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典型说话

让典型说话,也就是发挥典型的榜样作用,用事实来说明一切。邓小平在实践中十分注意让典型说话,这是他尊重实践的一个重要表现。

在农村改革实践中,邓小平坚持让典型说话。他指出,对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这是正常的。不只是经济特区问题,更大的问题是农村改革,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跟上,这是就全国范围讲的。开始搞并不踊跃,好多人在看。事实的确如此。全国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的是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1978 年 12 月该队冒着挨批斗的风险签订包干书,规定每户粮食除上交公粮外,产量全归自己。大包干使小岗穷队一年翻身。1979 年粮食产量相当于 1967 年至 1970 年粮食产量的总和,1979 年生产的油料,比合作化以来 20 多年的总和还要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第二年,凤阳县、肥西县普遍实行了包产到户。而在全国,安徽、四川两省首先行动起来,成为农村改革的先行省。当时,在全国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性质,究竟是坚持了社会主义还是退回到“分田单干”?邓小平对这场争论及时给予指导。他在 1980

年 5 月 31 日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安徽省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 增产幅度很大。“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由于有了成功的典型,让典型说话,农村改革发展极快,家庭联产承包终于在全国范围全面铺开了。

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也运用了让典型说话的实践的方法。他不仅一切都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全面推开,而且一直关心着那些影响全国的企业改革的典型。比如首钢,1981 年实行企业改革试点,创立独具特色的首钢承包制,整个生产发生飞跃性变化。邓小平极为关心首钢这个改革的典型。1987 年 7 月,在首钢改革遇到困难时,邓小平在首钢送来的紧急报告上批示:

首钢的承包办法一切不变了。1992 年 5 月 22 日,邓小平又专程视察首钢,

肯定首钢“方向对,路子好”。对首钢这样的企业改革典型的关心,就是邓小平让典型说话实践方法的具体运用。

邓小平认为,让典型说话,要允许看,不搞强制。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有些问题是“禁区”,人们对于类似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顾虑重重, 步履维艰,这就要允许人们有一段弄通思想的时间;同时,尽管典型和榜样力量是重要的,但是各地的条件、情况都不一样,如果搞强制,也就失去了各地因地制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搞一刀切,反而不利于实践的发展。因此, 让典型说话,并不是要各地照典型的形式生搬硬套。邓小平指出,宣传好的典型时,一定要讲清楚他们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根据自己的情况搞起来的, 不能把他们说得什么都好,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更不能要求别的地方不顾自己的条件生搬硬套。让典型说话,只是用事实、用实践成果教育人,只是显示榜样的作用。这种作用必须允许别人看,允许别人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人们在实践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