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殿宇与精美的塑像

报国寺占地面积60余亩,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殿宇结构自然,依次是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和藏经楼,殿堂倚山因势,一殿高出一殿。

报国寺建筑为框架式结构,庭院式布局。殿堂两侧有僧寮客舍,周围环绕着吟翠楼、待月山房、花影亭和七香轩等庭院园林建筑,布局严谨。

报国寺山门是后来按原貌重建的,面阔五间,高12米,三叠屋顶,飞搪翘角。山门正中间门上悬挂有清康熙皇帝御赐的“报国寺”三字匾额,两边楹联为:

凤凰展翅朝金胭;

钟声频闻落玉阶。

左右两侧的横匾是:

鹤驻云归;

普放光明。

报国寺第一殿为弥勒殿,殿内供奉着一尊喜笑颜开、袒胸露腹、高约2米的弥勒塑像。“弥勒”是慈悲的意思,他是菩萨,但还没有成佛。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佛。

弥勒后殿供的是彩绘泥塑的韦驮站像,背朝山门,面对大雄宝殿。韦驮是佛教的护法神,身穿胄甲,右手托山,左手按金刚降魔杵,修眉凤眼,双唇紧闭,威武刚强,正气凛然。

报国寺第二殿为大雄宝殿,“大雄”是佛经中说的“唯大唯雄”的意思,殿里供奉着佛主释迦牟尼金身彩饰坐莲像,两旁排列十八罗汉像。

释迦牟尼是公元前6世纪后期印度迦毗罗卫国释迦部落净饭王的儿子,俗称乔达摩,名悉达多。由于那时社会的动荡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和烦恼,引起了他的深思,他因而出家修行,寻求解脱。经过6年苦行,他尝尽千辛万苦,最后又经过七天七夜的禅思静虑,终于彻悟大觉,成了大佛。

释迦牟尼佛的左龛是泥塑彩绘金身文殊菩萨像。文殊全称为“文殊师利”,意为妙德、吉祥。他是众菩萨之首,是智慧的化身,常协同释迦牟尼宣讲佛法。他和普贤菩萨一起,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菩萨。

文殊菩萨像旁边有副联语:

智镜高悬施法雨;

慧灯遍照应群机。

这是把“智慧”二字嵌入联中,意思是文殊菩萨用智慧润泽众生。

释迦牟尼佛的右龛是地藏菩萨金身坐莲像。地藏菩萨梵名“乞叉底蘖沙”,译为地藏,佛经中说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牟尼佛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的饿鬼与畜生诸道中的众生。他发誓:“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在地藏菩萨旁边有副对联充分赞颂了他度脱沉沦的坚定决心与伟大精神:

圣愿宏深,欲使出冥清罪案;

迷途觉悟,难教沉溺负慈恩。

大雄宝殿殿内左右两厢供奉着十八罗汉。十八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得道随行弟子。后龛内供的阿弥陀佛像,阿弥陀佛又称“接引佛”和“无量寿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此外,大雄宝殿里还保存有紫铜华严塔。还陈列有历代著名书画家的书画,如元代著名画家赵孟頫的条幅,还有后来著名画家徐悲鸿的花鸟、齐白石的芋头、张大千的墨禾、日本人松涛的山水画作等,都独具风格。

在大雄宝殿右面陈列室展出有峨眉山附近如符溪、双福等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铜矛、铜镞兵器等文物。

报国寺的第三殿为七佛殿,高大宏伟,内外木石雕刻精巧细腻,石栏上雕刻的人物和柱础上的透雕,生动美观。

七佛殿内正中供奉着七尊大佛,都是泥塑丈六金身,端坐莲台,神态庄重。中间一尊为释迦牟尼佛,其余六尊为过去佛,从右至左依次为:南无拘留孙佛、南无拘那含牟尼佛、南无迦叶佛、南无毗舍佛、南无尸弃佛和南无毗婆尸佛。

七佛皆盘腿坐莲台,体态匀称,庄严肃穆,乍一看似乎形态都一样,细细审视,表情各有变化,惟肖惟妙。佛教造像中,还很讲究手的刻画和塑造。手有各种姿势,佛教称为“印相”。其中释迦牟尼佛右手举至胸前,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三指自然舒展。这一手印象征佛在说法,称为“说法印”。

其他六尊佛的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的指端相接。这种手印表示“禅思”,使心安定,叫“法界定印”。体态、手势和面部表情,都体现了佛的智慧、人格和道德皆完美无缺与至高无上。

