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关塞的诗人情怀

提起阳关,人们马上会想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句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中那悲壮苍凉的情绪,引发人们对这座古老关塞的向往。

阳关特殊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固然是阳关扬名的重要原因,但除此之外,诗词也是它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因素。

南北朝时期的曾经是东宫学士,后成为宫体文学代表作家的庾信,写过一首《重别周尚书》。

诗中写道: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唯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写这首诗时,庾信从南方的南朝出使北方鲜卑族政权西魏,被扣留在北方。在以后的岁月里,陈朝取代了梁,北周取代了西魏,而被扣留的庾信却一直未能南归,心情十分痛苦。

在这样的处境中,庾信的老朋友、陈朝派来的使者周弘正将要回南方去了,更触发了他的烦恼。周弘正原来在梁朝做过左户尚书,所以诗题中称他为“周尚书”。

诗的起句“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一句,诗中呈现的那一条万里古道被描绘得空寂无一归人,从中流露出作者期盼南回的一种心情。

雁在诗中又用来比喻南还的周弘正,同时也借用西著名的汉时期出使匈奴的苏武鸿雁寄书典故,借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个人命运的痛苦感受。

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耿湋,一生多从事军事和司法方面的事情,在大历年间,也就是766年至779年的时候,他曾到过西域阳关一带,并留下了一首《陇西行》。

诗中写道:

雪下阳关路,人稀陇戍头。

封狐犹未剪,边将岂无羞。

白草三冬色,黄云万里愁。

因思李都尉,毕竟不封侯。

耿湋还曾在他的《送王将军出塞》中又提到阳关:

汉家边事重,窦宪出临戎。

绝漠秋山在,阳关旧路通。

列营依茂草,吹角向高风。

更就燕然石,行看奏虏功。

大漠秋山依在,阳关旧路通畅。和王维诗中的阳关不同,一生从事军事和司法的耿湋,其笔下的阳关没有王维那么多的离别伤情,耿湋诗中所表达的乐观情绪,展现的是对未来的展望和友人建功立业的祝愿,尾句“奏虏功”3个字就明确地点名了诗人的这一心情。

王维生于701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是唐代诗人,有“诗佛”之称。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留有存诗400余首,重要的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王维的绘画成就也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

也许正是有了在诗、画等方面的造诣,王维才写出了《送元二使安西》这样流传千古的诗篇。

这首诗为王维赠别友人而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两句分别写明送别时间、地点和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代朝廷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也就是后来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也就是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也就是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

“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它们本来因为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空,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勾勒出一场深情的,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一概舍去,只有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最后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

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

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

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

“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在无言相对的沉默中,“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影响是巨大的。

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对酒》诗中就曾写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即“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由此可见此句打动人心的力量。

正因为《送元二使安西》说出每个出阳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后来由乐人谱曲,才有了赫赫有名的《阳关曲》。

除了那首广为人知的《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在留传下来的王维作品中,还有写到阳关的诗。和《送元二使安西》一样,王维的《送刘司直赴安西》,也是一首送别诗。

王维在《送刘司直赴安西》中写道: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诗人鼓励刘司直赴边立功,同时也流露出自己希冀有所作为以使国家强盛的壮志豪情。

诗的前两联介绍友人赴边的道路情况。第一联“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指出路途遥远,环境恶劣。“绝域”,指的就是阳关之外极远的地域。

这两句是写这条西去路的前方是边塞,接近胡人居住的地区。那里烽烟弥漫,沙土飞扬,一望无垠,满目凄凉。

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进一步表现阳关之外路途的寂寞荒凉。正值三春季节,南国正是“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之时,无奈阳关之外,一路上唯见偶尔飞过的归雁,平视前方,漫漫长路上极少有行人往来。

诗的最后一联中以“不敢觅和亲”,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唐王朝的臣服。这两句看似泛指,实际上是针对“刘司直赴安西”而言的,希望刘司直奔赴阳关之外,干出一番事业,弘扬国威。

王维关于阳关的诗,还有一首《送平淡然判官》,诗中说道:

不识阳关路,新从定远侯。

黄云断春色,画角起边愁。

瀚海经年到,交河出塞流。

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

此诗写于盛唐时期,“须令外国使,知饮月氏头”之句,可以反映出大唐强大的国力使西域诸国畏服。

除了《送元二使安西》之外,对阳关影响较为巨大的当数《阳关三叠》了。《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或《渭城曲》,是根据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

