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屏藩的偏头关

偏关县在汉唐时期还不出名,也没有设县治。957年的时候置偏头砦,后来,偏头关成为北宋与西夏交兵的防卫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

后来,辽代置了宁边州,金代沿用了这一称呼。元代时候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

明代洪武年间始筑关城,明代成化年间设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

清代雍正年间改偏关为县,属宁武府,又名“通边关”,偏头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明代的山西巡抚何乔新曾经赞誉偏头关说:“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偏头关就是战场。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

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堡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

这些堡城的边墙后来大多数仅存夯土,只有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还有约30千米的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明代有诗作吟咏偏头关说:

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

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

明代,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之后,边关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

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物。

每当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边地将领、政府官员、各地商人都纷纷前来赴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

后来,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

偏头关城在1598年的时候又于西关南关筑女城、水门。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

偏头关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瓮城,城高10米处包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后来被毁了。

偏关城历经明清两代兴建,规模大展,尽管四面环山,地处盆地,但随着东高西低的山势,像一只头枕塔梁山,卧于关河川的巨犀,又称“犀牛望月”城。

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楼房林立,商贾云集,街市一新。明清时期建筑古民居,青瓦房舍,各抱地势,一展古朴古香的风韵。

城中央的钟鼓楼,石基砖拱,红墙青瓦,飞檐歇山顶,雄姿稳健,十分气派。古时关城内有寺庙108座,建筑宏伟。

偏关县的长城遗迹,还有黄河边堡届,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这座明代长城,北接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南经山西河曲县石梯口隘,全长约100千米。

黄河边堡墙的具体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沟黄河沿岸,是1468年的时候当时的总兵王玺建造的,后来的嘉靖万历年间对其进行过增筑。

此段长城多有黄河悬崖天险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建石城墙,红色黏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之。每隔一二百米筑马面或城楼。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

这段长城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土墙,但气势不逊于当年。土墙平均底宽7米,顶宽5米。

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了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偏头关形若覆盆,关外有4道边墙:

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千米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0千米,无墙而有藩篱。

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千米,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

第三道在关东北15千米,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千米。

第四道在关南1000米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30千米,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明代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两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这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北接内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

初建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这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

明代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后,经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间,其孙俺答数次入侵偏头关。隆庆初期,蒙古兵再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

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头关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

[旁注]

北疆 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北部。天山山脉将新疆分为南北两大部分,称天山以北为北疆。北疆地区包括乌鲁木齐、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塔城地区、昌吉地区、伊犁、博尔塔拉等地区等。

尉迟敬德 我国唐代名将,勇武善战,一身戎马倥偬,驰骋疆场屡立战功。传说其面如黑炭,被尊为驱鬼避邪,祈福求安的中华门神。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尉迟恭与秦琼是“门神”的原型。

夯土 古代建筑的一种材料,以木为主角,土为辅助,石、砖、瓦为配角。在古代,用作建筑的土大致可分为两种,自然状态的土称为“生土”而经过加固处理的土就被称为“夯土”,其密度较生土大。

犀牛望月 古代神话典故之一。传说,犀牛原是天上的神将,受玉皇大指派向下界传达规范,要求“一日一餐三打扮”,意思是注重礼仪,少食甘味。但是犀牛下凡后被扰乱了心神,将旨意传达成“一日三餐一打扮”,完全把意思弄反了。天帝大怒,将它罚下天界。由于犀牛思念天宫生活,一到晚上就抬头望月。

歇山顶 也叫“九脊殿”,是古建筑屋顶样式之一,在规格上仅次于庑殿顶,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顶”。

老营堡 是明代长城所在的地方,位于山西省的重要关堡。老营堡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扩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建筑规模为偏关县境,是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

[阅读链接]

在偏头关东南1000米的地方有个凌霄塔,是明代的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凌霄塔创建于1621的时候,起初为7层。至1635年加高了4层,后来在1679年和1857年的时候均有维修。

凌霄塔是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的空心雁塔。凌霄塔的基座两层塔底部周长是29米,塔高35米,由于塔的外观形似文笔,所以也叫“文笔凌霄”塔。从凌霄塔的第二层开始,每层都有4个窗洞。凌霄塔的内部由内壁隐筑楼梯,保存完好,是偏头关的一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