带的道具,属比丘十八物之一。梵名音译作吃弃罗、吃吉罗、隙弃罗;又称有声杖、声杖、禅杖、鸣杖、智杖、德杖、金锡和杖。

[阅读链接]

据传说,明代有相依为命的姐弟俩,自幼父母双亡。因家贫,姐姐宋巧姣只好让弟弟宋兴儿去财主刘公道家当童工。

当时,有个叫刘彪的特别喜欢孙玉娇。当他获悉傅朋与孙玉姣私订终身的消息后,他误将孙玉姣舅父母当做傅朋与孙玉姣杀死了,并将女头抛到了刘公道家后院。刘公道发现女头后,恐宋兴儿泄密,遂杀人灭口。

次日,刘公道报官诬称宋兴儿窃财畏罪潜逃,眉乌县令赵琏便捕了宋巧姣问罪。宋巧姣据理申辩,令赵琏恼羞成怒,他将宋巧姣收监后,让其交十两银子赎出。

恰巧,宋巧姣在狱中认识了祸起萧墙而入牢的孙玉姣,两人互诉冤情,并判断杀人凶手为刘彪。之后,傅朋托人赎出了宋巧姣。

有一天,宋巧姣得知皇太后来法门寺降香,就冒死告御状。宋巧姣悲号哭诉感动了皇太后,后派人查清此案,昭雪了宋巧姣等人的冤情。

传说,宋巧姣哭诉完起身后,她膝下所跪的石头上便出现了两个圆圆的膝印儿,后来人们就把这块留有膝窝的青石叫“巧姣跪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