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大方盘城河仓城

汉玉门关是最早的玉门关,这里有多处古迹名胜,包括关城遗址、河仓古城、汉长城、雅丹魔鬼城等。人们来到玉门关更多的是凭吊历史,而玉门关周围众多古迹名胜的存在,使玉门关不再单调,大大丰富了玉门关的内涵。

这里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因此,这座遗址又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小方盘城”。

玉门关遗址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南边有盐碱沼泽地,北边不远处是哈拉湖,再往北是长城,长城以北是疏勒河故道。

玉门关的关城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残垣高9.7米,上宽3.7米,下宽4米,南北墙下宽4.9米。

在玉门关关城的城顶四周,有一条宽1.3米的走道,设有内外女儿墙,即房屋外高出屋面的矮墙。在关城城内东南角,有一条宽不足一米的马道,靠东墙向南转上可直达顶部。

玉门关遗址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空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柳绿花红,芦苇摇曳,美景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人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在玉门关遗址小方盘城东北10多千米处,有一个遗址叫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据说河仓城建于西汉时期,它是玉门关守军的军需仓库。

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

河仓城的东面是深不可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左右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河仓城是古代我国西北长城边防至今存留下来的古老的、规模较大的、罕见的军需仓库。

河仓城的南北均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戈壁高高耸立,好像是要把河仓城怀抱起来,这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从河仓城经过时,如果不是走到近旁,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3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

由于历史久远,河仓城的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有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相等。

在河仓城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围墙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建筑痕迹,第二重围墙仅存北面的土墩痕迹。

河仓城自汉代至魏晋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秣的重要军需仓库。当时,把守玉门关、阳关、长城、烽燧,以及西进东归的官兵将士全部从此库中领取粮食、衣物、草料供给,以保证他们旺盛的战斗力。

[旁注]

夯筑 夯指的是用重物把地或其他粒状材料砸密实,夯筑是指靠人力用工具将土一层层砸实的建筑方法。夯筑是我国古代建造房屋基础、墙和台基时的主要技术。

城垣 古代围绕城市的城墙,其广义还包括城门、城楼、角楼、马面和瓮城。城门和城墙转角处加厚的墙体称为“城台”和“角台”,其上的建筑称“城楼”和“角楼”。马面是城外附城而筑的一座座墩台,战时便于夹击攻城敌人,有时在城门外三面包筑小城,以加强城门处的防卫,称为“瓮城”。

女儿墙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

西汉 又称“前汉”,与东汉合称“汉朝”。是我国古代秦朝之后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西汉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共有12帝,历经211年。

版筑 古人建房造墙,在很长一段时期不是用砖,而是筑土成墙,就叫版筑。我国很早就采用版筑技术。就是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泥土,用杵筑紧,筑毕拆去木板木柱,即成一堵墙。

[阅读链接]

班超是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更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英雄人物,而班超晚年在病中等待下诏进入玉门关回故国的寂寞,更是让人感叹不已。

班超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但令班超流传千古的还是他西出玉门关,成功经营西域。当年已入中年的班超,带着国家先后配发的几千名囚犯和热血青年,西出玉门关,经营西域20多年,有力地加强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也为西域的发展至出了重要贡献。

正是班超几十年的西域寂寞生活,才有了“但愿生入玉门关”的千古佳句。后来,班超的这句诗成了玉门关边塞情结的象征,许多文人在诗中都曾提到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