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重建并复名大相国寺

在清朝时期,顺治、康熙、乾隆和嘉庆等历代王朝先后在前代废墟上重建了大相国寺,其中以乾隆年间修葺规模最大。

1661年,清世祖顺治重建山门、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等,还增建了“放生池”,并将明代赐名的“崇法禅寺”复名“大相国寺”。1671年,康熙重修藏经楼,后又陆续增建了中殿及左右庑廊。

1766年,乾隆皇帝亲自批准动用库银一万两,历时两年多,全面整修了寺院的山门、钟鼓楼、接引殿、大殿、罗汉殿和藏经楼以及观音和地藏二阁等建筑。

据后来开封博物馆收藏的大相国寺和尚性空所绘“相国寺全图”,可以想见当日盛况。乾隆为重修后大相国寺题额“敕修相国寺”的墨迹也保存在开封博物馆。

在乾隆和嘉庆下令扩建大相国寺,并诏命“恢复旧观,不可图节省”时,主要操办这个事务的阿思含在寺院的西南边修建了一个类似行宫或招待所的“祗园小筑”。“祗园小筑”在当时国内的其他寺院确不多见,它实际就是大相国寺皇家寺院性质的延续。

清朝时期的大相国寺又兴旺了起来,仅常住和尚就有300多人。1819年,大相国寺重修了“智海禅院”,之后道光和光绪年间对大相国寺也进行了零星修缮。

清代重建后的大相国寺古色古香,金碧辉煌,规模远超于唐宋,但其在一条中轴线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碑楼、天王殿、大雄宝殿、八宝琉璃殿和藏经殿等建筑的格局基本保存了下来。后来,在大相国寺前院东侧还建了钟楼。

清朝时期的大相国寺主要建筑有:766年唐代所修的牌楼式山门,后来山门连同门前一对石狮毁于战火。

天王殿亦称二殿、前殿或接引殿。该殿面较为宽阔。五间三门,飞檐挑角,黄琉璃瓦盖顶,居中塑有一尊弥勒佛坐像,慈眉善目,笑逐颜开,坐在莲花盆上。弥勒佛坐像两侧站着四大天王,他们个个圆目怒睁,虎视眈眈,大有灭尽天下一切邪恶之势。

持珠握蛇者为广目天王,他以站得高、看得远而得名;手持红色宝伞者是多闻天王,他以闻多识广著称;持宝剑者是增长天王,他希望世间善良的心、善良的根大大地增长起来;最后怀抱琵琶的是持国天王,他弹奏着八方乐曲,护持着万国和平。

天王殿的后面是“放生池”。佛教本着“平等众生”的护爱之心,提倡放生不杀生。于是,放生池应运而生。为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让信徒、香客等人们将鱼,螺蛳和乌龟等各种水生动物放养在这里,藉此养护一颗护生的心。

“放生池”是许多佛寺中都有的一个设施。每逢诸佛菩萨的圣诞或是有重要的佛事活动,就会举行放生仪式。信徒放一次生就积一次德,象征了“吉祥云集,万德庄严”的意义。

在“放生池”前有一座重达5000余千克的铁质“万年”宝鼎。寺院放置宝鼎的意义在于:祝愿国家国运昌隆,期望佛法如同国家和宝鼎一样长久驻于世间。

宝鼎上下共六层,寓意分别是:一层天地同流,二层戒香芬郁,三层永镇山门,四层普薰法界,五层香烟飘渺,六层云气升腾之意。

大雄宝殿位于天王殿的北边,是赫赫有名的大相国寺的正殿,重檐斗拱,雕梁画栋,殿顶用黄绿琉璃瓦覆盖,金碧交辉。大雄宝殿的周围有青石栏杆,栏杆上雕刻着几十头活灵活现的小狮子。

在大雄宝殿内供奉有释迦牟尼、阿弥陀佛、药师佛和三世佛,均高一丈三尺,其后是大型雕塑海岛观音,取材于《华严经》善财童子的故事,形象地表现出南海观音普度众生的场面,东西两壁供奉的是十八罗汉。

罗汉殿在大雄宝殿旁边,它的结构特别奇特,是八角回廊式建筑,俗称“八角琉璃殿”。罗汉殿占地828平方米,由游廊殿、天井院和中心亭三部分组成,殿顶均为绿色琉璃瓦。

游廊殿平面为八角形,占地533平方米,高10.13米,八角飞檐。游廊廊沿有24根木柱,东西南北各有殿门和8级石阶。游廊殿四周塑有释伽摩尼讲经会佛雕,佛像造型生动,雕刻精美。

