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关的历史沿革

那是公元前的17世纪初,就是夏代的后期,商汤讨伐夏桀,迫使夏桀把都城安邑迁移到高都,就是后来的泽州高都。

夏桀居住在镇南垂棘山的山洞里,而太行陉是安邑到高都的必经之地。在此时,晋东南豫西北一带附近就成为了夏桀迁都后的主要活动地方。

后来清代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编撰的巨型历史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汤归,自伐夏,至于太行”。《泽州县志》也记载:“夏桀居天门……桀始迁于垂”。这里的天门就是指的天井关。

天井关雄踞太行山的最南部,故又名“太行关”,地处晋豫交界的泽州晋庙铺境内。天井关因关前有3口深不可测的天井泉而得名,为山西的六大雄关之一,是利用太行天险而修筑的重要关隘,是晋豫穿越太行的交通要道。

天井关分别由天井关城、星轺驿和多处险隘要塞所组成。天井关周围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古隘丛峙,地势险峻。历史上为南控中原,北扼上党的军事要塞。

天井关在古史中称其是“河东屏翰”、“冀南雄镇”。后来东汉时期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地理志》记载:“上党高都有天井关,即天门也”,这是有关天井关的最早记载。

天井关地处太行南北,豫晋两省之交通要道,形势险峻,是历代兵家必争要地。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著作《水经》记载说:

天井溪出天井关,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在公元前11世纪,西伯侯文王姬昌带领大军,包围了商朝西南的田猎区及军事基地鄂国的都城,并占领了太行陉南端的大片领地,为攻伐商纣扫清了障碍。

公元前922年,周穆王姬满西巡时,走到翟道时没有道路了,只有从天井关经过。传说周穆王从天井关出发,驰驱千里,最后才到达昆仑册,与西王母相会了。

传说春秋末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在鲁国设坛讲学,他门下有很多弟子。孔子听说太行关所在的太行山那里有一个村庄,居住在那里的人都十分博学,就想带着弟子去那里游览一下,传播自己的学术。

孔子与弟子们来到太行关后,一边乘车一边游览当地的风景。这时,前面道路上几个玩闹的孩童看见有车马过来,纷纷躲避让行,只有一个孩子站在路中央纹丝不动,脚边还有一圈泥土。

孔子弟子子路马上停下车,让孩子走开,但那孩子还是没有避让。孔子见状,问那个孩子说:“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

那个小孩笑着说:“这里有一座城池在路中间,车马怎么可能过得去呢?自古以来都是车马避让城池,哪有城池躲避车马的道理呢?”

孔子又问:“城池在哪呢?”

那个孩子说:“就在您的脚下。”

孔子下车查看,发现那个孩子正站在一个用石子和泥土摆成的一个土圈的“城池”里面。孔子感到非常惊奇,就问那孩子的名字,那孩子说他的名字叫项橐。

孔子上下打量了项橐,他想这地方的人果真聪慧,连小孩都如此伶俐,只不过有些恃才傲慢罢了,他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

孔子问项橐:“你的口才很厉害,但是我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里没有鱼儿?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儿?什么刀没有环?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孔子问完,笑笑着地看着项橐。项橐想了想说:“您听着。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中没有鱼儿,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儿,木马不产驹儿,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这孩子竟智慧过人!

项橐这时不容孔子多想,反问孔子说:“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呢?”

“因为鸭子有毛,可以浮于水面之上啊!”

项橐接着问:“可是葫芦没毛,为什么也能浮在水面上呢?”

孔子又答:“因为葫芦是圆形的,里面又是空心的,所以能浮而不沉。”

项橐又说:“钟也是圆形,里面也是空的,为什么就不能浮着呢?”

孔子无言以对,但是项橐又接二连三地发问:“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不对!”项橐大声说,“青蛙也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也是冬夏常青的,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想到自己本来还想为当地人传播学识,就觉得十分惭愧,于是便打消了东游的念头,不再前进了。

这就是孔子东游太行关的故事。后来,这村子里还有回车辙、石碑和孔庙等。

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韩国的长平地区进行决战,秦昭襄王亲自来到河内郡的野王督战增援,并赐给所有的郡民爵位一级,征募15岁以上男子,通过太行陉的丹河谷地带调往长平前线。

公元前204年,在楚汉战争时期,汉高祖刘邦接受了谋士郦食其的建议,“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在太行陉及丹河谷地增派重兵。后人把汉高祖刘邦当年屯兵城池称为汉高城,以作纪念。

公元前23年秋天至公元25年的时候,东汉开国大将冯异北攻天井关,并占领了此关。东汉将军王梁任野王,曾派往镇守天井关。

后来,天井关为更始帝王莽部将田邑所占据,汉光武刘秀派部将刘延攻打天井关,久攻不下,直至王莽死后,田邑才献关请降。

后来的东汉文学家蔡邕曾形容天井关说:

