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滩与渥洼池传奇
阳关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重要的关隘,它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也是丝绸之路的门户。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悠悠千年雄关所剩下的仅有一座汉代烽燧遗址。但是破败的阳关关城仍然值得探索。
阳关在西汉就建立了关城,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里的地理位置不再重要,昔日的阳关城早已荡然无存,这里仅有一通阳关石碑,碑上刻着“阳关故址”4个红色大字。
除了这通阳关石碑外,阳关附近还有汉代烽燧遗址。其中尤以北侧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最大,地处最高,保存也较完整。
这个烽燧处在阳关的制高点,它是阳关历史唯一的实物见证。墩墩山顶上的烽燧是用土壑夹芦苇砌筑而成,上面有残余围墙,一条马道直通顶部。
烽隧周围有一块说明牌,上面写着:
墩墩山烽燧系汉代建筑,现残高4.7米、上宽南北8米、东西6.8米、底宽南北8.8米、东西7.5米、为古阳关候望之处,故有“阳关耳目”之称。
烽燧遗址所在的这座墩墩山山顶,可以将阿尔金山的皑皑白雪、浩瀚戈壁、苍茫大漠的宏阔景色尽收眼底。
在阳关石碑的后面有一片荒漠,是阳关故址所在的古董滩。它东靠农田,南有元台子山,西依青山子梁,北到墩墩山,沙丘从南到北自然列成20余道天然屏障。
多少年来,每当大风刮过,附近十里八村的村民在古董滩上,常常会拾到古钱、首饰、玉佩、宝剑、兵器和其他小杂物,甚至有的还能拾到金戒指、金手镯。
关于古董滩为何会有如此多的古董,历史上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相传,古董滩原来埋着一位公主丰盛的嫁妆。不过具体到底是哪一位公主,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远嫁乌孙王的细君公主,有的说是唐代去西藏的文成公主,有的又说是下嫁于阗王的曹氏公主。
有一位小国国王曾经向这位公主求亲,但是因为因为他的国家国力衰弱,物产又不丰富而被公主拒绝。
这位小国国王遭到拒绝后,怀恨在心,他派出人四处打探,终于打听到公主的嫁妆将要从离他们国家不远的古董滩经过,便一咬牙派出300名亲信兵将,用黑墨抹脸,白巾包头,躲藏在古董滩周围。
公主远嫁动身的那一天,中原王朝的皇后给她陪送了许多的嫁妆。金银首饰、绫罗绸缎、胭脂香料、四季衣衫等,足足装了几十辆大车,由一位武官和士兵押送,向西进发。
当公主、装有嫁妆的车辆和护送的士兵走到古董滩的时候,猛听一声牛角号响,小国国王派出的这伙强盗就从四面一起杀出,瞬间和护送的士兵打成一片。
当时,为公主护送嫁妆的士兵只有100名,而且多数由于长途劳累和不服水土患病在身。而强盗们身强力壮,熟悉地形,并且人又多,不一会儿,护送的士兵都被强盗杀尽了。
强盗们抢到了大批的嫁妆和金银财物,欣喜若狂。
正当这些强盗准备离开的时候,猛然间刮起了大风,一时天昏地暗、日月无光,一个个沙包飞上了天空,又慢慢地降落下来,把300名强盗和他们抢来的几十辆车财物统统埋在了滩上。
多少年过去了,风吹沙移,人们总能在这片沙滩上捡到大量古钱、首饰。于是,这片沙滩便取名为“古董滩”。
阳关虽然处在较为干旱的甘肃,却曾经是水源非常充足的一个关隘,因为它有两个独立水源。后来,这两个水源变成了阳关的两个风景名胜。
阳关的第一个水源就是西土沟。西土沟是当地人叫的一个俗名,它在唐代的名字叫“无卤涧”。
据记载,西土沟水源东北1750米处,是阳关古址。据说,阳关在这儿设关,就是因为临近西土沟。
有了西土沟和附近的一片绿洲,建关后的阳关凭借着水源,发挥了“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神威。而对于在沙漠上长途跋涉的人来说,看到阳关就等于看到了一线生机。
军事作用降低后,西土沟周围的绿洲,也成了阳关的一个重要景点。
阳关往西就是茫茫的大沙漠,因此,古代往来的商旅都要在阳关补充水源。除了西土沟,阳关还有一个独立水源,那就是渥洼池。
根据文献记载,当年的渥洼池水面非常大,水很深而且水质非常好。更为有意思的是,在渥洼池还曾经出过使汉武帝龙颜大悦的天马。
这个故事是说,当年霍去病收复河西后,西汉牢牢地控制了河西。此时,汉王朝除了修筑边防要塞,还大量移民屯垦,所以一时间,敦煌人口猛增。
