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雍正皇帝赐名法源寺

清朝立国后,清世祖延续明朝律宗制度,在法源寺增建了戒坛,传授戒法,以宣扬“诸恶莫做”和“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后来,康熙年间中又重修了藏经阁。

在1731年,清世宗雍正皇帝忽然想到了“崇福寺”这座忠烈祠,于是他下令大修崇福寺,并在1734年钦定崇福寺为专司戒事的皇家律宗寺院,赐名为“法源寺”。他还请来江南宝华山永海福聚律师住持法源寺,从此法源寺成为北方佛教律宗传播的中心,长盛不衰。

1778年,乾隆皇帝亲自到此进香,他有感于法源寺悠久的历史,诏令再次整修。大雄宝殿的重修历时两年,修成后十分雄伟庄严,简直气势非凡。

1780年,法源寺大修竣工后,乾隆皇帝又亲临法源寺,为法源寺亲书经文,还写下了诗句,:

最古燕京寺,

由来称悯忠。

并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从此奠定了法源寺成为北京第一刹的地位。

“法海真源”匾后来一直悬挂在大雄宝殿上,其意义表露得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

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弘扬佛教,追本溯源,首先就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后来,随着法源寺的烟火繁盛,附近的人烟也更多了,同时在法源寺南边也出现了一些义地和荒冢。许多外地来京者,有死在北京后不能归葬的,就都一一埋在这边了。

有的能归葬的,一般都先把棺材停在法源寺里的空房。但有时候有的灵柩放了很久也没人再过问,法源寺的和尚们就只好就地处理,将其沦入荒冢了。因此,“法源寺”的和尚,除了本身的出世修行外,他们还给人们生前解决人神问题和死后处理人鬼等问题。

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和梁启超曾在法源寺邂逅后,两人随同学者康有为积极参与戊戌变法,直到变法失败,谭嗣同从容选择了就义。在被捕前不久,谭嗣同还曾到法源寺一游。

1898年,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中的谭嗣同等6人被杀后,其灵柩就曾停于法源寺的后房里。在近现代以来,法源寺曾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停灵寺院之一,还一度被军队占用过。

清朝时期的法源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钟鼓楼和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广大,是北京城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

在山门的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钟楼和鼓楼。天王殿院落的文官果树是落叶灌木,在清乾隆年间已成高树了。当时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在京时曾来游过法源寺,他曾题诗:

首夏入香刹,

奇葩仔细看,

僧原期得果,

花亦爱名官。

朵朵红丝贯,

茎茎碎玉攒,

折来堪着句,

归向胆瓶安。

因文官果树的花瓣为白色,基部有一班点,起初黄色后变为红色,其果实可食,其味甘美,淡中有甜,所以诗云“红丝”和“白玉”。

天王殿院落铁铸宝鼎是佛教寺院用来焚香而用,和香炉是相同的作用。此鼎上刻有八卦,署款“庚戌年乙酉月”和“慈宁宫”字样,是雍正年间所造,后来从故宫移到了法源寺里。

天王殿院锡梵大师碑,是北京当地的老百姓为当时住持于法源寺下院大悲寺的锡梵大师所立。因八国联军入北京之时,锡梵大师为了救当地百姓,只身一人与八国联军军官谈判,因为他懂英文,所以才使当地百姓勉遭外军的蹂躏,百姓为了感谢故立此碑。

大雄宝殿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l米多,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大雄宝殿屋檐下种满翠竹,清时的石碑依次分列两侧,石碑上方雕龙盘绕,气势磅礴!石碑立于乌龟台上,乌龟奋力抬头,作匍匐前进之状,仿佛不堪重负。

那时候,悯忠台院除明时刻建的碑刻外,有《法源八咏》、《心经》、《御制法源寺碑文》、《般诺波罗密多心经》、《京都古悯忠今法源寺龙王菩萨灵井记》、《关圣帝君觉世真经乾隆五十九年秋》、《西方接引佛像赞》和《吴道子画观音像》等众多碑刻。

在乾隆御笔“心经”文下刻画有佛菩萨象,还有一具汉白玉石雕香炉,属于清乾隆年间所造,置款“乾隆五十八年”字样,并刻有“法华寺”字样。须弥底座、层层重檐,雕镂精致,刀法细腻,为石制香炉中少有的精品,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悯忠台后的殿堂净业堂,又叫毗卢殿。堂前有一巨大石钵,双层石座,周围雕着海水花纹和山龙、海马及八宝等形象,雕刻极为精美,可与北海团城的渎山大玉海媲美。

