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一片留永远——记“模范团长”李国安

李国安,是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团长,1961 年入伍。在内蒙古生活了 34 个春秋,走遍了大漠荒原。在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李国安威信很高,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从他的身上,人们感受到了一种高尚的人格力量。

8 年前,李国安患了腰腿痛病。在参加“创业在军营”报告团时,病发得很厉害。经医院检查,确诊为“腰椎管肿瘤”,需立即进行手术。手术后的第 16 天,他开始下地,手术后 22 天,开始增大活动量。1994 年 4 月 2 日,

是他正式不坐轮椅能够独自慢步行走的第 20 天。也是在那一天,他正式向军区总医院提出的出院要求得到批准。4 月 4 日,他回到了日思夜想的给水工程团。从第二天起,他一边查资料,一边安排部队,确定先打距呼和浩特市100 多公里的一个民族村的深井。

这个村的老百姓们喝的水又苦又涩,含氟量超过正常量的 10 倍甚至 30 多倍,色似啤酒的含毒水。大部分人患有皮肤病。佝偻病、粗脖子病,人均年龄不到我国人中平均年龄的一半。经过资料分析,在这一带 150~300 米深的地层中,存在一层可饮用水,但是,如果成井工艺处理不当,含毒水、洁净水就会混合在一起。开钻后,技术人员告诉他,在 150 米处止水,否则水

量不能保证。也就是说,如果水量满足不了这个村庄 2000 人的用水,那么这个井也不是成功的。所以,就要求这个井既要流量大,又要水质好,他反复地查看岩芯,反复地查找资料,把从现场带回的岩芯,每种取 5 克,用 5 升矿泉水溶解,用口感来分析岩质状况,弥补物探手段在成井前不能精确确定水质的不足。李国安的意见,把好的含水段再去掉 50 米,在 200 米处止水。

5 月 1 日,正式下进管,他赶到现场。机台边不能坐,只能躺在材料堆边, 当夜回到团里,机台来了电话告诉他:承压水已自流出井,但水色还是黄的。听了这个报告,他十分震惊。第二天早晨,他发现夜里放在窗台上的水样, 瓶底有一层泥沙沉淀,上层液体是很清澈的,水清了。这就是说,水黄是泥浆粉和搅泥浆的黄土造成的。当地没有这种土质,是施工中带进去的。承压水自流出井,水量对全井的冲洗能力还不大。他同意再增加洗井措施,同时注意观察水质变化。7 天 7 夜过去了,这是多么难熬的 7 天 7 夜啊!喜讯传来,水清了,水量达到日出水近百吨。水质经过化验,是优质饮用水,十分理想,全村各族群众欣喜若狂。

这些年,为了找水打井,他长年奔波在草原戈壁,在哪里打井就在哪里安家,往往顾不上自己的家。他亲眼看到:一些地区沙进人退,水干草枯, 草原人民引以为自豪的“大地的眼睛”——湖泊,正逐渐消失。由于缺水, 许多群众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家园,一些地方经济发展因为这个“水”而步履维艰。

李国安走上领导岗位后,经常告诫自己,要让人们从自己身上看到党的形象。

在给水工程团,最吃不开的就是搞歪门邪道的。1994 年冬天,一位刚刚调入的干部想分配到机关工作,精心备了一份厚礼送到李国安的宿舍,李国安静静地听他说明来意后,耐心地说:“你给我送礼,我给你办事,这是不是在拿党性原则做交易?我们都是党员干部,可不能学这一套。”那个干部愧疚地提着东西走了。

有名战士为保送入军校的事,将一叠钱装进信封悄悄送到李国安办公室

里。李国安发现后,对他进行了严肃批评,这位战士不死心,又买了礼品送来,这回李国安火了,他把这个战士叫来说:“是你马上拿走,还是让我今晚在全团给你暴光?”这位战士只好赶快把东西拿走了。李国安随后找这位战士谈了一次心,好好给他讲了一番做人的道理。

