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帝王重视辟为仪式之地

大相国寺经过唐代多次修建,寺宇宽广,风景优美,是历代文人学士的去往之处。寺内高僧辈出,香火繁盛,为列代帝王所重视,因此后来便被开辟为重要仪式的举行之地。

在五代时,有高僧遵诲用劝说的方式向佛家弟子募集到《华严经》一部,并镌刻于佛殿的三面壁上,在当时影响特别大。在后周时期,大相国寺又在寺院的菜园地上建立了“天寿寺”,后来又改名为“东相国寺”。

除此以外,大相国寺还增加了不少壁画,其中有五代著名画家王道求在寺内绘画的佛道、鬼神、人物和畜兽等壁画。他的作品多画鬼神以及外国人物、龙蛇和异兽等,当时的名家都十分佩服他。在大相国寺的壁画中,王道求的十六罗汉、打鬼的钟馗及茀林狮子等图都曾流传于世。

五代著名画家王伟在大相国寺内大殿等处绘有佛道壁画。五代著名画家王仁寿在大相国寺内文殊院绘有净土弥勒下生二壁,在净土院绘有八大菩萨像等。

后周著名画家、大相国寺高僧德符在大相国寺内灌顶院绘有一松一柏壁画,气韵潇洒,观者如市,该画在当时很受人推崇,士大夫们竞相题咏,约有百余篇。

后周著名学者扈载擅长赋颂碑赞,他才华横溢,受人爱戴。扈载偶尔去大相国寺游玩,见寺院内绿竹修美可爱,便题《碧鲜赋》于壁上,传闻甚广,甚至被当时后周皇帝柴荣所收藏。

从唐朝到五代的大相国寺初兴时期,寺内除以上著名文人画师题诗作画外,高僧也出了不少。知名高僧除唐代慧云和尚外,五代高僧主要有归屿、贞峻、贞诲、遵海、澄楚和继禺等人。

归屿是后梁僧人,俗姓湄,安徽寿春人。他通达性相,精于大小乘佛法,尤善俱舍,唯识因明学,曾在大相国寺弘演佛法。

归屿与梁末帝曾经是同学,两人感情很好。梁末帝在劝归屿还俗为官遭到婉拒后,他便不再勉强归屿,而是赐给归屿紫衣和“演法大师”的法号,并敕改“东塔御容院”为“长讲院”。

归屿能诗,尤善书法,他用草书写成的《会要》有20卷,梁末帝阅后颇为赞赏,敕令皇家收藏。

贞峻是后唐僧人,俗姓张,郑州新郑人。他早年投入大相国寺依归正律师而出家,后于嵩山会善寺戒坛院受戒,住开封封禅寺,就是后来的开宝寺。贞峻曾在嵩山学律,他勤读善记,能诵经论数万言,人称“有脚经笥。”

在891年,大相国寺遭火焚毁后,寺院的重楼、山门、七宝佛殿、排云阁、文殊殿等计400余间殿堂均遭火焚。

大相国寺的和尚们人心惶惶,经商议,一致决定派人去开封开宝寺力请德高望重的贞峻法师做大相国寺的主持。贞峻到任后,募化修葺,主持中兴,宣讲律宗,接纳僧尼众徒达3000余人,使得大相国寺重新兴旺起来。

贞诲是后唐僧人,俗姓包,江苏常熟人。他是五代时后唐高僧,大相国寺的住持。贞诲13岁时在苏州龙兴寺出家,19岁到扬州择名师受具足戒。他童真入道,性静好学,奋发精进,对《法华经》很有体悟。

贞诲受具足戒后,他前往各地游历参拜,遍访名师。904年,他拄着智杖,在大相国寺为众僧开讲《法华经》。十余年间,他讲《法华经》十余遍,受益者不计其数。

916年,贞诲受五代宋国元帅孔公之请,前往帅府相会。孔公与贞诲接触后,发现贞诲才学厚重,名不虚传,更加仰慕贞诲,便拿钱资助贞诲在大相国寺西塔院设立法华经堂。

其后30余年,贞诲博览大量经卷,说法30余年,讲经37部,当时追随他的弟子近千人,这些事在后来的《宋高僧传》都有详细记载。

遵诲是后晋僧人,俗姓李,安徽亳县人。遵诲少年出家,随智潜法师学习《华严经》,颇有心得。908年,遵诲住在大相国寺药师院,首开讲业,讲授毗尼。931年,他的弟子们相继请其讲演《华严经》,他前后讲演共达19遍。

937年,五台山继禺大师精通《华严经》,他每次讲毕,均请遵诲法师传播宣扬,就连俗家弟子也争相前来听讲,大家都赞叹遵诲法师讲得好。遵诲法师又向佛家弟子募镌《华严经》一部于大相国寺讲殿的三面石壁上,受到大家的称颂。后来,皇帝敕赐遵诲法师为“真行大师”的法号。

