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庙始祖——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千米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20千米,西距宝鸡市96千米。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的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法门寺在始建后,历经魏隋等朝代,至唐朝时,进入它的全盛时期。

北魏时因舍利而置塔建寺

传说在商朝末期,商纣王贪图美色,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生活,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后来的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美阳村有个叫法阿门的穷苦书生,他自小父母双亡。他眼看豪强横行、盗贼四起和民不聊生的情况,他感到极度痛苦。

恰在此时,印度孔雀王国的释迦牟尼创建了佛教,教化民众行善积德普度众生,功德无量,具有很多信众。没过多久,佛法无边的佛教就传到了周朝京都地区。

法阿门开始信仰佛教,他一边四处演讲游说,向朝廷上书,建议天子继承和发扬先祖文王和武王的传统,关心天下疾苦,整顿官吏和世风民俗,大力发展农耕。他一面在他家乡法门镇美阳村建立教坛,著书立说,传播佛教。

人们受法阿门传播的佛道所感化,互相尊重,团结和睦,耕稼习武,惩恶罚盗,讲求道德礼貌,使当地人们过上了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的幸福生活。

就在这时,当朝的周天子认为自己是主宰天下的真龙天子,法阿门所宣扬的是“异端邪说”,于是下旨辑拿法阿门进行问罪。

周天子斥问法阿门:“大胆狂徒,施教邪说,蛊惑民心,妄夺皇室,罪该万死!”

法阿门自恃有神灵保佑,临阵不惧,拱手诵道:“天皇皇,地皇皇,佛法无边喜降祥,行善去恶人心畅,国泰民安天下扬。”

周天子一听怒道:“我砍掉你的双腿,你既然佛法无边,看你怎能活动!”

周天子一声令下,法阿门的双腿就被砍掉了,血水涂地。法阿门挥手怒斥,他又被砍去了双手;他疾呼分辩,又被割掉了舌头;他怒目眈眈,又被剜去了双目;他摇头抗争,又被削去了双耳;他挺直身躯以示不屈,他就被斩杀了。

此事传到了印度释迦牟尼的耳朵里,恰巧他正患重病,被法阿门护教传道的行为感动了,他便对国王阿育王说:“我入化后,汝将吾体断成四万八千块,一块送往东土周朝法阿门的故居,其余分送世界各地。”

后来释迦牟尼圆寂后,阿育王遵照他的遗嘱,先将“真佛”遗体净身,祭拜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按照印度习俗将其真身火化。火化时,真身果然爆裂出了红紫黑三种形如骨指、灵盖骨和骨片等四万八千块圆形圣物。

于是,阿育王派遣各路神鬼在一夜之间,把四万八千块圣物分送到了世界各地。其中一节佛指舍利被送到了法阿门的故居。

据说佛指舍利送到之夜,灵光闪耀,祥云升腾,在法阿门曾经诵经的地方顷刻耸立起一座几十米高的雄伟宝塔,而且寺庙楼舍厅廊耸然林立,金光闪闪,笙鼓喧天。

塔顶闪现出红黄蓝白紫五色彩光,香烟袅袅,祥云冉冉。塔底洞穴金光耀眼,水银池上泛有一艘金船,船上金莲花丛中置有宝匣,匣内珍藏着一枚佛指舍利。

说来奇怪,在周朝都城岐邑一夜之间也突然冒出了许多佛塔,周天子与那里的百姓当时并不信佛,于是就下令将其铲去。可是第二天塔又冒了出来。周天子再次下令将塔铲去。然而塔再次冒了出来。如此这般,塔被铲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塔仍然巍然屹立着。

在法阿门家乡出现的佛塔,因为塔内珍藏着一枚佛指舍利,便被视作释迦牟尼的“真身”之地,因此被称为“真身阿育王寺”,寺院宝塔也被称为“大圣真身宝塔”。

人们得知是真佛显圣,就顶礼膜拜,因而这里日夜香火不断,就连周天子闻讯后也派人重修庙宇,塑造佛像。为了纪念法阿门为佛教事业而英勇捐躯的精神,人们因此将阿育王寺尊为皇家礼佛之地,并将阿育王寺改名为“法门寺”。