天井院内八角亭突起,高20.54米,重檐八角攒尖顶,其巅覆以铜色喇嘛式小塔。飞挑的八角,与游廊殿飞檐为同一走向。檐部冀角各悬铃铎,每当轻风吹拂,叮当做响。

罗汉殿内回廊中有大型群像“释迦牟尼讲经会”,五百罗汉姿态各异,造型生动,他们或在山林之中,或在小桥流水间,或坐或卧,或仰头,或俯首,形态逼真,情趣无限,堪称艺术杰作。

在罗汉殿中间有一木结构八角亭高高耸立,八角亭内有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木雕像,全身贴金,高6.6米,精美绝伦,巧夺天工,是乾隆年间一位民间艺人用一棵完整的白果树雕刻而成的。

据专家推断这棵白果树有千年树龄,整座雕像四面相同,共有大手和扇面小手1048只,手姿各不相同,每只手心都雕有一只眼睛,民间俗称“千眼千手佛”。

藏经楼位于整个寺院的后半部,是大相国寺最高的建筑。藏经楼高大雄伟,气势不凡,其垂脊挑角处皆饰以琉璃狮,且下悬风铃,风吹铃响,如奏编钟,十分悦耳动听。

藏经楼占地682.94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5间,高20.98米。藏经楼共二层,上为藏经库,下为讲经堂。

藏经楼前有站台一方,楼门前置石狮一对。讲经堂悬名家书画,置古典式红木坐椅,环境古朴典雅。讲经堂檐下所悬篆书匾额“藏经楼”,白底黑字,结构严谨,笔力遒劲,为不可多得的匾额书作,相传为清代书法家孙星衍遣墨。

在大相国寺寺内东角有个钟楼,钟楼内悬铜铸巨钟一口,为1768年所铸,高2米多,重5000多千克。钟上铸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字铭文。

据传说,每日四更大相国寺寺钟即鸣,人们听到钟声就纷纷起床上朝入市。虽经风、雨、霜、雪从不间断。每当清秋霜天时击撞此钟,钟声悠扬,传得最远,故“相国霜钟”闻名遐迩,成为开封八景之一。

[旁注]

三门: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和无愿门。

佛法:佛所说之教法,包括各种教义及教义所表达之佛教真理。又佛法为佛教导众生之教法,亦即出世间之法;对此,世间国王统治人民所定之国法,则称为‘王法’。佛所得之法,即缘起之道理及法界之真理等;又佛所知之法,即一切法;以及佛所具足之种种功德,均称佛法。

喇嘛:是藏语,意为“和尚”,但并非每个出家人都能称喇嘛。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的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开封八景:即“汴京八景”,是我国古都名胜的精华。清朝乾隆年间的《祥符县志》记载汴京八景为:“繁台春色,铁塔行云,金池夜雨,州桥明月,梁园雪霁,汴水秋声,隋堤烟柳,相国霜钟。”

清世祖(1638年~1661年)即顺治帝,本名爱新觉罗·福临。他在亲政后,整顿吏治,注重农业,提倡节约,减免苛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他为巩固清王朝统治作出了贡献。

嘉庆(1760年~1820年)本名爱新觉罗·颙琰,清朝第七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五位皇帝,年号“嘉庆”。他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整饬内政,整肃纲纪。但他对内政的有限整顿,未能从根本上扭转清朝政局的颓败。

善财童子:是潜心修行、终成道果的典范。据《华严经》记载:善财童子出生时,家中自然涌现许多珍奇财宝,因而取名为“善财”。但善财童子看破红尘,视财产如粪土,发誓修行,终成菩萨。

编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青铜铸成,它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用丁字形的木槌和长形的棒分别敲打铜钟,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阅读链接]

传说,古代有一位明君,身患重病,敌国趁机进犯,举国不安,而众医又久治不愈,形势十分危急。有一个仙人下凡,路过此地,指点说只有亲人的双手双眼作“药引子”,才能治愈国王的病。

国王的三公主深明大义,毅然为父王献出了生命。佛祖深为感动,特封她为“千手千眼观音”,专为万民除灾解难,百姓拥戴三公主,为其塑金身,香火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