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雄关——甘肃阳关

阳关位于我国河西走廊的甘肃省敦煌西南70千米南湖乡的古董滩上,因为建在了玉门关的南面,也就是阳面,因此被称为“阳关”。

阳关是古代陆路交通的咽喉之地,也是陆上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还是中原与西域的分界点。在我国古代时期,“西出阳关”就意味着生离死别。

丝绸之路的南道关隘

汉武帝刘彻是我国古代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在公元前141年登基。

公元前121年的时候,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及合骑侯公孙傲出陇西,发动了河西战役。这次战役匈奴大败。匈奴昆邪王率40000人来降。

汉武帝以河西地置武威、酒泉郡。并从那时开始了河西长城的建筑。根据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记载,在公元前111年的时候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其中的4郡,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指的就是玉门关和阳关。

阳关位于河西走廊的敦煌西南七十千米南湖乡“古董滩”上,因坐落在玉门关之南而取名“阳关”。由于阳关的地理位置独特,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汉代开始,阳关就曾设都尉管理军务。汉代至唐代,阳关一直是丝绸之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

以后的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数不清的将士曾在这里戍守征战,数不清的商贾、僧侣、使臣曾在这里验证出关,数不清的文人墨客为阳关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后来的唐代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走丝绸之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

由于历史的久远,阳关关城烽燧能够保存下来的非常少。特别是至宋代以后,因与西方交流的陆路交通衰落,阳关的古关逐渐被废弃。

关城废弃后,关于阳关的具体关址也引起了争议。有一位学者在考察阳关时曾写道:

今南湖西北隅有地名古董滩,流沙壅塞,而版筑遗迹以及陶片遍地皆是,且时得古器物如玉器、陶片、古钱之属。

其时代自汉以迄唐宋皆具,古董滩遗迹迤逦而北以迄于南湖北面龙首山俗名红山口下,南北可三四里,东西流沙湮没,广阔不甚可考。

后来,人们在古董道西十四道沙渠后发现大量墙基遗址。经试掘、测量,房屋排列整齐清晰,面积上万平方米,附近有宽厚的城堡垣基。因此,基本可以断定阳关故址位于此处。

后来的阳关因为丧失了其位置上的战略意义,再加上自然条件的恶化,成了一片荒漠之地。

但是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阳关是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它总是代表着凄凉、悲惋、寂寞和荒凉,有着独特的地位。

[旁注]

霍去病 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与卫青被称为“帝国双璧”。霍去病擅长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用兵灵活,注重方略,不拘古法,勇猛果断,每战皆胜,深得武帝信任,并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千古名句。

陇西 又称“陇右”,因为古人以西为右。陇西在古代是从地理方位指称陇山以西的地方,有时也指甘肃。秦穆公用由余之谋称霸西戎,将后来的甘肃天水、甘谷、武山、岷县、陇西、临洮等地在当时纳入秦国版图。公元前280年时以上地区设了陇西郡,后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墨客 墨是古代书写和绘画用到的墨锭,因此墨客代指诗人、作家等风雅的文人。墨客这个称呼第一次被提出是在汉代学者扬雄的《长杨赋》里,赋中称客为“墨客”,后来,墨客就成了文人的别称。

[阅读链接]

阳关玉杯,又名敦煌夜光杯,它以祁连山所产优质墨玉、黄玉和碧玉为原料,经过24道工序精雕细刻而成。

阳关一带出产的这种玉杯色泽有翠绿、鹅黄、羊脂白等,光泽长久不变,造型丰富多彩,声誉最隆。带有天然纹理,石色墨绿,薄如蛋壳、手感细腻,有“一触欲滴”的美妙效果。

阳关玉杯是夜光杯,在黑暗的环境下它会发出淡淡的光,是很名贵的饮酒器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