太行山上有天井关,关在井北,为天设之险。东晋太元十九年,后燕慕容垂在长子攻袭西燕国主慕容永以前,自滏口先进入天井关滏口。见河南磁州。

天井,在滏口西南,非入长子之道。或曰:时永扼天井关以拒垂,垂出滏口,则已入天井关内也。

在530年,北魏孝文帝斩了大将尔朱荣,尔朱荣的儿子尔朱世引兵进犯洛阳,没有攻下洛阳,又向北直奔潞州,直至建州,也就是后来的泽州,先攻破了天井关,建州于是宣告沦陷。

隋炀帝杨广在607年5月,由洛阳出发,在仪仗、车队等大量随行人员簇拥下,经太行陉,北巡突厥牙帐。约两个月后,炀帝返回南下,途经济源回到洛阳。

根据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记载,“帝上太行,开直道九十里,九月,己未,至济源。”

唐玄宗李隆基在723年的正月从东都洛阳出发,经太行陉北上,巡幸潞州、并州,在星轺驿写下了《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一诗。同年冬十月,玄宗皇帝再次沿前次路线北巡。

843年的时候,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卒。唐代右骁卫将军刘从素的儿子刘稹,也就是刘从谏的侄子,早期为牙内都知兵马使,他采用了昭义兵马使郭谊的建议,秘不发丧,自领军务,拒不听从朝廷调遣,并占据泽州和潞州。

唐代著名诗人和节度使杜牧说道:

若使河阳万人为垒,窒天井关,高壁深堑,勿与战,而以别军径捣,不过数月,必覆其巢穴矣。

908年3月,梁太祖朱全忠由都城河南开封出发,经太行道天井关前往泽州,安抚督导与晋王交战的将士。4月,朱全忠经星轺驿顺原路又返回大梁河南开封。

954年3月,后周世宗柴荣兵发大梁,经怀州太行陉星轺驿抵达泽州,与北汉大军在巴公原展开激战,大败汉军。

960年4月,宋太祖赵匡胤北上太行讨伐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李筠叛乱。在常平和碗子城,因道路险窄,宋太祖亲自下马负石,带领全体将士铺平山道,然后北上星轺驿、天井关并抵达泽州。

根据史书《宋史·本纪·高祖纪的》记载:

建隆元年……夏四月丁巳,诏亲征,以枢密使吴廷祚留守上都,都虞侯光义为大内都点检,命天平军节度使韩令坤屯兵河阳。过太行,山路险峻多石,帝先负石,群臣六军皆负之,即刻平为大道。

唐章怀太子李贤所著的纪传体史书注解《后汉书·注》记载:

太行山上天井关南,有天井泉水三所,北流注白水,世谓之北流泉。

这3处泉水分别为天井蜜、外梢道、凉水泉等。这样,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井。天井关起泽州县南,东至博爱的白水交丹水处。天井关过去是博爱、沁阳进入泽州县境的唯一通道。

在1126年的时候,天井关改称“雄定关”,至元代末年,又改称叫“平阳关”。关内的羊肠坂道十分险要,又称“丹道”、“丹径”或“太行坂道”。

[旁注]

《读史方舆纪要》 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是清代初期顾祖禹独撰的一部巨型历史地理著作。具有浓厚的历史军事地理学特色,其核心在于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

《水经》 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水经》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0000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是很详细。

儒家 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坛 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最初的祭祀活动在林中空地的土丘上进行,逐渐发展为用土筑坛。坛早期除用于祭祀外,也用于举行会盟、誓师、封禅、拜相、拜帅等重大仪式,规模由简而繁,体型随天、地等祭祀对象的特征而有圆有方,做法由土台演变为砖石包砌。

蔡邕 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后汉三国时期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权臣董卓当政时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蔡邕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于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

《资治通鉴》 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公元前403年写起,至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潞州 578年于上党郡置潞州,618年复称潞州,领上党、长子、屯留、潞城、壶关、黎城、乡县、襄垣、涉县等。1104年称为“隆德府”,金称“潞州”,元代初期复称“隆德府”,1231年停用府名,仍称潞州,也就是后来的山西长治。

章怀太子 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第二子。李贤的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后,召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刘讷言、格希元等人为范晔的《后汉书》作注释,而他的亲笔点评更被史家称为“章怀注”,有较高的历史文献价值。

[阅读链接]

太行山本来在冀州的南边,但是一位住在附近的叫愚公的老人因为觉得太行山阻碍了自己的出行,就对家人说:“我跟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可以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成。

于是,愚公率领子孙中的3个人上了山,凿石开垦土地,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有人讥讽他愚笨,愚公却说:“即使我死了,我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然而山却不会增加高度,何愁挖不平?”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就禀告了天帝。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负着两座山,一座放在朔东,一座放在雍南。从此,太行山就在朔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