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隘雄风——大散关、偏头关
大散关为周代关隘,故称“散关”,是我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陕西省宝鸡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散关是一个很重要战略位置,以及交通枢纽。
偏头关位于山西西北部的偏关县黄河边,东连丫角山,西濒黄河,其地势东仰西伏,因此得名偏头关。偏头关建于1390年,后来均有修建。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铁马秋风大散关
大散关是我国西周时期散国修建的关隘,所以被称为“大散关”。
大散关是我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陕西宝鸡南郊秦岭北麓,北连渭河支流,南通嘉陵江上源。
大散关当山川之会,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枢纽,自古以来都是川陕咽喉。
大散关山势险峻,层峦叠嶂,道道通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在关址处立有刻着“秦岭”的石碑一通。在散关岭上的古散关关门遗址东面,还立有一通刻着“古大散关遗址”的石碑。
大散关是关中西南唯一要塞,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之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
正如《史记》记载:
北不得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无以固关中。
因而,大散关也就成为了历代兵家看重和必争之地。在我国历史上,各国争夺散关之战共有70多次。
三国时期,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从这里经过,曹操西征时,张鲁也经由此地。这是根据陈寿所著的记载我国三国时代的史书《三国志》的记载:
建兴六年春,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
公元前206年,汉王刘邦采取韩信的建议,开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自汉中由故道出陈仓还定三秦,经由此关。
公元26年,延岑引兵进入大散关至陈仓。
至215年的时候,曹操攻张鲁,自陈仓过大散关。
228年的时候,诸葛亮出大散关围陈仓。
1130年,宋国在富平之战中失败了。当时,宋将吴玠收拾残兵,屯据和尚原,但刚立好栅寨,金兵已至原下。
有人劝吴玠移屯汉中,保住入蜀之关口,但是吴玠回答说:“我保此,敌绝不敢越我而进!坚壁临之,彼惧吾蹑其后,是所以保蜀也。”
果然,吴玠后来打败了来犯的金兵。
1131年5月,金国又设立郎君及别将乌鲁折合,分两路入寇。经凤翔、凤州出大散关。
当时,吴玠的军中粮草缺乏,士兵们都没有斗志,吴玠就带着自己的弟弟吴璘召集诸将,以忠义相激励,并歃血而誓,使士兵们士气大振。
乌鲁折合的军队先到了,在和尚原北列阵,宋军更战迭休,大败折合。这时,郎君正攻箭关,吴玠选兵奋击,使金兵两路不得会合,大败而去。
10月,完颜宗弼自熙河移兵窥蜀,引兵众10万人,从宝鸡造浮桥渡渭来犯,吴玠派了吴璘、雷仲两人,将劲兵用驻队矢迎敌,并用骑兵断其粮道,共交锋30多次,完颜宗弼中箭而败退。此役宋军大胜。
这些战争的发生,无不表明大散关在军事上的重要。我国历代的兵家都知道,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大散关自古以来就是关中四大门户之一。
不仅如此,因大散关特殊的地理位置,又是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游览之地。
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的诗,唐代的诗人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等也都曾为大散关留下诗篇,特别是宋代的陆游、苏东坡有关大散关的诗最多,影响也最大。
1172年时,陆游时年48岁,在南郑王炎处任幕僚从军,曾多次亲临宋时抗金前线大散关,经历了军中生活。后来,由于王炎调回临安,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四散。北征也又一次化成泡影。
1186年的春天,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62岁的老人。
从1181年起,他罢官已6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这时又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被起用。年老的陆游在他即将走完人生的终点时,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将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凝成了《书愤》一诗。
诗中写道: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其中的“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句,在众多诗句中都曾被提及。
诗的前四句概括了自己青壮年时期的豪情壮志和战斗生活情景,其中颔联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又妙在对仗工整,顿挫铿锵,而且一气贯注,组接无痕,以其雄放豪迈的气势成为千古传诵的著名对联。
“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写出了当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与悲凉,也暗示出在这种时刻,英雄往往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
后四句抒发壮心未遂、时光虚掷、功业难成的悲愤之气,但悲愤而不感伤颓废。尾联以诸葛亮自比,不满和悲叹之情交织在—起,展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
再看尾联,也用典明志。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诸葛亮,施展抱负。
[旁注]
《史记》 也叫“太史公书”、“太史公传”或“太史公”,是由司马迁撰写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五史》的第一部。《史记》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史记》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三国志》 是由西晋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代历史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五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三国志》全书一共65卷,书中有440名三国历史人物的传记,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代末期至晋代初期近百年间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陈寿 古代西晋史学家,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入晋以后,陈寿历任著作郎、长平太守、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陈寿开始撰写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
宋国 我国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河南商丘一带,为周朝三恪之一和春秋战国十二诸侯之一。宋国的周武都城在河南商丘睢阳区西南。至宋襄公之时,宋国国势渐盛达鼎盛时期,宋襄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金国 由我国女真族建立的统治,国域为东北和华北地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统一女真诸部后,于1115年在黑龙江阿城区建都立国,国号大金。海陵王完颜亮建都于北京,称为“中都”。
驻队矢 古代的作战阵法之一,指的是将箭手分为数队,每一队的箭手全部轮番上前发箭,紧接着由下一队接替,毫无间歇。这种作战方法属于长时间的连续攻击,杀伤力非常大。
对联 也叫“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阅读链接]
大散关第一次融入兵事,就见证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军事传奇。
项羽分封诸侯,把大散关以南的巴、蜀、汉中三郡分封给刘邦,立其为汉王。刘邦不甘心屈居一隅,一方面烧毁汉中栈道,麻痹镇守关中的大将章邯等人;另一方面,命令大将韩信率精锐部队奇袭大散关,夺取了战略要地陈仓,继而占领关中,夺了天下。
而对于曹操来说,此地不祥,张鲁据地势而列兵让他头痛不已,他曾作诗抒发烦闷:“晨上散关山,此道当何难”。10多年后,蜀汉丞相诸葛亮也在此感叹天道无常,留下“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