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关留下的名篇佳话
上下几千年,有很多诗人为玉门关留下了名篇佳作。
唐代诗人骆宾王出生于619年,在“唐初四杰”中,骆宾王最擅长七言、五言,他的诗文无论抒情、说理或叙事,都能运笔如舌,挥洒自如。
骆宾王曾经因事被贬至西域。来到西域从军之后,骆宾王归心悠悠,写出了“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之句。
骆宾王的这一名句就出自他的《在军中赠先还知己》。诗中写道:
蓬转俱行役,瓜时独未还。
魂迷金阙路,望断玉门关。
献凯多惭霍,论封几谢班。
风尘催白首,岁月损红颜。
落雁低秋塞,惊凫起暝湾。
胡霜如剑锷,汉月似刀环。
别后边庭树,相思几度攀。
在这首《在军中赠先还知己》中,骆宾王表达的是对友人思念。
王之涣,字季凌,生于688年,是盛唐著名诗人,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王之涣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做过几任小官,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
唐代开元中后期,诗人王之涣进入凉州城,听到哀怨的笛声后,写下了《凉州词》这首诗,表达对远戍士卒的同情。
《凉州词》又名《出塞》,诗中写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中的“羌笛”是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而广大戍守玉门关的战士,见不到自己的亲人,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关外。
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荒凉寂寞的景象。诗人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
全诗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表达了王之涣对于战争的厌恶,对即将逝去生命的战士的哀叹、无奈。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玉门关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写道:
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凉州词》的第三句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
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3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王昌龄也是和王之涣同一时期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练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王昌龄曾经写过多首《从军行》。《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调名,内容多数描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其中的一首写道: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而严酷的战斗生活中誓死杀敌,“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王昌龄以高度的概括描绘了绵延千里阴云惨淡的战斗环境。
诗的前两句直指玉门关要塞,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前两句里一共提到3个地名,雪山,孤城,玉门关。其中的雪山指的是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延伸的祁连山脉。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
当时唐代在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而“孤城”之中的河西节度使的任务,就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诗中的“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里所暗示的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诗句中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诗句的第三句,“百战”是比较抽象的,而“黄沙”两字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百战”而至“穿金甲”,暗示出了战斗的艰苦激烈。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磨灭,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第四句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黄沙”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是拥有豪情壮志的戍边将士却并不回避战争的危险和惨烈,为了保卫祖国,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李白出生于701年,也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李白所处的唐代时期,国力虽然强盛,但是边塞的战乱却从未消停过。
由于李白叹息着征战将士的辛劳,和将士们家中亲人的思念,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在他的一首《关山月》中也提到了玉门关。
诗中写道: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开头4句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描写了将士们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渡玉门关而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构成了一幅万里边塞图。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下,指出兵。青海湾一带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战争,使出征的战士几乎没有人能生还故乡。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战士们望着边地的景象,思念家乡,脸上现出愁苦的颜色,他们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在此苍茫月夜,叹息之声是不会停止的。
古来边塞上的漫无休止的民族冲突,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无数将士及其家属所带来的痛苦,被诗句描写得淋漓尽致。李白没有把征人思妇之情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是用“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的万里边塞图景,来抒发这种感情。
除去要表达的离愁、反战的主题外,诗的前几句所描写的意境之高远,也为后人所称道。
唐代玉门关有士兵驻守,自然也就有了远在内地思夫的妻子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李白在另一首《子夜吴歌》中的《秋歌》就表达了这一思想: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就沉浸在一片此起彼落的砧杵声中,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门关征人的深情。只是不知远方的战乱之苦何时才能平息,让良人不再远征,回到家中呢?