一些请给水工程团打井的地方单位和到部队揽工程活的包工队,明里暗里给李国安送“红包”,少的几百元,多的上万元,也全被他顶了回去。

李国安在原则问题上能够把握住自己,在一些生活小事上也注意保持普通一兵本色,找水打井,经常吃住在外,他总是能简就简,能省就省,他外出经常自带馒头,最多一次带了 5 公斤馒头干,1994 年夏天,他率队赴内蒙西部勘察。大漠戈壁,方圆百里不见一户人家,他一日三餐菜都是“老三样”: 海带丝、豆腐乳、雪里蕻。10 多天了,大伙没吃上一顿像样的饭。一天中午, 他们来到沿途唯一的县城,李国安领着大家看了这家饭店,又转到那个饭馆。大家满以为这回该好好改善改善了,没想到团长选了一个简陋的小饭铺,每人只吃了 2 碗羊杂碎和几根油条。李国安歉意地说:“要说吃好点,咱们不是没有钱,但这些钱是国家让我们为边疆军民打井的,用在吃喝上,怎么向官兵和群众交待!”

刚退伍不久的宗培松从山东老家返回部队了,小宗从小父母早亡,家境贫寒,身体又不好,退伍后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回来找部队,李国安知道后, 先让人安排小宗在招待所住下,和小宗谈过后,决定派人到山东帮他联系工作,有人说:“已经退伍了怎么管他,不要自找麻烦。”李国安动情地说: “小宗在部队 3 年,我们打的每一眼井,取得的每一份收获,都有这些老兵的心血和汗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他们有困难我们不管谁管?”说得大家心服口服,经过李国安和团政治处的努力,小宗终于在县造纸厂找到了工作,李国安听说后,又给小宗写了一封勉励的信。

汽车连战士申庆玉腰痛得厉害,到医院查了几次,都没找出原因,需要做 CT,但这种检查属于自费,李国安知道后,自己拿出 280 元,带他到医院做了检查。后来李国安听说一家医院能治小申的病,又带他到这里治疗。由于治疗一次需要 20 元,小申考虑到家庭困难,几次想放弃治疗,李国安每次

都安慰他:“你放心治吧,费用团里给你报销。”小申坚持治疗 2 个月,终

于治好了病,去医院结帐时,李国安亲手把 1400 元交给了他。事后小申才知道,这哪里是报销啊,钱全是团长自己出的。

给水工程团的官兵心里有一笔帐:5 连长苏国良父亲刚去世,母亲又病重住院,李国安去看望时留下了 200 元;退伍兵赵忠是特困户,为了让他回

家有点资本好致富,李国安给他寄去了 2000 元;下乡碰到了一个好学上进的

小姑娘因无钱眼看要辍学,李国安又资助她 1000 元⋯⋯李国安资助过的干部

战士有近百名,金额达 2 万多元,而他自己却欠了 7000 元的债。近年来,有

关方面先后奖励他 3.1 万元,他除了还债外,捐给了希望工程和幼儿园 1.1 万元,剩下的也都帮助了有困难的同志。

“自己苦是为了别人甜”,这就是李国安的人生哲学。

团修理所汽修工文平义忘不了 3 年前的一件事。那次部队外出执行任务,一台汽车中途发生故障,团长带他去抢修,忙活了大半天才修好。这时天色已晚只好在附近住下,在一家普通旅店里,团长要了一个单间,又在一个 8 人住的大房间要了两张床,团长先让小文在单间洗了热水澡,然后说: “今天你最辛苦,该你住单间,我和司机住大间去。”

官兵们说:“这种事多了。”团长在火车上把卧铺让给新分来的学员睡, 自己在车厢过道坐了一夜;团长下雨天把技术人员推进汽车驾驶室,自己爬到车厢上淋着;数九天,团长把自己的大头鞋让给被泥浆弄湿棉鞋的工程师; 团长的爱人和儿子在北京没房住,上级分给他一套房,他却让给了别的同志⋯⋯

李国安 4 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兄妹 3 个都是母亲一人拉扯大,他对母亲感情很深。1992 年,他把年过 7 旬的老人接到部队,准备尽尽孝心,由于长年奔波在外,也没能很好地照顾老人。后来老人患病住院,为了工作,他只好花钱请保姆照料。后来母亲病危,李国安才急火火地从工地赶到医院,两小时后老人就去世了。