相传大玉海原为元世祖忽必烈摆放在广寒殿用作酒缸,在明代流传到西华门外的真武庙,后来清朝乾隆年间,乾隆帝发现了大玉海,并将其运到北海团城的承光殿中安放,但底座留在了真武庙。后来,乾隆帝下令按照大玉海的样子雕刻了一个石海放在真武庙原先的底座上。

法源寺内收藏了众多名贵的佛教典籍及艺术品,特别是大悲坛内陈列的大量佛经,数量众多、版本珍贵。如东汉时代的陶佛座像,还有东吴时代的陶魂瓶,北齐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铁铸佛像、宋木雕罗汉、元钢铸观音、明木雕伏虎罗汉等。

在大悲坛中央悬挂有一块康熙亲赐的“存诚”御匾,这块匾额是康熙皇帝的御笔,意思是做人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都要在内心保存一颗真诚的心,才能不愧于天地。

法源寺的最后一进殿堂是藏经阁,又称卧佛殿。在卧佛殿内有三个景泰蓝的舍利塔,建于乾隆年间。这三个塔三种不同形状,分别代表着我国藏传佛教、巴利语系佛教和汉语系佛教的三大语系。

在藏经阁内珍藏着清代时期所刻藏经。藏经阁分上下两层,为木制建筑,阁前有数百年古银杏一株,直径一米有余,树冠几乎覆盖了整个院落;台阶前种有两株西府海棠,苍翠若滴,枝干相互依偎,如竹林一般壮观。

两株西府海棠种于乾隆年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龚自珍曾著《减兰》词云:

人天无据,被侬留得香魂住。如梦如烟,枝上开花又十年。

十年千里,风痕雨点谰斑里。莫怪怜他,身世依然是落花。

千里之外,连残瓣都被诗人珍惜,可见法源寺海棠花的魅力!

清代的法源寺以其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种植的牡丹达百余种,每当花开时,万紫千红,十分艳丽。加之寺内的丁香极负盛名。尤其清代康熙和乾隆之后,法源寺更是以花事驰名京城。

当时赫赫有名的纪晓岚、洪亮吉、黄景仁、何绍基、龚自珍、林则徐和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都在这里留下过流连的足迹和诗篇。

如果说洪亮吉的“法源寺近称海棠,崇效寺远繁丁香”只是赞美海棠的话,那么著名清代诗人杨懿年的“红蕊珠攒晓露团,朱霞白雪簇雕鞍”则将丁香花赞美得玲珑精细。

著名清代诗人黄景仁在去世前曾住在法源寺养病近三年,当时他的好友洪亮吉经常到庙中去看他。《卷施阁诗集》收有《法源寺访黄二病因同看花》七古云:

长安城中一亩花,

远在廛西法源寺,

故人抱病居西斋,

瘦影亭亭日三至。

一丛两丛各称心,

前年去年看至今,

今年花盛病亦盛,

转恐病久花难寻。

从诗中可见这位“才人命薄如君少,贫过中年病却春”的“两当轩主”的倩影了。

1924年,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我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建筑学家林徽因和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的陪同下,到法源寺赏丁香。

据说,当天法源寺内的几百株丁香怒放,紫色的花蕊,密集成圆锥形花序,香气浓郁,飘扬数里。泰戈尔的心情大好,夜幕时分,大家请他回城。泰戈尔却执拗地说:“不,不,我不走。我很少有这么高的兴致,我要在这儿坐到深夜,好好领略丁香花香和夜色,求求你们,别夺走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徐志摩陪同泰戈尔在法源寺留下。夜深天凉,徐志摩轻轻地将准备好的大衣给泰戈尔披上,他的温存体贴与法源寺的花香茶醇引动了泰戈尔的诗情。泰戈尔急忙放下手中的瓷杯,低低地吟道:

你把我的心纠缠在一百条爱的绞索里,

你这是玩的什么把戏?

我的心不过是个微弱的生息,

为什么用这么多的绳索来把它捆起?

每时每刻和每个回合,

你都用你的诡计把我的心资去,

而你却什么也不前给予,窃心者呵,你!

呵,残酷的造化天地!

我到处流浪把你的心儿寻觅;

那么多的花朵,那样的光芒、芳香和歌曲,

可是爱又在哪里?