岑参生于715年,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写有70多首边塞诗。岑参的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尤其擅长七言歌行,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里,就曾对玉门关进行过描写:
行年三十执金吾,身长七尺颇有须。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
岑参的这首诗主要是写将士的边塞生活,形象地勾画出了玉门关坐落在黄沙万里、荒草丛生之中的孤独。
戴叔伦生于732年,字幼公,是唐代中期著名的诗人。戴叔伦出生在一个隐士家庭,他的祖父戴修誉和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
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
戴叔伦当时身处的唐代,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削弱了唐王朝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吐蕃、回纥统治者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多次派兵骚扰,致使战乱不息,生灵涂炭。
在这种背景下,戴叔伦便写了《塞上曲》,它对于驰骋疆场的将士们是歌颂,也是勉励: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是一首充满爱国激情的诗篇。
诗的第一句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汉军在阴山的浩大声势,漫山遍野,旗帜翻飞,万千将士严阵以待。第二句写将士们彻底消灭敌人的决心和气魄,反映了他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全歼敌人的愿望。
诗的后两句与后汉书的一句诗文有关,在班固的《后汉书·班超传》中,曾有“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之句。用但愿生在玉门关外来体现玉门关外环境的艰苦。
在戴叔伦的这首《塞上曲》中,后两句就是反用班超“但愿生入玉门关”之意,写出了将士们强烈的报国志愿。为了祖国的统一,我们不惜此身,愿杀敌立功,报效祖国,甚至不必活着返回玉门关。
唐代诗人胡曾生于840年,以关心民生疾苦、针砭暴政权臣而著称。《唐才子传》称赞他“天分高爽,意度不凡”。
后来,胡曾中了进士,每次游览名胜古迹时,都会慷慨怀古,共作了3卷咏史诗。《咏史诗》共150首,皆七绝。每首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以写咏史著称的胡曾,也去写了赫赫有名的玉门关。他在《咏史诗·玉门关》中写道:
西戎不敢过天山,定远功成白马闲。
半夜帐中停烛坐,唯思生入玉门关。
《咏史诗·玉门关》中的定远功成,写的是班超,班超曾经经营西域,有力地维持了汉代朝廷对西域的控制。诗的第四句“唯思生入玉门关”也是和班超的那句“但愿生入玉门关”相照应的。
胡曾还有一首关于玉门关的诗《独不见》:
玉关一自有氛埃,年少从军竟未回。
门外尘凝张乐榭,水边香灭按歌台。
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
万里寂寥音信绝,寸心争忍不成灰。
和《咏史诗·玉门关》咏史怀古不同,《独不见》表达的是思念。这两首诗的主题,也正是千百年来大部分关于玉门关的诗作所具有的主题,即怀古思绪。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诗篇非常多,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后来尚存9300余首,是我国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在陆游众多名篇佳作中,关于玉门关的有好几首。陆游在一首《塞上曲》中写道:
三尺铁如意,一枝玉马鞭,
笑把出门去,万里行无前。
当道何崔嵬,云是玉门关。
方当置屯守,征人何时还?
陆游曾经被贬到西部为官,他的一首《予以淳熙戊戌岁自蜀归时年五十四今三十有二》写道:
入玉门关到酒泉,昔人想望若登天。
岂知万里西征客,归卧家山三十年。
为求收复山河的陆游,一生都对曾经是军事要塞的玉门关情有独钟,他的《夜坐水次》再次提到玉门关:
房星纵,心星横,北斗高挂南斗倾。
蓼根熠熠萤火明,苇丛哀哀姑恶声。
我倚胡床破三更,溪风吹衣月未生。
玉门关,拂云城,何时连营插汉旌?
白头书生未可轻,不死令君看太平。
陆游的一生都在为收复山河而努力,然而时局的频繁变迁,使陆游时而为收复山河而战,时而被贬。曲折的人生经历,在他的诗词中有所反映。
他在一首《野兴》的诗中写道:
玉门关外何妨死,饭颗山头不怕穷。
春瓮已成花欲动,了无一事著胸中。
诗中“玉门关外何妨死”一句,体现了陆游的远大抱负。
和《野兴》相似,陆游的另一首诗《新秋》也反映了他的心境,只是这首诗略显萧然一些:
天河渐近鹊桥时,一夜风吹斗柄移。
金井梧桐元未觉,画廊蟋蟀已先知。
青灯耿耿还相伴,白发萧萧只自卑。
犹胜玉门关外客,卧听沙雁数归期。
从他的这些诗中,能够清楚地看到玉门关在陆游心中的地位。
南宋时期诗人张镃出生于1153年,原字时可,因为仰慕郭功甫,后来改字为功甫,号约斋。张镃的诗词,受到当时诗坛名家的推崇。
张镃在他的一首《杂兴》写道:
迢遥秦陇旧家山,百万貔貅拥节还。
读尽一编时自许,西风吹梦玉门关。
在诗中,“秦陇旧家山”一语,可印证其祖籍所在地域。张镃和陆游一样,都有为国立功的愿望。
作为西秦遗民,他并没有忘记迢遥千里,远在西部的故国山河,他热切地渴望自己能像张良那样“一编书是帝王师”,以奇策报效国家,跟随百万雄师,北伐劲敌,收复秦陇,直捣玉门关,完成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的大业。
南宋时期诗人、词人、诗论家刘克庄,在其诗词中也曾多次提到玉门关。其中,他填的《水调歌头》就有三首提到玉门关:
其一
遣作岭头使,似戍玉门关。来时送者,举酒珍重祝身安。街畔小儿拍笑,马上是翁矍铄,头与璧俱还。何处得仙诀,发白颊犹丹。
屋茅破,篱菊瘦,架签残。老夫自计甚审,忙定不如闲。客难扬雄拓落,友笑王良来往,面汗背芒寒。再拜谢不敏,早晚乞还山。