千百年来,《阳关三叠》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而在历史上,《阳关三叠》也曾发生不少变化,这些变化更加神秘。

《阳关三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在唐代就曾以歌曲形式广为流传,并收入《伊州大曲》作为第三段。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后来的唐代末期诗人陈陶曾写诗说:“歌是《伊州》第三遍,唱着右丞征戍词。”

说明它和唐代大曲有一定的联系。这首乐曲在唐代非常流行,不仅是由于短短4句诗句饱含着极其深沉的惜别情绪,也因为曲调情意绵绵、真切动人。

唐代诗人曾用许多诗句来形容过它,如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

大约至宋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后来人们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阳关三叠》传至后代,有多种曲谱和唱法,仅宋代时期就有3种,连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也说他本人听过两种。

后世留传下来的《阳关三叠》歌谱共30多种,它们在曲式结构上有些差别,曲调则大同小异。

全曲曲调淳朴而富有激情,略带淡淡的愁绪,以同音反复作为结束音,强化了离情别意及对远行友人的关怀,与诗的主题十分吻合。

后世留传较广,经常演奏的《阳关三叠》琴歌,出自清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全曲三大段,即3次迭唱。每次迭唱除原诗外,加入若干词句,系从原诗诗意发展而来,结束时添加尾声。

据1864年清代琴士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记载,《阳关三叠》全曲共分三大段,用一个基本曲调将原诗反复咏唱3遍。故称“三叠”。

曲谱的每迭又分前后两段,琴歌开始加了一句“清和节当春”作为引句,其余均用王维原诗。后段为新增歌词,每迭不尽相同,带有副歌的性质,分别渲染了“宜自珍”的惜别之情、“泪沾巾”的忧伤情感和“尺素申”的期待情绪。

曲谱的旋律以五声商调式为基础,音调淳朴而富于激情,特别是后段“遄行,遄行”等处的8度跳进及“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陈述,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充分表达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那种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阳关三叠》歌曲结尾处渐慢、渐弱,抒发了一种感叹的情绪。

《阳关三叠》的《琴学入门》琴歌歌词写道:

清和节当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霜夜与霜晨。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惆怅役此身。历苦辛,历苦辛,历历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依依顾恋不忍离,泪滴沾巾,无复相辅仁。

感怀,感怀,思君十二时辰。参商各一垠,谁相因,谁相因,谁可相因。日驰神,日驰神。

《阳关三叠》还有《阳春堂琴谱》。此版本被视为是《阳关三叠》最为凄凉的一个调。

歌词写道:

伤怀,伤怀!祖道送我故人,相别十里亭。情最深,情最深,情意最深!不忍分,不忍分!

担头行李,沙头酒樽。携酒在长亭,咫尺千里。未饮心已先醉。此恨有谁知?哀可怜,哀可怜,哀哀可怜!不忍离,不忍离!

除了《琴学入门》、《阳春堂琴谱》的歌词外,《阳关三叠》还有其他的几种歌词,包括《西峰重修琴谱》、《风宣玄品》。

《阳关三叠》一唱三叹,一叹三迭,让人叫绝。乐曲牵动着哀婉、缠绵的忧思轻轻地向外飘出,悠悠不尽,缠绵不绝。

元代初期的史学家、文豪姚燧曾经填过一首《中吕·醉高歌》,曲中写道:

岸边烟柳苍苍,

江上寒波漾漾。

阳关旧曲低低唱,

只恐行人断肠。

曲中的阳关旧曲自然是指王维的《渭城曲》,后人将其谱成送别曲来唱。

此曲所写的是姚燧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开头两句通过“烟柳”与“寒波”写江边苍茫的景色,衬托与友人难离难舍的悲怆。

后两句是写送行人唱曲的心境。送人远行本来就心情凄哀,若是再反复高唱“西出阳关无故人”就会更增加友人的哀愁,出于关心友人的体贴及《渭城曲》的特点,所以送行人只能“阳关旧曲低低唱”,以免行人闻声肠断。

小曲写得情景交融,含蓄而有韵味,构思精巧。

在我国古代阳关多战事的时代,这首乐曲表达了人们出关戍边,亲友送别的复杂心情,因此经久不衰,流传下来,成为了阳关文化的一部分。

阳关之地是非常干燥和荒凉的,这一点可以从杜甫的《送人从军》中看到:

弱水应无地,阳关已近天。

今君渡沙碛,累月断人烟。

好武宁论命,封侯不计年。

马寒防失道,雪没锦鞍鞯。

诗中的“弱水”、“阳关”,皆属陇右道,写这首诗时,这里正发生吐蕃之役。诗中“近天”,是谓天边头。“累月断人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阳关之外的荒凉。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生于1037年,是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苏轼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在书法方面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他曾经填过一首《渔家傲》,词名为《送张元唐省亲秦州》。

词中写道: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在这首词中,苏轼提到的“一曲阳关”,主要是借用阳关以表达送别友人的离别愁绪。苏轼一生爱惜人才,广交朋友,而且心胸豁达,待人朴厚真诚,可谓朋友遍天下。但宦海浮沉,官场常有不测。他与朋友常因升迁、贬谪而辗转江湖。

苏轼十分珍重朋友间的欢聚与重逢,一旦与朋友分别,怅然之绪便油然而生。“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写得相当有境界、有气势。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号易安居士,是宋代南北宋之交时期的女词人,更是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她所作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和许多文人提到阳关一样,李清照作品中提到的阳关,也是作为离别符号使用的。

她在所填的一首《蝶恋花》中写道: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迭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这首词写于1121年的秋天,当时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为莱州知州,李清照从青州赴莱州途中,住宿于宿昌乐县驿馆时寄给其家乡姊妹的。整首词通过词人自青州赴莱州途中的感受,表达她希望姐妹寄书东莱、互相联系的深厚感情。

“泪湿罗衣脂粉满”,词人直陈送别的难分难舍场面。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两个典型细节来做文章:“泪”和“脂粉”,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自己无限的伤感。

接着,“四迭阳关,唱到千千遍。”热泪纵横,犹无法表达姊妹离别时的千般别恨,万种离情,似唯有发之于声,方能道尽惜别之痛,难分难舍之情。

关于“四迭阳关”的说法,苏轼《论三迭歌法》中曾经提道:

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皆非是。若每句三唱,以应三叠之说,则丛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文勋长官以事至密,自云得古本《阳关》。

每句皆再唱,而第一句不迭,乃知古本三迭盖如此。及在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

以此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今为第四声,则第一句不迭审矣。

由此观之,李清照词中的“四叠阳关”的说法无误。“千千遍”则以夸张手法,极力渲染离别场面之难堪。

值得注意的是,词人写姊妹的别离场面,竟用如此豪宕的笔触,表现了词人的笔力纵横,颇具恣放特色,在其《凤凰台上忆吹箫》一词中有“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即难留”,似同出一机杼。

临别之际,姊妹们说此行路途遥遥,山长水远,而今自己已行至“山断”之处,不仅离姊妹们更加遥远了,而且又逢上了萧萧夜雨,淅淅沥沥烦人心境,自己又独处孤馆,更是愁上加愁。词作上片从先回想,后抒写现实,从远及近,词脉清晰。

李清照本来就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匠心独具地把阳关这个代表离别的符号引入了作品,更把离别的愁绪抒发的淋漓尽致。

南宋词人姜夔曾经填过一首词《琵琶仙》,词名为《双桨来时》。

词中写道: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春渐远、汀州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这首词描写春游时偶遇与昔日恋人相似之女子,而勾起对往日情致的美好回忆。词的上片写奇遇时的感受和怅惘,下片写芳景虚逝的怨恨。

词尾“西出阳关”借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传达出昔日欢爱已不得,唯见杨花柳絮漫天舞的惆怅与伤感。

阳关对我国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着,支撑这种影响存在的就是阳关文化。多少年来,无数迁客骚人、文人墨客对它的吟诵,阳关的诗词、曲赋、散文等文学抒写,使这个军事要塞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

[旁注]

学士 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明清时期流行的中堂一称,一般是指大学士或首辅大学士。大学士拥有和宰相同样大的权力,负责主持内阁大政,还要参与国家大事的重要决策。大学士还要负责为黄帝起草诏令,批答奏章。

鲜卑族 我国古代北方阿尔泰语系游牧民族,其族源属东胡部落,兴起于大兴安岭山脉。鲜卑族的先世是商代东胡族的一支。秦汉时期从大兴安岭一带南迁至西剌木伦河流域。曾归附东汉。匈奴西迁後尽有其故地,留在漠北的匈奴10多万户均并入鲜卑。