你躲在你那美的富裕里纵声大笑,

而我则独自哀哀哭泣。

[旁注]

戊戌变法:指1898年即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历时仅103天的变法最终失败。因此戊戌变法也叫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法华寺:是一座由庭园改建成的禅寺,1684年改为法华寺,几经毁修,现为三进三开式佛寺,为台湾独特的释、道合流的“通俗佛教”的典范。

真武庙:也就是玄武庙,位于北京回龙观黄土东村,该庙创建于明末清初,历史上游人香客云集,香火很盛,现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昌平区保留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

东汉:又称为后汉。东汉时期发生了许多影响世界历史的重大事件,如在东汉大军的反复打击下,匈奴西迁,远走欧洲;班超出使西域并首次将丝绸之路打通到了欧洲;蔡伦发明造纸术;张衡发明地动仪和浑天仪;佛教传入中国;道教创立等均为深远地影响了中国甚至世界的大事。

东吴:即三国时代的吴国,亦称孙吴。3世纪时诸侯孙权建立的政权,历史上多次迁徙政治中心,最后从鄂州回到南京。280年,东吴亡于西晋。

何绍基:晚清诗人、画家和书法家。精通经史和小学金石碑版。他的书法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何绍基著有《惜道味斋经说》、《东洲草堂诗·文钞》和《说文段注驳正》等。

宣南诗社: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北京的诗人组织。经常活动于北京宣武门南。初名消寒诗社,建立于1804年,参加者都是1802的同榜进士,当时他们都在翰林院供职。宣南诗社除作诗以外,也讨论经学。

泰戈尔:本名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著有《吉檀迦利》和《飞鸟集》等诗集。

徐志摩:现代诗人和散文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他在英国剑桥大学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我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她为我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著有文学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和《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我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后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康熙(1654年~1722年)爱新觉罗·玄烨,顺治皇帝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通称“康熙皇帝”,为我国历史上的最成功的帝王之一。重要政绩:除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讨伐准格尔葛尔丹;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康熙字典”。

清世宗(1678年~1735年)本名爱新觉罗·胤禛。他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实行了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后来盛世的延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乾隆(1711年~1799年)爱新觉罗·弘历,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第六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他在位61年,重要政绩:组织人才整理和编辑“四库全书”;乾隆皇帝亲自带部队上战场,保卫并扩大了中国的疆域领土,使中国的领土面积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顶峰;征服蒙古,并设“蒙古八旗”。

谭嗣同(1865年~1898年)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维新志士。他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和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和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

梁启超(1873年~1929年)我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深度参与了我国从旧社会向现代社会变革的伟大社会活动家,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罗聘(1733年~1799年)清代画家。30岁时他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其书画不仅达官贵人求购,在京朝鲜人也以重金收买。罗聘著有《梅花记岁图》。

元世祖(1215年~1294年)本名孛儿只斤·忽必烈,他是元朝的创建者和蒙古民族光辉历史的缔造者,也是蒙古族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龚自珍(1792年~1841年)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其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

纪晓岚(1724年~1805年)本名纪昀,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所以在他死后,皇帝赐他谥号“文达“,民间尊称他为“文达公”。

林则徐(1785年~1850年)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我国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洪亮吉(1746年~1809年)清代经学家、文学家。曾因上书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而被流放伊犁戍边,后获释归家。洪亮吉著有《卷施阁诗文集》、《附鲒轩诗集》、《更生斋诗文集》、《汉魏音》、《北江诗话》及《春秋左传诂》。

黄景仁(1749年~1783年)清代诗人。诗负盛名,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也擅长写词。他著有《两当轩全集》。

[阅读链接]

在法源寺毗卢殿后门的台阶上镶嵌四块小型金块,俗称为“金台阶”,相传是乾隆年间进贡到皇宫的,后乾隆皇帝赐予法源寺。“金台阶”象征佛教极乐世界的实报庄严,《弥陀经》云:“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中皆以金沙布底,两边皆用金、银、琉璃等宝物合成”。

“金台阶”是表示佛教“接引上金阶”的含义。另外,“金台阶”与“丁香”和“七井”并称为“法源寺三绝”,相传乾隆年间北京大旱缺水,当时法源寺住持天月大师,就地挖取水,感龙王菩萨显灵,而得甘甜之水,众生皆惊叹此乃龙王菩萨之显灵。所以法源寺西边有“七井胡同”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