其二
风露洗玉宇,星斗灿银潢。云间笙鹤来下,人世变凄凉。九转金丹成後,一朵红云深处,玉立侍虚皇。却笑跨夺子,草草梦黄粱。
君记否,齐桓口,鲁灵光。中原公案未了,直下欠人当。试问玉门关外,何似金銮殿上,此段及平章。富贵倘来耳,万代姓名香。
其三
问讯中秋月,瞥见一眉弯。婆娑桂影,今年又向桂林看。蓬天桑弧初度,罗带玉簪旧识,俯仰十年间。记得老坡语,颓景薄西山。
碧虚人,应笑我,已苍颜。岁寒耿耿,不改唯有寸心丹。目断风涛万里,梦绕烟霞一壑,老矣甚时闲。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门关。
刘克庄一向推崇辛弃疾、陆游,对辛弃疾评价尤高。他的作品也具有辛弃疾豪放派的风格,词风豪迈慷慨,他也因此成为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
玉门关是个苦寒之地,所以拿守玉门关和岭头作比。第首词的“试问玉门关外,何似金銮殿上,此段及平章”体现出玉门关官外环境的恶劣。第三首词中,刘克庄发出了“不愿酒泉郡,愿入玉门关”之叹。可见,三首词中,玉门关在刘克庄眼里,都是荒凉的象征。
宋代词人李演在其作品中就是把玉门关作为了一种符号,他在他的《虞美人·多景楼落成》中写道:
笛叫东风起。
弄尊前、杨花小扇,燕毛初紫。
万点淮峰孤角外,惊下斜阳似绮。
又婉娩、一番春意。
歌舞相缪愁自猛,卷长波、一洗空人世。
闲热我,醉时耳。
绿芜冷叶瓜州市。
最怜予、洞箫声尽,阑干独倚。
落落东南墙一角,谁护山河万里!
问人在、玉关归未?
老矣青山灯火客,抚佳期、漫洒新亭泪。
歌哽咽,事如水!
词中的“笛叫东风起”,起句高华浏亮,提挈全篇。笛声高奏唤起东风,吹满整个江天,人的思想也随之被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当时的镇江已经成为当时抗御蒙古的前沿阵地,但东南的一角边墙,却已防务废弛,这又怎能护得山河万里呢!北方广大的领土,仍在蒙古人手中,恐怕连东南的半壁河山也难以保全了。“落落”两句,显足了词人之感慨深沉。
词人接着再问一句:“问人在、玉关归未?”远在祖国西北的边疆的玉门关,是汉唐时期的边塞重镇,“玉关”人未归,感叹关塞戍卒,头白守边。每念及此,便不由得涕泗纵横了。词中的“佳期”,指恢复中原之期,也是“玉关”人归之时。
元代曲作家李致远在其作品中提到过玉门关,他在一首《双调·折桂令·读史》中写道:
慨西风壮志阑珊,莫泣途穷,便可身闲。贾谊南迁,冯唐老去,关羽西还。
但愿生还玉关,不将剑斩楼兰。
转首苍颜,好觅菟裘,休问天山。
词中的贾谊南迁,指的是西汉初年政治家贾谊被贬为汉长沙王太傅,抑郁而死之事。冯唐老去是指,西汉安陵人冯唐曾在文帝前为名将,怀才不遇,很老时才被任为中郎署长。关羽西还是指关羽败走麦城,命归西天。
在这首曲里,玉门关依然是一种代表金戈铁马的文化符号。青丝成白发,楼兰剑化为狐裘衣,以读史时的慷慨激愤之情起,而以消沉隐逸之情结,感情幽咽曲折。
元代著名散曲作家张可久,曾经写过一首《卖花声·怀古》: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的是班超当年空老玉门关外。接着,项羽、曹操、班超这三个秦汉时期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功业英名虽然万古不会磨灭,但功业英名是以“生民涂炭”为代价的。
“伤心秦汉”这句在表达英雄美人虽有壮烈哀艳的故事,但在历史的画卷中最值得同情的是苦难的百姓,最痛心的也是天下的百姓。
千百年来,悠悠玉门关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然而,这么多作品同写“玉门关”,它们的取象设意却各具特色,或以之启怨抑怨,或作为典型“景点”嵌入宏阔的画面,或借之寄托豪情,真可谓同笔异趣,各臻其妙。
[旁注]
唐初四杰 指唐代初期4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齐名,原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这四杰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人物。
七言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诗体全篇每句以7字或7字句为主。七言起源于民谣,并不是说全诗每一句都是7个字,而是只要诗中多数的句子是七言就可以了。《燕歌行》是我国的第一首完整七言诗。
五言 也就是五言诗。五言诗是每句5个字的诗体,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五言诗全篇由5字句构成,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在音节上,五言诗奇偶相配,也更富于音乐美。五言诗还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
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与南朝同时代的北方王朝的总称,其中包括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数个王朝。北朝结束了我国从八王之乱起将近150年的中原混战的局面,后世的隋唐两朝都是继承了北朝,又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了北朝的制度。
乐府 汉族民歌音乐。乐府最初始于秦代,至汉代时沿用了秦代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
羌笛 也被称为“羌管”,用油竹制成,竖着吹奏,两管发出同样的音高,音色清脆高亢,并带有悲凉之感。羌笛是我国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在唐代时是很常见的边塞乐器。羌笛的音色明亮,清脆婉转,一般用于独奏。
绝句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按照每句的字数,绝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七言绝句居多,六言绝句很少。按照诗歌格律,绝句分为律绝和古绝。
