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英魂永留存

阳关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线。跨入关内,代表着来到了繁华的华夏之邦,跨出关外,则代表离开故国与满目荒凉。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人曾经选择了跨入与跨出阳关,在这些人中,有不少因为这一跨入与跨出的选择而一举成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阳关的历史上,第一个名人就是霍去病。霍去病是名将卫青的外甥。123年的时候,霍去病被汉武帝任为骠姚校尉,随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以800人打败了敌军2028人,受封冠军侯,又封骠骑将军。

自此以后,一个杰出的军事天才诞生了,霍去病逐渐成长为西汉武帝时期的名将。

公元前121年的春天,霍去病受命独自率领精兵10000人,准备出征匈奴。接到汉武帝的命令后,19岁的霍去病带着精兵,在阳关附近开始了对匈奴的征伐,这就是我国军事史上赫赫有名的河西大战。

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打了一场漂亮的大迂回战。短短6天中他转战了匈奴的5个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王、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

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带去的10000名精兵仅剩3000人。而匈奴损失更是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被斩兵丁8000人,就连匈奴休屠的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

在这一场血与火的对战之后,汉王朝中再也没有人质疑霍去病的统军能力,他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与尚武精神的化身。

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

这一战中,配合作战的公孙敖等人在大漠中迷了路,没有起到应有的助攻作用,而老将李广所部则被匈奴左贤王包围。

在这种情况下,霍去病遂再次西出阳关,孤军深入并大胜。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30000余人,俘虏匈奴王爷5人以及匈奴大小阏氏、匈奴王子59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63人。

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燕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曾经在汉王朝头上为所欲为、使汉朝人家破人亡无数的匈奴终于也唱出了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从此,汉军军威大振,而19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

最能展示霍去病卓越的军事天赋的战役是“河西受降”之战。当时,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

此时,汉武帝不知匈奴二王投降的真假,遂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渡过黄河的时候,匈奴降部中果然发生了哗变。

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40000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

河西受降不但为饱受匈奴侵扰之苦百年的汉朝人扬眉吐气,更从此使汉王朝真正控制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个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其后不久,汉武帝就在这里建立了阳关。从此,阳关成为抗击外敌的一个重要军事要塞。

法显,俗姓龚,东晋司州平阳郡沙门,也就是后来的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有3个哥哥,都在童年夭亡,他的父母担心他也会夭折,在他3岁的时候,就送他到佛寺当了小和尚。

当法显1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的叔父考虑到法显的母亲寡居难以生活,便要他还俗。

法显这时对佛教的信仰已非常虔诚,他对叔父说:“我本来不是因为有父亲而出家的,正是要远尘离俗才入了道。”

他的叔父听了之后很感动,没有勉强他。不久,法显的母亲也去世了,他回去办理完丧事之后就立即回到了寺里。

法显性情纯厚。有一次,他与同伴数十人在田中割稻,遇到一些穷人来抢夺他们的粮食。

诸沙弥吓得争相逃奔,只有法显一个人站着未动。他对那些抢粮食的人说:“君欲须谷,随意所取。但君等昔不布施,故此生饥贫。今复夺人,恐来世弥甚。贫道预为君忧,故相语耳。”

法显这段话是在说,你们如果需要粮食,就随意拿吧!只是你们现在这样贫穷,正因为过去不布施所致。如果抢夺他人粮食,恐怕来世会更穷。贫道真为你们担忧啊!

说完,法显从容地离开了,而那些抢粮的人竟被他说服,弃粮而去。这件事使寺中僧众数百人莫不叹服。

20岁时,法显受了大戒。从此,他对佛教信仰之心更加坚贞,行为更加严谨,时有“志行明敏,仪轨整肃”之称誉。

399年的时候,65岁的法显已在佛教界度过了62个春秋。此时,佛教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种佛教流派纷纷传入中土,佛教典籍,被大量翻译。

60多年的阅历,使法显深切地感到,当时我国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大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由于戒律经典的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

为了维护佛教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的法显毅然决定,西赴天竺,也就是古代的印度,去寻求戒律。

这年春天,法显同慧景、道整、慧应、慧嵬4个人一起,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旅行。

400年的时候,他们到了张掖,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5人,组成了10个人的“巡礼团”,后来,又增加了一个慧达,总共11个人。