但实际上据专家考证,法门寺始建于499年前后,法门寺真身宝塔就是因塔下藏有佛祖真身舍利而得名,原名“阿育王寺”或“无尤王寺”。

法门寺因藏贮佛骨而修塔,因修塔而建寺,所以起名塔寺。佛骨是佛教始祖释迦牟尼骨头,也称佛舍利。佛舍利在我国的奉藏,大概是在佛教传入我国之时,也就是在汉武帝打通西域以后。

那时候的大月氏和安息,即现在的阿姆河流域和亚洲西部伊朗高原东北部,已盛行佛教。史载霍去病还从匈奴那里带回长丈余“金人”,即铜佛像,置于甘泉宫;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秦景宪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这是佛经传入我国的开始。

在公元58年,汉明帝刘庄曾派了12人去天竺即今印度求经。这一次,他们不但带回了佛经5部42章,还有印度的高僧沙门摄摩腾和竺法兰与他们一道回来。他们经丝绸之路到了洛阳,住在当时的官署鸿胪寺。那时,白马寺已建成,我国信仰佛教的人也逐渐增多。

关于佛骨贮藏我国的时间,1653年的《重修法门寺钟楼记》碑文中有“从闻法门寺建自西典东来,藏牟尼舍利于浮屠”的话语,可见佛教与佛骨是同时传来我国,佛经进入了白马寺,佛骨则存贮在阿育王寺塔中。

据说,在陕西省西部岐山西2500米处有一佛指沟,佛指沟恰好位于丝绸之路的关中道上。从印度传来的佛骨曾在此暂存,直到阿育王塔寺修好后才将佛骨迎入寺内塔下安置。

公元67年,佛教传入我国后,我国也开始建筑佛塔贮佛骨佛牙,法门寺舍利塔大致就是这时候建立的。现存法门寺有两面汉代铜镜,原藏法门寺塔中,还有地宫中挖掘出的汉代铜币,这些或可作为法门寺建于东汉时期的佐证。

关于法门塔寺建筑舍利塔事,据唐代相关著名地理文献记载,法门寺塔是我国当时的第五个舍利塔。专门为供奉佛骨或葬贮僧尼尸骨之用,也作为收存佛经或置佛像之处。法门寺塔是专藏佛骨之塔,也是供奉佛像和存放佛经的塔。相传法门寺塔为阿育王所修,以贮佛骨,所以称为“阿育王舍利塔”。

法门寺的真身宝塔分木塔和砖塔两种。法门寺塔的木塔自西汉修建以来,经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遭到战火焚毁,加上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采纳崔浩奏言,禁佛教、毁佛经、佛像和塔寺,阿育王寺舍利塔遭到“断佛道经像毁场”的劫难,以致塔寺成为废墟,信徒们还不断来这里烧香敬佛,称为“圣家”。

到了北魏时期,孝文帝改拓跋为元姓,名为元宏,史称元魏,再次信仰佛教。472年,时任吱州牧的拓跋育修复了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于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法门寺始建后,不断地发展。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开创了供奉法门寺佛骨的先河。但在不久爆发的北周武帝灭佛运动中法门寺遭到重创。

583年,“阿育王寺”改名“成实道场”,舍利塔则叫“成实道场合利塔”。602年,隋朝两次开塔瞻礼,法门寺因隋文帝的崇佛而东山再起。

618年,“成实道场”被当时名义上还是隋朝大丞相的李渊改为“法门寺”,舍利塔的名则叫“法门寺舍利塔”。可就在这一年,法门寺因遭受火焚,而塔基残露。

[旁注]