每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不同寻常的女人。李国安的妻子郭晓莹,就属于这“不同寻常”之列。郭晓莹也是一个军人之家。她是红军的女儿,继承父业,20 岁穿上戎装,成为部队一名卫生战士,儿子李源去年考入军校,成为预备役军官。然而“做女人难,做军人的妻子更难”。她和李国安结婚 20 年,至今两地分居,可她从来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他们的爱情日历是从 1975 年掀开的,那年郭晓莹 25 岁,择偶标准不高, 就想找个学医的,有共同语言;脾气好的,用温情去弥补那童年失去的母爱。就在这时,李国安出现在她的面前,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护士,可谓是志同道合;他从小失去父亲,她从小没有母爱,又可谓是同命相怜,没有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没有鸿雁传书的缠缠绵绵,准确地说他们只匆匆地见过几面, 就定下了终身。

爱情的季节是无常的,从相识相爱到结婚,他们只经历了一个短短的瞬间,那个短短的瞬间并没有留下多少甜蜜的记忆,真正咀嚼爱的滋味是他们结婚后那一串漫长的日子。

蜜月刚度完,李国安就打点行装随队出发,给水团一年到头在戈壁滩上打井,每个开春出发,年底回来休整,他一年大多数时间不着家,好不容易盼他回来了还是忙。那时他是医生,邻里的大人孩子有病总爱来找他,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他都有求必应,丈夫是个热心人,他干的全是助人为乐的好事,有啥可指责的?起初,郭晓莹这样想。后来他当了卫生队长、后勤处长,头上挂了个“长”字,本来就闲不住的他就更没时间顾家了。别人回家过年,他留下值班;战士生病住院了,他三番两次地去看望。

李国安的妻子和儿子都在北京,他到北京出差的机会很多,却很少回家。1993 年秋天,对于郭晓莹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先是婆婆报病危,接着是嫂子患了癌症。真是越忙越添乱。一天,郭晓莹心急火燎骑车去医院看嫂子,途中出了车祸,醒来后才知道头上缝上了 30 多针,差点送了命。从死亡线上归来,郭晓莹庆幸之余又平添了几分难以排解的惆怅。家里的孩子谁来照料?住院的亲人谁来照顾?这是两个人的家啊!李国安来了,是出差路过。听说妻子出车祸住进医院,李国安立即赶到妻子病床前。见妻子伤得不轻,本想说几句安慰的话,可每次张口,欲言又止。郭晓莹看出了丈夫的心事,所以强打精神说:“国安,我头上的伤已经缝合,也脱离了危险,用不着再担心,去忙你的事吧,我能理解你!”理解,他太需要理解了!他并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妻子出车祸需要他在身边照顾,老母亲弥留之际需要他尽一分临终的孝心,生命垂危的嫂子也需要他照顾。他走了,妻子理解,老母和嫂子呢?然而,李国安义无反顾地走向给水团。这一切无不令

人感动。提起治水佳话,人们总会想起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从大禹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没有人情味的形象,而是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美好的印象伴随着泱泱中国走过了五千多年,最后延伸为当代的无私奉献精神。新时代的李国安以其朴实的语言、朴素的行为创造了又一个美谈。只不过,一个为治水,一个为寻水。

李国安当团长后,没一个春节是回家过的,1993 年春节,妻子郭晓莹带着儿子来到部队,准备全家过一个团圆年,除夕这天,妻子准备好了饭,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丈夫的人影。他除夕没回来,初一没回来,到了初二早上,才见他一身泥水走进家门。郭晓莹不高兴了:“你不回去过春节,我们来了也不好好陪陪我们娘儿俩!”李国安说:“对不起,今天我带你们出去走走。”一听说要带他们出去玩,娘儿俩高高兴兴地跟他上了路。谁知, 越走越偏僻,一会儿前面出现了一个金字塔似的大帐篷,李国安领着他们走进去,只见里面钻机拖泥带水轰隆隆地转着,战士们一个个浑身泥水,头上冒着热气,见他们来了,大家一下围了上来,有的叫嫂子,有的叫阿姨,争着问好。郭晓莹被感染了,眼泪止不住地流了下来。

儿子源源开始对爸爸也不理解,总认为“别人的爸爸都管自己的孩子, 我的爸爸为什么总不管我”。有一次他跟李国安急了,说:“如果你再不管我,我就不认你这个爸爸了!”为这事,李国安伤心地哭过,后来通过报纸宣传,源源才真正了解了自己的爸爸,他给李国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过去我只知道爸爸的名字,但不理解爸爸名字的真正含义,更不了解爸爸的理想,现在我懂了,您的‘国’是指‘国泰’,‘安’是指‘民安’,您追求的正是国泰民安,我以后再也不会埋怨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