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城关——山西宁武关

宁武关遗址在今山西省宁武县城,是古代三关镇守总兵驻所所在地,关城始建于1450年。宁武关关城雄踞于恒山余脉的华盖山之上,临恢河,俯瞰东、西、南三面,周长2000米,开东、西、南三门。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曾在楼烦的宁武置关以防匈奴,称为楼烦关。后来的宁化村就是楼烦关的南口,楼烦北边的阳方口就是楼烦关北口。至唐代,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设了宁武郡,因此将楼烦关改称为“宁武关”。

镇守三关的总驻地

宁武关在1450年建成后,在明成化、正德、隆庆年间,均有修缮。

1479年,当时的巡抚魏绅拓广了关城,把关城的2000米周长扩建至3500多米,并且加辟了北门,在上面建了飞楼,起名为“镇朔城”。

1498年,宁武关关城的城墙又增高了1.5米,并加开了北门,不过这时的城墙仍为黄土夯筑。砖城墙是1606年包砌的。

1573年至1620年,宁武关关城在全部用青砖包砌城墙的同时,还修建了东西两座城门楼。在城北华盖山顶修筑了一座巍峨耸峙的护城墩,墩上筑有一座三层重楼,名为“华盖楼”。

宁武关的关城不仅与内长城相连,而且在城北还修筑有一座长达20千米的边墙。

宁武关位于凤凰山的北边,传说是由凤凰所变,遇到外敌侵犯就能神奇地飞走,所以宁武关也有“凤凰城”之称。

宁武关的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一对凤翅,南城的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而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

1620年,宁武关的城墙用砖包增高了,使关城更为坚固雄壮。

当时,明代朝廷为了抵御蒙古的进攻,在北方不断设险置关、修筑防线,形成了外边与内边。

而内边指的就是在山西偏关所建的,经神池、宁武、代县、朔县、蔚县等地抵延庆县的,蜿蜒1000多千米的内线长城。在这条长城构成的防线上,明代朝廷建关设堡,驻守军队。

在河北境内,明代朝廷沿线建设了紫荆、倒马、居庸三个关塞,称为“内三关”。而在山西境内所建设的偏头、宁武、雁门三关,被称为“外三关”。

外三关之中,偏头为极边,雁门为冲要。而宁武介于这两个关塞的中间,控扼内边之首,形势尤为重要。

故《边防考》上说:

以重兵驻此,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应云朔,盖地利得势。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当时北方诸民族只要南下,必经三关。偏关由于有黄河作为天险,只有冬季匈奴的骑兵才可以踏冰而过,而雁门以山为天险,骑兵难以突破。

宁武关所靠的恢河是季节性河流,在恢河断流的季节,匈奴骑兵就沿河谷挥师南进,直抵关下。当时恢河河谷可容“十骑并进”,所以大多数时候,宁武关都会成为交战的主要战场。

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

[旁注]

巡抚 又称“抚台”,是明清时期的官名,主管一省的军政和民政,是代表着地方的军政大员之一。巡抚要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得名。

凤凰 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瑞鸟,也是古代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传说凤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凤象征美好与和平,比喻有圣德的人,是吉瑞的象征,也是皇后的代称。

契丹 中古时期出现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代末期建立了强大的地方政权,唐代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我国北方。

[阅读链接]

宁武关故址在山西省宁武县,当吕梁山脉北支芦芽山和云中山交会的谷口。谷口宽广,敞向北面的朔县盆地。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

由此北上可至大同,南下可达太原。宁武关是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