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连队建设的旗帜——北京军区某部三连按江主席“五句话”总要 求建连纪实

“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江泽民主席的号召,极大地激励着全军官兵。北京军区某部 3 连努力实践“五句话” 总要求,建设全面过硬的连队,成为全军连队建设的一面旗帜。

对“五句话”总要求,3 连不是喊口号,而是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在 3 连,“五句话”是一切工作的统揽目标和规范。

凡是到 3 连考察过的人,一个最深的印象就是:3 连按“五句话”总要求建设连队全面过硬,不是溢美之言,而是硬邦邦的事实。

讲政治合格,3 连是北京军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模范连”。1990 年以来, 有 113 名官兵被团以上机关树为模范共产党员、学雷锋标兵等先进典型。仅

退伍老战士留给连队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就有 187 本,累计 900 多万字。比军事过硬,3 连年年被集团军评为军事训练先进单位。近年先后 15 次

参加师以上的比武考核,共夺得 47 项第一。

论作风纪律养成,老红军传统在 3 连不断发扬光大。他们近 3 年 18 次外出执行训练执勤生产任务,次次载誉而归,没发生一起违反纪律的事。

再看基层后勤保障,连队虽驻塞外山区,但山后梯田片片,屋前瓜果满园。每年收益 2 万多元,蔬菜不仅基本自给,每年还要被团服务中心收购上

千公斤。连队官兵每周至少喝 3 次牛奶,吃两次鸡、两次鱼、两次红烧肉。还有那些有口皆碑的故事,无不闪现着全面过硬的风采。

团里搞歌咏比赛,外出执行任务的 3 连只剩下不足半个排的兵,硬要和

成建制的全团各连队赛歌,就这样 3 连仍夺第一名。于是,就有了“半个排唱赢一个团”的佳话。

今年 5 月,军机关为在更大范围内检验一下 3 连的战斗力,选定全集团

军 3 个最拔尖的连队进行对抗性紧急拉动比武。方案定下后怕走漏风声比不

出真高低,把通向 3 个连队的电话临时掐了。随后,首长们亲自赶到各连下

达命令,同时长途奔几十公里,“立足未稳”又全面比武。结果,3 连夺了 9 项第一,两项第二,总评第一!于是,3 连又有了“一个连赢遍一个军”的名声。

某陆军指挥院校 19 名高材生到 3 连实习,提出与 3 连比比武艺。3 连安排炊事班上阵。学员们心里嘀咕,3 连太小看人了。可一试身手他们不得不服:种菜的战士满巧林跑 400 米越障,只用了 1 分 39 秒;饲养员王泽高单杠

练习大回环,连转 18 圈;炊事班长刘辉单杠卷身向上,一口气 32 个上下。于是,3 连又有了“炊事班赛赢了院校科班”的美誉。

面对全面建设的硕果,3 连官兵再学江主席的“五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和平时期对军队建设的要求,必须是全面的,唯其如此,连队建设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

3 连有条受人推崇的经验:不流血流汗,半句话也落实不了!

在 3 连,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让人眼热心动的事实;撩起官兵身上的衣服,每个人或手上、胳膊上,或胯部腿上都留有伤疤,连长刘久军身上共有57 块。

3 连每一位官兵身上都有一串血汗写成的故事:投弹大王张松杰投出去

的手榴弹足足能装满两大卡车,硬是从最初全连倒数第一的 32 米,练到全集

团军无人问鼎的 84 米。1992 年元旦刚过,时任 3 排长的刘久军带领全排接受军区考核验收。在做腾空反身卧倒动作时,他受过冻伤的左胯重重地摔在一块石头上,痛得眼冒金花。他咬牙做完全部动作后被送进医院,抽出淤血100 多毫升。领导劝他不要再参加比武了,刘久军坚决要求继续参加比武,

吞下 4 片止痛药,往伤口喷上“好得快”冷冻液,就上了比武场。比武一结束他就晕了过去。在为连队多争得一块金牌的同时,他自己也被评为全军优秀教练员。

3 连根据每个人的技能基础和体质,设置了 15 个训练台阶,一个台阶达

标过关后升到上一个台阶,登上 15 级台阶,便算达到了目标。为了登上这

15 级台阶,他们坚持每天中午 10 分钟站姿训练,每天晚上 10 分钟坐姿训练。

连队驻地不远处有一座海拔 1017 米、平均坡度 45 度的山峰,每天操课前,

人人都往上爬一趟,几年下来,坚硬的山路硬是被跑出一条凹陷下去 40 厘米光滑的路。一双双铁脚板、一条条飞毛腿、一个个神枪手就是这么练出来的。

目前,3 连创造和保持的纪录就有: 5 公里越野,北京军区最好纪录; 四○火箭筒射击,集团军最好纪录; 对不动目标爆破,集团军最好纪录; 400 米障碍,集团军最好纪录;

团以上优秀教练员 29 名,北京军区最好纪录;

团以上训练标兵 77 人,北京军区最高纪录;

5 年中为军委总部和军区作表演 35 次,北京军区最好纪录⋯⋯

3 连官兵在训练中十分注重讲科学。他们请八一体工队的教练当院挂钩,培养了几个防治训练伤的战士保健员、按摩师。

3 连官兵的实干精神,还体现在农副业生产上。过去,连队没有菜地。

他们就自己动手,搬走石头,筛出细土,用 5 年的时间,在房前屋后开垦出

88 块“巴掌田”、“炕头地”,加起来共有 11.7 亩,种着 30 多种蔬菜。一位老将军看到这些菜地,惊叹:“就是当年的大寨人,也不过如此了!”