除了移民,也有获罪的各级官吏,被发配到敦煌郡。这其中河南新野的一个叫暴利长的小官,就因犯罪被充军到敦煌,在渥洼池一带放牧。放牧时,暴利长经常见到一群野马到池边饮水,其中还有一匹马长得特别壮硕,神态奇异。
暴利长在暗中窥视,对这匹马觊觎良久,终于想到一个智取的计策。他做了一个和自己形体差不多的土人,将自己的衣服穿在土人身上,并让土人手拿勒马索像真人一样立于池边。
最初,群马一见土人,大吃一惊,不知其为何物,都不敢近前,跳开跑到远处去张望。后来,群马见土人并无攻击之举,也就慢慢习以为常,又继续毫无顾忌地去池边饮水嬉戏。
不久,暴利长见时机已经成熟,就将土人撒掉,自己立到了池边。群马再来池边饮水嬉戏时,已经不怕站立在一旁的暴利长了。暴利长忍不住满心窃喜,甩出套马索,终于一举成功,得到了那匹他心仪已久的骏马。
暴利长把马献给了汉武帝,却对套马的诡诈和辛苦只字不提,称马是从水中跃出的,落入他手纯粹是上天的旨意。
暴利长的话使汉武帝非常高兴,感觉到这是自己当皇帝的一个祥瑞之兆。
同时,汉武帝看到暴利长献的这匹马,也确实是一匹好马,就给马命名为“太乙天马”。不仅如此,汉武帝还即作《天马歌》,歌中有“湖中天马冲波出,蹴踏惊涛行飘忽”之句。从此以后,渥洼池便得了一个出天马的声名,流传开来。
后来,渥洼池被建成了蓄水200多万立方米的黄水坝水库,灌溉着古阳关下的万亩良田。
出过天马的渥洼池水深波阔,周边芦苇丛生,游鸟浮鱼,相映成趣。靠附近泉水灌溉栽种出的葡萄又自成一景,有几座晾房,出产的葡萄干比蜜还甜。
阳关遗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人们对它的评价是:东依敦煌,西接楼兰,北望玉门,南眺金鞍,天马故乡,丝绸之路名关。
[旁注]
烽燧 也称“烽火台”、“烽台”、“烟墩”或“烟火台”。烽燧是我国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如有敌情,烽燧白天燃烟,夜晚放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玉佩 古代时期贵族的装饰品之一。玉在我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古人的很多生活器具都是玉雕成的,而众多玉器之中,能常戴在身上的唯有玉佩。玉佩在我国古代是身份、地位以及个人修养的体现。
宝剑 古代兵器之一,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的剑是长条形,前端尖,后端安有短柄,两边有刃的一种兵器。在我国古代,佩剑不但可防身,而且也代表了佩剑者的等级身份,并炫耀富有。
胭脂 又称“燕脂”、“焉支”或“燕支”,是古代时期女性的化妆用具之一。古时胭脂妇人妆面的胭脂有两种,一种是以丝绵蘸红蓝花汁制成,名为“绵燕支”;另一种是加工成小而薄的花片,名叫“金花燕支”。
龙颜 指皇上的容貌。我国古人认为,长有龙颜特征的人天生就能做皇帝,统一天下。长着龙颜的人,额头非常高,会比脸上的其他地方突出一大块,而且眼睛非常有神,长有很多胡须。
郡 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郡的面积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被称为郡县。汉代时又增46郡,21国,凡郡国103。
祥瑞 古代的说法,代表大吉大利心想事成的意思。祥瑞的种类很多,大体分为5种,也就是5个等级。其中,龙、凤、麒麟、龟、白虎是嘉瑞,是最高等级的瑞兆。嘉瑞之后分别为大瑞、上瑞、中瑞、下瑞4个等级。
天马 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之一,是战神,表现了汉民族的尚武精神。相传天马中最重要的马神为锋星,也是汉武帝刘彻的化身。天马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量勇气,是汉民族最重要的图腾之一。
[阅读链接]
由于阳关处在丝绸之路上,因此有非常丰富的饮食文化。泡儿油糕就是阳关一带古老的一种风味小吃。泡儿油糕是由面粉配食糖、猪油、桃仁、芝麻、玫瑰等制成的松糕,酥松香甜,味美可口,它色泽黄亮,表面膨松如轻纱,结有密密麻麻的珍珠小泡,因此得名。
据考证,泡儿油糕是从唐代“见风俏”演变而来,最初流行在宫廷、官邸的宴席上,由于制作厨师寥寥无几,街市上很难见到。
后来,在阳关所在的敦煌一带,人们学会了制作泡儿油糕。泡儿油糕的表层脆酥似飞絮,内里香甜如糯糖的特色,吃起来酥松香甜,是阳关地区首选的风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