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要的咽喉要塞
胜金关关城依山傍水,雄踞在腾格里沙漠东南沿。路通一线,扼银川至中卫的咽喉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清代乾隆年间修订的《中卫县志》中,有周守域的《胜金关怀古》诗一首,描写了这座雄关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形势:
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单车,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渤,银川至此启管键,襟山带河不可越。
1465年至1487年,明宪宗修筑了一条由甘肃靖远,经中卫、中宁,北上接贺兰山的边墙,长约240千米。胜金关一带的长城就是那时的明代边墙留下的遗迹。
除了边墙和堡寨之外,我国古代军事防御措施还有在各口隘要点的矗立的烽火台。烽火台是当年遇有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火,在千里边防线上,依次传递,迅速报警的设施。
由于中卫是宁夏西路的军事重镇,胜金关周围的堡寨、关隘也就成了西路驻军的重要据点。
至清代,胜金关又是清代平定新疆、青海的军运枢纽。清初平定青海罗布丹津和天山北路厄鲁特部之乱,乾隆年间平定准格尔等反清武装集团。在历次战役中,胜金关都是清军重要的进军路线和军械粮草的运输线。
1718年农历二十一月,皇太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曾亲自率领大军由北京出发,分三路进兵青海。
1719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大军到达了中宁枣园堡,随后由胜金关经中卫至甘肃的永登,开赴安西。
同治年间,西北地区燃起了战火,胜金关、石空堡一带成了清军和回军的反复争夺之地。回军曾奇袭胜金关,数次攻占这座关城。
据《朔方道志》记载:
胜金关为县北雄关,然其地三面受敌,一面临河,无险可待,似属绝地。
1865年的正月,金积堡回军分路进袭石空寺、胜金关等处。战阵上斩杀了清军守备鲁刚泰。清军曹克忠部闻讯后决定弃中卫不援,乘回军不备,突袭罗山。接着退兵宁安堡,威胁石空、胜金关等处回军的侧翼。
1865年秋天,回军击破胜金关,全歼守军后,主力进驻关西的雷家沙窝,准备趁机攻占中卫城。雷家沙窝距中卫城里只有22千米,当时的中卫城东关已被国军先头部队夺取并放火烧毁。
可惜是回军不明虚实,中了清军统领的“空城计”,放弃了中卫东关,自行撤退。
1866年闰五月,陕西回军首领白彦虎所属的马正和、俞彦禄、毕得材等部,以轻骑兵日夜兼程奔袭定运营。蒙古阿拉善王根据当地沙漠大、水源少的地理特点,以重兵扼守沿途水道,并堵塞沿途水井。
回军大队人马由于没有水源,被困在茫茫的沙漠之中。后来因为实在耐不住干渴而不得已从沙漠中艰难撤出。
这支沿贺兰山西麓南下绕出沙漠的回军,乘清军不备,突袭胜金关,全歼了守军。清军守将提督梁生岳九死一生,只身一人逃回了广武。
仅一河之隔的清军提督曹克忠收容了胜金关的败兵,带领军队由恩和堡,撤退到了宁安堡,继而又撤退到了茶盐厅,也就是后来的海原,最后进入甘肃靖远。
这次战役后,清军闻凤丧胆。战报传到京城,清代皇帝十分震恐,命令曹克忠整编收容数营残兵败将,立即进驻胜金关,卡住通往甘肃、青海之路的咽喉要隘。随后又调川军黄鼎部到中卫增援。
后来,胜金关变成了大道通途。然而,古战场的遗迹,仍旧保留着这座雄关的磅礴气势。
[旁注]
潜葬 造若干假的墓穴,而将真尸葬地隐匿。起源于我国古代北方草原帝国中王公贵族的一种特殊的陵冢制度,也是虚葬、潜葬、招葬、复葬这四大特殊葬俗之一。潜葬是为了保护帝王帝后以及皇亲国戚的遗体不受盗墓者打扰的安葬方法。
兴庆府 古代西夏王朝的都城,也就是后来的宁夏银川。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继位后,认为西平府地居四塞之地,不利于防守,不如怀远形势有利,于是定都怀远,改名“兴州”。即西夏景宗李元昊继位后,又在1033年广建宫城,营造殿宇,升兴州为兴庆府。
西夏 历史上由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也就是后来的陕北省横山,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1038年,李元昊建国时便以夏为国号,称“大夏”。又因其在西方,宋代人称之为“西夏”。
厄鲁特部 也叫“额鲁特”,又名“卫拉特”,是清代对西蒙古诸部的总称。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分四部。和硕特部游牧于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部游牧于伊犁河流域,杜尔伯特部游牧于额尔齐斯河沿岸,土尔扈特游牧于塔尔巴哈台及其以北地方。
提督 全称“提督军务总兵官”,古代的武职官名。提督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负责统辖一省的陆路或者水路的官兵。提督掌管的国土区域最小是数万平方千米,最大是数十万平方千米。一般来说,我国古代一个朝代会有12名陆路提督和3名水师提督。
广武 古代的军事要塞,位于山西省北部,有新旧广武之分。旧广武建于辽代,新广武在旧广武东面。新广武比旧广武地势更为险要,更有利于作战,它倚山傍险,虎踞要冲,内长城拱卫两侧。明清两代均在此设重兵驻守,并兼协防雁门关外18个险要隘口。
[阅读链接]
清代乾隆年间,诗人周守域在《胜金关怀古》写道:
“云茫茫,峰兀兀,雄关崛起势嵂崒。北有沙漠之纵横,南有长河之滂浡。银川到此启管键,襟山带水不可越。我闻汉唐征朔方,万马千军驻沙场……”
这首诗充分描写了胜金关雄关的地理位置和险要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