3 连干部对自身要求的那种严劲,着实让战士服气。

3 排长李艳玲单杠大回环不过关,心里很难受。有一次连队外出插秧, 他负责留守,他逮着时间就吊在单杠上,双手虎口磨烂了,两臂甩肿了。等部队返回时,战士们看到 3 排长大回环做得呼呼生风。

就是靠这股子劲头,3 连 7 名干部有 6 人在师以上考核比武中拿过金牌,

每个人都有一手拿手项目:连长的 400 米障碍、指导员的四○火箭筒射击、

副连长的单杠大回环、副指导员的投弹、司务长的 5 公里越野。全连干部组

成 1 个班,各科目成绩可以胜过任何 1 个班。干部年龄大的 30 岁、小的 24 岁,在体能、技术方方面面都敢和十八九的小伙子对抗。

一年夏天,一场大暴雨刚过,副连长王玉良带着连队在复杂地形进行战术低姿匍匐训练,他面对脚下一泥潭对大家说:“战场没有预定的地形条件, 碰上什么都要爬过去!”说完,他一个漂亮的匍匐动作就扑向泥潭示范。谁也不知道这泥潭的深浅,他趴下后整个身子都看不见了,只露出一个脑袋。

战士们笑了,可笑着笑着大家看呆了:泥水中的副连长说了声:“看着!”便蠕动着爬了过去,做着标准的低姿匍匐动作。战士们被感染了,一个接一个“扑嗵扑嗵”跳了下去。

3 连干部还认准一个死理:干部就是要比士兵有更多的付出。

有一年连队到农场去割水稻,干部分配任务时照例给自己留了一块地。连长刘久军的那一块,到预定时间还没割完。战士们要帮他干,他说第二天再干,把人撵走了。可到第二天,战士们看到的是一块已收割得干干净净的稻田,才知道是半夜三更时,连长把那片稻子割完了。

干部比战士多付出的,除了汗水还有心血,文娱骨干阿明对此感触颇深, 他说:“今年 7 月份,连队训练间隙开展的文体活动就有“拉锯”、“顶牛”、“一碗水端平”、“开飞机”、“诗歌朗诵”、“天南地北谈”、“爱国英雄赞”、“话说我的家乡好”,把连队搞得生龙活虎。哪一项活动不是干部们精心策划出来的?

干部们的奉献精神,激励着战士们。一天,连长刘久军约几个骨干晚上研究自制运动坦克靶的事。几个骨干到时候一去连部,看到刘久军一脚踏在盆里,一脚踩在盆外,睡过去了,洗脚盆里的水流了一地也不知道,他们心疼自己的好连长,几个人悄悄地退出,连夜商量着把方案搞出来了。

3 连干部个个过硬,是因为有个党管干部的好作风,“群众瞄着党员干, 干部围着支部转”,是他们的好习惯。

有一次周末过组织生活,刘久军因第二天上级就要他在团战术集训班上示讲,便托人请了假,把自己锁在屋里写起教案来。不一会儿党小组长、司务长刘凤权敲门进来,冲着连长劈头就说:“你身为党支部副书记,有事就可以不过组织生活,如果大家都有事怎么办?”连长连忙放下手头工作,跟司务长过组织生活去了。在几天后的党内民主生活会上,这事又被大家拎出来议了个够,刘久军也就此作了深刻检查。

凡到过 3 连的人都能强烈地感受到光荣传统在这里无处不在,魅力无穷。

有位记者跟随连队进行 5 公里越野训练,顺手将磨破的袜子脱下扔在路上。副指导员刘杰把袜子捡起来,看看还能穿,回去便洗净缝好,放在记者的床头上。

打竹板,这种传统的表演形式在 3 连充满生机,全连人人都能打,整连参加的群体快板表演令人叫绝。训练间隙、行军途中,随便叫上一个兵,就能“呱哒、呱哒”来一段⋯⋯

连队的荣誉室保存着一盘小石磨,那是 10 年前,战士习小平千里迢迢从四川背来的。10 多年过去了,这盘小石磨成了陈列品,但“小石磨”精神却延续下来。

1993 年 12 月,炊事班战士张社伟看到连队的磨刀石不好用,就找当地

老乡打听,星期天翻山起岭 25 公里,从一条山沟里背回两块 11 公斤重的磨石。战士满巧林自学攻关,1993 年冬天,在塞北口外寒区率先种出了第一棚春节采摘的黄瓜。后来,一茬茬战士学习满巧林艰苦创业,又相继在数九寒天里种出了第一棚西红柿等 10 多种蔬菜。原指导员王占斌晚上查铺时,看到大多数战士只有一双鞋垫,白天训练让水浸湿了,晚上只好放在暖气上烤干。他和连里几名干部凑钱买了台缝纫机,自己动手给战士做鞋垫。