澄楚为后周僧人,俗姓宗,凉州人。他10岁在大相国寺拜智明和尚为师,学习佛法。由于他勤奋好学,体悟颇深。

后晋皇帝石敬瑭听说有关澄楚的消息后,特别敬重他,就把他诏入宫中内寺,赐给他紫袈裟,封他为新章律宗主,称他为“真行大师”。

继禺俗姓刘,河北人。他的父亲曾担任过汾州节度使,后来在战乱中丧生。继禺在五台山避难期间出家为僧,拜大文殊院弘准法师为师,后又跟高僧学习佛法。

在后晋时,继禺南游开封,被当时的皇帝石重贵看中,赐给他紫衣袈裟,并赐号“广演医圣大师”和“鸿胪卿”等,令他在大相国寺宣讲《华严经》。

后来,由于后汉高祖刘知远被继禺的奇特外貌所吸引,他让继禺与各诸侯王结为兄弟,并封继禺为大汉国都僧统检校太师和中书令等职。

在五代时期,大相国寺经过巨大扩建,建有天寿下院、经楼和东相国寺等,其规模在当时位居都市寺院之首位。但是,寺院规模跟盛唐时的繁盛比来还是稍差一些。

当然,由于大相国寺位居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京都开封,又是当时京都最大的寺院,自然被那时的帝王所关注,其地位当然也很高。

据说,后周皇帝柴荣听说大相国寺新添了许多书画佳品后,他就立即派了宦官去抄录。柴荣在欣赏之余大加赞赏。从此,当时的上元灯会、佛阁登高、进士题名、僧院品茶和听琴观画等,都到大相国寺来助兴。

据有关史料记载,五代时帝王在大相国寺举行的重要仪式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对天地的祈祷。937年至946年间,后晋皇帝先后前往大相国寺祈雪和祈雨。

二是为君主生日祝寿祈祷。908年,梁太祖朱温的生日就是在大相国寺设斋祝寿祈祷的。此后相沿成例,每逢君主生日,大都要到大相国寺设斋祝寿祈祷。

953年,周太祖郭威生日时也在大相国寺设置道场,并规定,中书之下等官员与文武百官共设一斋,枢密使与内诸司使副等官员共设一斋,侍卫亲军马步督军指使以下官员共设一斋。

三是为君主忌日行香。自唐代中期,每逢君主的忌日,文武百官都要到大相国寺行香,而且形成了定例。到了五代,当时的皇帝仍沿用了这个旧习。

据历史文献《五代会要》记载,940年正月,御使中丞窦贞固奏报皇帝,每遇国忌就应行香,他请求宰相以下官员都应下跪行香,文武百官要依照官职大小依次行香,并让官员们行香之后要学着僧人吃斋饭。

[旁注]

五代:唐朝灭亡之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定都于开封和洛阳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以及割据于西蜀、江南、岭南和河东等地的十几个政权,合称五代十国,它是介于唐宋之间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

后周:951年,后汉大臣郭威先称监国,后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他被称为后周太祖。960年,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灭亡了后周。

后唐:是五代十国时疆域最大的国家。891年,唐朝封李克用为晋王。后来,他儿子李存勖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

后晋:936年夏,太原留守、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认契丹皇帝为父,并以幽云十六州为代价,在契丹扶持下在洛阳登基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

中书令:古代官名。汉武帝时以宦官担任中书,称中书令,主要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日常事务,负责直接向皇帝上奏呈报密奏等,责任十分重要。

后梁:是五代的第一个朝代。907年,梁王朱温篡唐称帝,国号“梁”,建都开封,史称后梁。

后汉:947年,契丹灭后晋占据中原,但是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马步军都指挥使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

《五代会要》:是关于五代典章制度的最早撰著。作者王溥生于五代,后周时居相位,谙熟五代典章文物,编撰此书时他又大量摘引了五代诸朝实录中的诏令和奏议,所以《五代会要》的史料较后出的《五代史》翔实得多。

十六罗汉: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据佛经说,他们接受了佛的嘱咐,常住世间,受世人的供养而为众生作福。此外,另有十八罗汉之说,是在十六罗汉加上二位尊者。

柴荣(921年~959年)五代后周皇帝。是五代时期最英明的君主,也是对我国历史进程影响最深的人物之一。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扫除唐未以来的政治弊端,大力发展经济,使国力迅速增强。

梁末帝(888年~923年)本名朱友贞,在位11年。他在位期间,后唐将军李存勖集中全力要攻灭后梁,双方连年混战,被后唐围困所迫而自杀。

石重贵(914年~964年)他是一位能力一般,但很有骨气的后晋皇帝。由于他不肯向契丹称臣,身边又无可用之人。947年契丹攻后晋,后晋灭亡,他在国破后病死。

[阅读链接]

五代后汉时期,吏部侍郎张允以吝啬而出名。就算是自己的妻子,张允也不会多给她一文钱。他害怕妻子偷偷地拿他的钱用,就把各种钥匙都别在腰间,走起路来叮叮当当乱响,乍一听像是个身上挂了很多耳环首饰的女人。

后周太祖郭威兵变时,张允躲到大相国寺里勉强保住了性命,可是兵丁却把他的钥匙一股脑全给抢了去,等他回到家里一看,早已被抢劫一空,张允心如刀绞,“哇”的一声,鲜血狂喷,不到半日,竟一命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