“巡礼团”西进至敦煌,得到了太守李浩的资助,西出阳关,沿着阳关下的丝绸之路南道,历尽艰险,向天竺进发。

409年,法显求得了《弥沙塞律》、《长阿含》、《杂阿含》以及《杂藏》4部经典。至此,法显身入异城已经12年了。

他经常思念遥远的祖国,又想着一开始的“巡礼团”或留或亡,而自己却孤身一人,形影相吊,心里无限悲伤。有一次,他在无畏山精舍看到商人以一把中国的白绢团扇供佛,触物伤情,不觉潸然泪下。

412年,已经78岁的法显前后共走了30余国,历经10多年,终于回到了祖国。此次出行,法显不仅取回了不少佛教经典,还留下了杰作《佛国记》,得到了学者的高度评价。

在古代,阳关之外即是西域,这里环境恶劣,法显65岁高龄勇敢西出阳关,从而成为了我国取经回国的第一人。他是我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卓越革新人物,是我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也是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旁注]

校尉 古代时期的官名之一,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武官官职。校是我国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尉是军官,校尉就是部队长官的意思。战国末期就有了这个官职,秦朝时为中级军官,汉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其地位仅次于各将军。

卫青 古代时期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卫青是个天赋很高的军事家,首次出征就奇袭龙城,打破了自汉初以来匈奴不败的神话,曾七战七胜,以武钢车阵大破伊稚斜单于主力,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本人为将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位极人臣,但从不养士。

李广 古代时期西汉的名将。公元前129年任骁骑将军,被敌军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李广射杀敌人时,要求自己箭无虚发,所以非在数十米之内不射,常常是箭一离弦,敌人应声而亡。李广为将廉洁,常把自己的赏赐分给部下,与士兵同吃同饮,深得官兵爱戴。

相国 古代官名。春秋时期齐景公设左、右相,相成为齐国卿大夫的世袭官职。以后其他诸侯国也有设置,后来西汉刘邦做皇帝时,因为忌讳“邦”,“相邦”被称为“相国”,后来慢慢地变成只有“丞相”一职。

亲兵 古代时期军队将领的随身护卫,目的是负责保护将领的安全。亲兵平时担负警戒、传讯等任务,战时要随将领冲锋陷阵,是将领最亲近、联系最紧密的兵士。古代的军规中有“主将死,亲卫无故而存者皆斩”的铁律。

中土 也叫“中原”、“中华”、“中夏”、“华夏”或“诸华”,古指中原地区,也就是华夏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中土的概念是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地域,意为国之中,天地之中。华夏民族的祖先根据天文、地理、和风水学的概念,认为位于中岳嵩山山麓的中原河南登封,位居天下居中的位置。

太守 又称“郡守”,是古代州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负责管理州郡之内的所有官吏、为皇上推荐贤能的人才、决断案件和检举贪污受贿的官吏。

精舍 根据古籍记载,古之儒者,教授生徒,其所居皆谓之精舍。精舍最初指的是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

团扇 圆扇,也叫“宫扇”或“纨扇”,是我国古人发明的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唐代时期的女性随身佩带团扇,团扇的图案一般是仕女图。我国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历来我国有制扇王国之称。

[阅读链接]

传说,法显当年来到北天竺时,在耆阇崛山上有一个寺庙。第二天,法显想去拜谒这个寺庙,但其他僧人劝他说:“那段山路很难走,而且还有会吃人的狮子,何必要去呢?”

法显回答说:“我走了这么远的路就是为了修习佛法,我诚心诚意地想得到修行,既然有了机会干吗要浪费呢?艰难和危险,我是不会怕的。”僧人们劝不住他,只好由两名和尚陪他进山去了。到了晚上,法显想要留宿在寺中,两个僧人因为恐惧就离开了。

法显在寺庙中独自烧香礼拜。半夜里,有3只狮子出现了,摇着尾巴接近法显,但法显仍旧专心地诵经。有一只狮子低下头,趴在了法显的身前。

法显用手摸着狮子的头说:“你们如果想伤害我,请等我先诵经完毕。如果你们只是试探我是否专心诵经,那你们现在就可以走了。”

过了一会,这些狮子居然真的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