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如果说,“猫论”是邓小平对于生产力标准形象说法,那么,“三个有利于”标准则是邓小平对生产力标准的更具体、更深刻、更准确的表述。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邓小平在南巡谈话讲到改革开放时提出来的。他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 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 372 页)

“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首先,这个标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实践是认识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动力,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客观尺度。实践具有多种形式,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因此,承认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实践标准,必然要承认和坚持生产力标准,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检验路线、方针、政策和思想、理论是非的根本标准。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运用。“三个有利于”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实践标准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三个有利于”标准坚持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因此,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如何,是判断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要求,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最后,“三个有利于”标准深刻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和实质,就是强调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国力得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前提,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基础。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至高无上的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是检验一切工作是与非、得与失、成与败的最高标准。可以说,“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把尚方宝剑,是裁决一切经济政治生活的最根本的原则。

邓小平确立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方面,这个标准的确立,有利于牢牢把握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会使我们牢固地站在生产力的大地上,抓住中心任务不放,卓有成效地从事建设和改革。另一方面,这个标准的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定了根本的价值标准,提供了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准绳,不仅使人们从过去那种单纯用抽象的原则、概念剪裁和判断生活的“左”的阴影中走出来,而且也使各项工作有“章” 可循,有了统一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提供了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就会避免无为的争论,排除各种干扰,使我们的建设和改革事业沿着正确方向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