节度使 古代官职之一。节度使是从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兼统两至三镇,甚至四镇,权力很大。节度使除本州府外,还统领一州或数州府。
吐蕃 7世纪至9世纪时我国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权,是一个位于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国,延续200多年,是西藏历史上创立的第一个政权。“吐”是汉唐时期常用来译写北方、西方少数民族人名等的专用字,而“蕃”既是音译,又有“茂盛”之意。
长安 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从西周至唐代先后有13个王朝及政权建都于长安,总计建都时间1077年,是我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也是我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长安列我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
边塞诗人 边塞诗人的意思是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边塞诗人多以诗歌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我国著名的边塞诗人有王昌龄、高适、曾参等人。
七言歌行 出自古乐府,首创于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兴盛于唐代。七言歌行是一种特殊体例,在诗题中常见有“歌”、“行”的字样,是一类可以配乐歌唱的诗歌体裁。一般句数不定,而每句字数也不是固定的,可以杂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为主。
字 指家族辈分。古代时,国人都有姓、名、字、号。其中,姓代表家族,名是个人的代号,字代表在自己家族中的地位,号则是同辈之间的称呼或表明自己的一种志向。
《后汉书·班超传》 后汉书班超传是《后汉书》的一篇传记,讲述了东汉军事家班超的生平。班超是著名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曾出使西域,为平定西域,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唐才子传》 对我国唐代五代诗人的简要评传汇集,是我国20多位唐代文史学者多年协作研究的结晶,集中代表了世纪唐代诗人群体研究的最高成就。《唐才子传》全书所收近400位唐代重要诗人的生平和创作,并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诗文创作等基本史料逐条考证。
《咏史诗》 咏史诗是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西域 地理方位词,在古代文献中多指我国玉门关、阳关以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影响下,西域特指汉唐两代朝廷安排的行政机构所管辖的,我国新疆大部及中亚部分地区。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意 古代工艺美术品,以清代为多,明代也有但少见。清代康熙年间,如意成为皇宫里皇上、后妃之玩物,宝座旁、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
金銮殿 北京故宫三大殿中的太和殿,是天下最高的重檐庑殿顶建筑。金銮殿是古代明清时期皇帝登基和举行大典的地方,因此建制非常高等,除殿顶一条正脊外,两层重檐各有4条垂脊,使用黄彩琉璃瓦制作的仙人和形象各异的走兽装饰物,而且殿顶的垂脊兽是唯一十样俱全的。
玉簪 用玉石制作的发簪,是古代人用以固定头发或顶戴的发饰,同时有装饰作用。古代的簪除了用玉制作之外,还有竹、木、玳瑁、陶瓷、骨、牙、金、银、铜等各种材质。在我国古代,无论男女都会用簪来固定发冠。由于戴官帽时会用簪来固定,因此簪绂、簪缨和簪笏,都用来比喻荣显富贵。
刘克庄 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诗论家。同时也是宋代末期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在江湖诗人中年寿最长,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于辞赋创作,提出了许多革新理论。
辛派词人 指南宋时期,受辛弃疾的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诗词流派,其成员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但不如辛词蕴藉。
词人 古代时期创作词的文学家。词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
太傅 古代职官。位列三公,正一品位,处于臣子中的核心位置,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是皇帝统治四方的高级代言人。太傅可以直接参与军国大事的拟定和决策,在皇帝幼小或皇室暗弱时是名副其实的掌权者。
散曲 是种同音乐结合的长短句歌词。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经过长期酝酿,至宋金时期又吸收了一些民间流行的曲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乐曲的侵入并与中原正乐融合,导致传统的词和词曲不能在适应新的音乐形式,于是逐步形成的诗歌形式。
[阅读链接]
侯怀风是清代初期著名的女诗人。玉门关是著名的军事要塞,在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悲壮的战争故事。
玉门关也成就了侯怀风笔下的对象。她在一首名为《感昔》的诗中写道:“黄河水流响潺潺,当日腥风战血殷。大地尽抛金锁甲,长星乱落玉门关。居延蔓草萦枯骨,太液芙蓉失旧颜。成败百年流电疾,苍梧遗恨不堪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