商朝:又称殷、殷商,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是我国第一个有同时期文字记载的王朝。夏朝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在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其后裔盘庚迁到河南安阳后,又以“殷”称之,因而“殷商”并称商朝。

周朝: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天子:是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政权,自称其权力出于神授,是秉承天意治理天下,故称天子,或“真龙天子”。

舍利: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也叫灵骨、身骨或遗身。后来指高僧圆寂后,经过火葬所留下的结晶体。

真身:宗教称教徒经历长期修炼后而成道的身体即为真身,如猪八戒的猪形就是真身,除非进行下一次轮回,否则真身不能改变。

真佛:佛教指报身佛对于化身佛的称呼,又指无相的法身。如无量寿经说:“光明相好,具如真佛。”唐代禅僧的言行录《临济录》说:“真佛无形,真法无相。”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和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浮屠经:据史料记载,最早传入我国的这部佛经名叫《浮屠经》。“浮屠”,就是“佛”。所谓《浮屠经》实际就是《佛经》。《浮屠经》主要讲述了释迦牟尼的故事,此外还讲了一些佛教的基本教理。

佛经: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说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我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狭义的佛经专指经藏。

鸿胪寺:古代官署名。汉代名叫大鸿胪。大鸿胪负责外宾接待礼仪诸事。北齐时置了鸿胪寺,后代一些朝代沿置,主官为鸿胪寺卿,主要掌朝会仪节等。

佛教:最早的世界性宗教,距今3000多年,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东汉时期正式传入我国。

佛骨:佛指佛灭度后,火化所留下的遗骨、遗灰,称为佛骨。又称佛舍利,或单称舍利,或以佛身部位而称佛顶骨、指骨和佛牙。此等佛骨,在后世极受尊崇。

北魏: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又称后魏,拓跋魏或元魏。534年,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魏时期,佛教兴起,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促进了北魏的封建化和民族融合。

纣王:本名子辛,也叫帝辛,商代的帝王之一。他曾经攻克东夷,把疆土开拓到我国东南一带,开发了长江流域,并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释迦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尼泊尔南部,佛教的创始人。成佛后的释迦牟尼,尊称为佛陀,意思是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仰佛教的人也常称呼他为佛祖、如来佛祖。

阿育王(公元前304~公元前232年)又称无忧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频头娑罗王之子,他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阿育王不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后来还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霍去病(公元前140~公元前117年)我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曾任大司马骠骑将军。他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曾多次杀得匈奴节节败退。

汉明帝(公元28年~公元75年)本名刘庄,性格刚毅严酷。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以及与西域的交往。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孝文帝(467年~499年)本名拓跋宏,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他主政后,从平城迁都洛阳;后又改鲜卑姓氏为汉姓,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并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

隋文帝(541年~604年)本名杨坚,隋朝开国皇帝。他成功地统一了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了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杨坚被西方人尊为“圣人可汗”。

李渊(566年~635年)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出身于北朝的关陇贵族,7岁袭封唐国公。隋末天下大乱时,他乘势起兵攻占长安。后来,他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大“唐”王朝。

[阅读链接]

古时,有一个叫师旷的穷苦书生特别酷爱音乐,他甚至能用一片树叶吹出十几种鸟鸣声。

有一天晚上,他睡得正香,一个红衣少女来到了他身旁,并递给他一块红色绸缎:“天宫乐谱全记在上面,你要潜心研究……”说罢,红衣少女变成了一块红褐色的七孔石碑。

第二天,师旷果然见到了七孔石碑。当他用手触摸到碑的小孔处时,竟然有“哆来咪发唆啦唏”的美妙声音从小孔处溢出。他大为惊讶,用这七个音节谱了一首又一首美妙曲子。

后来,七音碑在战乱中被遗弃荒野,在法门寺建成后,有和尚找到此碑,并将它移到了法门寺,只可惜这块七音碑最终被人砸坏抛到一个石灰窑彻底湮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