每到夏天,3 连驻地周围总能见到一簇簇郁郁葱葱的“连草”,它是 4 年前河南籍战士刘宝贵为节省连队开支,从老家带来种子种植的扫帚苗。在3 连的后山上,还有一处特殊的“小长城”景观,它依山蜿蜒近 500 米,上面烽火台、嘹望楼样样俱全,周围花团簇拥,绿树成荫,是官兵们业余休闲的好去处。修建这座“长城”时,官兵们光碎砖就捡了 10 多万块,为了记住

这段创业史,连队党支部每年都要在新战士中进行“小长城精神”教育。而今,它已和“小石磨精神”、“连草精神”一起延续着生生不息的 3 连传统。

3 连把包容着传统精神的作法坚持下去,变成好习惯。“连草”已种了 5

年,现已发展到全团被确定为“团草”;鞋垫已做了 4 年 900 双;“小石磨精神”已发展成“为连队添家业”的习惯;“黄瓜精神”已孕育出“大棚博士”⋯⋯

一位将军在考察后感慨地说:“在 3 连,传统已不纯粹是一种精神,而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落实‘五句话’总要求的建设性工作。”

说到 3 连育人的成绩,有这么一个佳话:有一年老兵退伍时,赵指导员

把 3 连 22 名退伍兵送到北京站。中午 12 点到车站,离老兵专列发车时间还

有 6 个多小时,赵指导员便决定让他们去逛逛北京城,交代大家晚 6 点整在

二楼军人候车室集合。机关的送兵干部慌了:“他们已经不是 3 连的兵了, 拢不回来会坏事的!”赵指导员自信地一笑,没有理会。

夜幕降临,到 5 点 40 分,在广场上等待的几个送兵干部仍未见一个人回

来,急得什么似的。赵指导员说:“慌什么?咱们定的是 6 点,在二楼的军

人候车室!” 6 点整,赵指导员他们准时到了二楼,只见来来往往的人群中, 整齐地排着两行“国防绿”。

原班长出列,立正,报告,声音洪亮而庄重:“指导员同志,22 名退伍兵全部到齐,是否登车,请指示!”

赵指导员百感交集,心里一酸,和战友们抱在了一起。

送兵干部目睹这一幕,直说:服了服了,都说 3 连带兵有方,果然名不虚传。

军队的基础在士兵,连队的建设靠士兵,3 连用“五句话”把育人和建连结合起来,把育人作为建连之本,其育人的成绩,让人肃然起敬。

阿明等 6 位蒙古族战士,1994 年入伍时一句汉话都不会说。机关的同志担心这 6 个兵会拖 3 连的后腿,曾提出是不是换几个兵。3 连党支部表态说

大可不必。连队帮这 6 个兵制定成人成才计划,一锤一锤地锻造他们。两年

后的今天,这 6 个兵果然令人刮目相看:人人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还能用

汉语写信写心得,其中 4 名还当了班长。

3 连也有“个别人”,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进步幅度更显得“个别”:

从小娇生惯养的新战士金国善,一度吃不了 3 连这分苦,铁了心想调走。

可 6 个月后他父亲怀揣一张调令来连时,金国善却九头牛也拉不回,认定在

3 连会有出息,说服父亲高高兴兴地把调令撕了。

铁心打算混 3 年的战士进步为扎根连队的好干部。张玉喜、李青松是同乡,他俩入伍第一天就开小差躲在营区外的河沟里,被找回后情绪低沉,下决心混时光,还干过下跪求情要求打道回老家的事。3 年之后,双双成为连队骨干,次年又双双被破格提为干部,现在是公认的优秀带兵人。

还有这样令人称奇的事:连续 6 年夺得北京市青少年长跑冠军的战士李庆元,1993 年 6 月正准备参加集团军比武时,原教练动员他参加一次全国性马拉松长跑比赛,说李庆元绝对有实力获前三名,可得 6 至 10 万元奖金,退伍后找工作评职称都有用。李庆元却义无反顾地为部队夺金牌,结果获集团军 5 公里越野第一名。这生动地反映出一个战士纯洁而高尚的金钱观与功利观。

  1. 年以来,3 连先后有 12 名战士直接提干。还向兄弟单位输送了 14 名干

部、27 名骨干。24 名战士考上军校和被保送入学。

人是最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何愁一个连队不能全面过硬?一位将军在分析 3 连成功的经验时,曾经指出:3 连与许多连队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别人把眼睛只盯着建连的几项硬指标的时候,3 连把眼睛盯在了人身上,把“管兵建连”变为“育人建连”。这是连队落实“五句话”总要求的一条很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