鸿雁寄书 汉武帝曾命大臣苏武出使匈奴,但苏武后来受到匈奴内乱事件的牵连被扣押了。由于匈奴头领欣赏他的忠心和气节,苏武没有被处死,而是被匈奴软禁了19年。据说苏武的执著和忠诚感动了大雁,后来有大雁为苏武送信,才使苏武最终得到解救,返回故国。

大历十才子 指活跃于唐代宗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群体,由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十才子分别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

《相思》 唐代诗人王维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诗的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瞩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山居秋暝》 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田园诗 由东晋时期陶渊明开创的一种诗歌流派,主题是咏田园生活,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唐宋时期诗歌中的田园诗主要变成了文人和从官场退居田园的仕宦者们所作的以田园生活为描写对象的诗歌。田园诗风格恬淡疏朴,独具一格。

琼浆玉液 琼浆在我国神话传说中是仙人的饮料,玉液则用美玉制成的浆液,古代传说饮了它可以成仙。在我国悠久的神话传说中,“琼浆玉液”是王母娘娘举办蟠桃盛会的佳品,是神仙们喜爱的美酒。

咸阳 地处“八百里秦川”的腹地,也是我国著名古都之一。汉高祖初年,刘邦恢复被项羽焚毁的咸阳,取名新城。武帝年间,因咸阳临近渭水,因此更名为渭城。

杨柳 杨柳在我国的文化中寓意着离别,因为“柳”字与“留”字同音。在古代,送别亲友的人都会折杨柳给对方,一方面是表达心中的不舍,希望离别的人留下来;另一方面是祝愿对方能像杨柳一样,随地而生,在异乡也能生活安稳。

白居易 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司直 古代官职,属丞相府,称“丞相司直”,负责协助丞相检举不法,地位在司隶校尉之上。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察司隶校尉,以司隶校尉督察丞相,以丞相督察司直,以司直督察诸州刺史,以刺史督察官秩在2000石以下的官员。

伊州 曾改名叫“伊吾郡”,是戈壁滩上一片较大的绿洲,农业开发较早。伊州是甘肃省安西东南和敦煌城西之间的地区,是唐代在新疆境内所置的3个州之一。伊州领伊吾、柔远、纳职三县,治新疆哈密。

大曲 我国历史上存在于各重要乐种中的大型乐曲,通常所说的大曲也就是大型歌舞曲。古代的大曲一般指的是汉魏相和歌、六朝清商乐、唐宋燕乐的大曲,它们几乎都是兼有器乐演奏的。

琴 古代弦乐器,最初是5根弦,后加至7根弦,也叫“七弦琴”,通称为“古琴”。在古代,擅长琴艺是展示修养和才艺的重要特征之一,古人的文化修养是用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善于弹琴正是四大才能之首。

巾 也就是巾帼,是古人使用的一种首饰,宽大似冠,高耸显眼,内衬金属丝套或用削薄的竹木片扎成各种新颖式样,外紧裹一层彩色长巾而成。

十二时辰 我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并根据我国12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相当于两小时。

《风宣玄品》 古代的古琴谱,是明徽王朱厚爝编辑的,共有10卷,详论了古琴的制度、弦、调试、指法等,绘图154幅,大部分是转录宋代田芝翁《太古琴遗音》中的琴论材料。《风宣玄品》的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

唐宋八大家 唐宋时期八大诗人散文作家的合称。唐宋八大家分别为唐代两家,宋代6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豪放派 宋词风格流派之一,与婉约派并为宋词两大词派,代表是苏轼、辛弃疾。豪放派的特点大体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时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嚣。

婉约词派 宋词流派之一。婉约词派的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煜、柳永、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

知州 古代官职。宋代至清代地方行政区域“府”的最高长官。唐以建都之地为府,以府尹为行政长官。宋升大郡为府,以朝臣充各府长官,称以某官知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以知府为正式官名,为府的行政长官,管辖所属州县。清代沿明制不改。知府又尊称“太守”、“府尊”,亦称“黄堂”。

[阅读链接]

元代歌伎刘燕歌,善歌舞,能词曲。刘燕歌有一首涉及阳关的散曲《太常引》尤为有名,词曲写道:“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蹙损了蛾眉远山。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刘燕歌这首为她的情人齐参议饯行的小令,写得情意缠绵、情真意切。小曲出语自然,而且低回婉转。怅怅然有寥落之思、频频回首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