在七佛莲台下,还塑画着一些类似“小鬼”的像,说是有两种解释:

其一,莲台又称“金刚座”或“须弥座”,意思是佛的法座象“须弥山”那样高大、坚实,座下塑造的是“金刚力士”,肌肉发达,面部狰狞,对邪恶能起震慑作用;

其二,释迦牟尼佛在度“六道”时,拯救出来的饿鬼,他们为了报答佛恩,都蹲在金刚座下,听经护座。

在七佛殿左壁上挂有“七佛偈”的木屏四条,是北宋著名诗人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在七佛殿后,以观音菩萨塑像为主,结合历史故事和民俗文化,塑造了一组群像。观音又叫观世音,与大势至菩萨一起,是阿弥陀佛的胁侍菩萨。佛经上说,观世音菩萨能显现多种化身,说法救度众生。他右手举着柳枝,左手倾倒净瓶,婷婷玉立龙头之上,左右金童玉女,飘然立于荷叶之上。

金童旁是戒装裹身的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赵子龙的塑像。再旁边为东、南天王,手执着琵琶和宝剑。玉女旁是美髯飘拂的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再旁边为西、北天王,分别执伞和握蛇。另外还有“罗汉伏虎”、“蒲公采药”等塑像,其中最高处是“唐僧师徒取经像”。

群像右侧还有一龛,供奉着汉白玉雕刻的药师佛坐莲像。药师佛又称大医王,他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相传他在成佛时曾发下十二大誓愿,愿除一切众生疾苦,治无明痼疾,令一切众生身心安乐。

在七佛殿附近,除有闻名遐迩的紫铜华严塔外,还有铜制巨钟一个和大瓷佛像一尊,它们都是报国寺最珍贵的文物。

报国寺的最后一殿是藏经楼,又名普贤殿。普贤殿楼前悬挂有“藏经楼”三字匾额,为清末诗人赵熙手书。殿中供奉着普贤菩萨。普贤菩萨梵语为“三曼多跋陀罗”,就是普遍贤善的意思。

普贤因广修“十大行愿”,又称“大行愿王”。“愿”是理想,“行”是实践。峨眉山是普贤菩萨道场,所以将他供于最后一殿。

普贤殿殿门上写着

金粟庄严便是菩萨住处;

昙花灿烂照彻纳子爱心。

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是保存经卷的地方。楼中藏有佛教经典和古今名人的墨迹。

[旁注]

框架式结构:由木制的立筋、梁、搁栅和椽子等构件组成骨架,再铺设屋面和楼面,砌筑内外墙。构件可以现场制作,也可预制装配。框架式木结构建筑是西方国家的一种传统建筑类型。

菩萨:指开发大智、大慧、大悲和大愿的有德行、有学养的人,佛家总以此名为求佛果的大乘众。凡能具足如此悲智精神,不论出家在家的大德皆可称为菩萨。

徐悲鸿:(1895年~1953年)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徐悲鸿擅长人物、走兽和花鸟的绘画,他的画对当时中国画坛的影响甚大,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

六道:佛学术语,指有情生活、轮回于其中的六个界别,即:一、天道,二,阿修罗道,三、人道,四、畜生道,五、饿鬼道,六、地狱道。无论善恶,一切处于分段生死的众生,都在这六道中轮回。

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文殊、普贤一起,深受世人敬仰。

阿弥陀佛:又称无量清净佛、无量光佛和无量寿佛等,是佛教中在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统称为西方三圣。

金童:指侍奉仙人的童男。按道教的说法,凡神仙所居洞天福地,皆有金童玉女伺候。所谓金童玉女,就是指道家说的供仙人役使的童男童女。

赵熙(1867年~1948年)世称“晚清第一词人”。他精于写诗,擅长书法,也喜欢作画,还时常写些戏词,深受百姓喜爱。直到现在,在四川民间仍流传有“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的谚语。

[阅读链接]

传说清朝顺治皇帝出家当了和尚,他的儿子康熙派人四处寻找父亲。在1702年时,康熙钦派大臣葛哈齐、头等侍卫海清、乾清门头侍卫五哥、兵部员外郎德其内等人,到峨眉山报国寺降香,并颁赐皇帝御书匾联与经器。

相传后来康熙皇帝还装扮成四大臣的“随从”亲自来峨眉山寻找父亲,见峨眉山报国寺一带景色秀丽,如世外桃源,康熙当时深感“会宗堂”应继续发扬光大报效国家,便特意亲题了“报国寺”金字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