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波斩浪闯海人

核潜艇是我军现代化武器装备中的骄子。它的诞生,是站起来了的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中国军人能不能驾驭代表着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核潜艇?我军核潜艇和一支艇员队的官兵驾驭第一艘核潜艇,骑鲸滔海 20 年,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驾驭现代化装备过程中的种种艰难险阻,揭开了中国潜航史上辉煌的一页,完成了 800 多个课题的训练与试验,填补了我国一项项空白,编写出我军核潜艇部队一整套训练大纲、规程,在现代化航程史上犁开了一道道波澜壮阔的航迹。

而开始时,进入现代化起跑线上的官兵素质是这样的:艇长杨玺参军时只有高小文化程度;政委崔桂江、抗美援朝战场上刺刀见红的二级战斗英雄, 回国后参加速成识字班;其他水兵也大都是初高中文化程度。

矗立在官兵面前的是一座科学技术的高峰,掌握核潜艇,他们要学习的有核物理、化学、电子等 30 多门学科的知识,要操纵上百种设备,似高峰与

低谷般的落差。在 36 个人身上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面对干现代化遇到的难题,第一次集训会上,大家立下誓言:起点低,但干现代化的志向是不能低, 再难也要闯过去。

干现代化的志是在“裂变”中升华,“台上教员讲得一身汗,台下听得我们汗一身”。36 名艇员之一的新兵程文兆,如今已成长为核潜艇部队的后勤部长,他记忆犹新地讲起学习的情景:“那时教员要费很大劲把高深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讲给我们听,‘核裂变’听得大家直摇头,教员急得说: 原子核就像看电影时许多人坐在一起,‘裂变’就是散场后一拥而出的四分五裂。当官兵终于理解了“核裂变”的原理之后,自身也进行着另外一种意义上的‘裂变’”。

一年下来,经专家考核、笔试、口试、实际操作,36 名艇员全部合格, 无一人掉队!就是这 36 名身负特殊使命的军人,像 36 颗种子,在中国核潜艇部队的创建、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将自强不息、无坚不摧的精神和志气, 一代代传了下来。

在一次规模颇高的科技研讨会上,与会者多是中国赫赫有名的专家,但其中却有一位年轻的专业军士。此刻,老专家们在聚精会神地听着他就核潜艇某项重大科研工程方案的实际操作意见,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士兵核专家” 的第一支艇员队的军士长张志斌。

张志斌是我军正式征集的第一批核潜艇士兵,他从开始接触核潜艇的迷茫中感到,要驾驭现代化装备,既要有敢担风险的勇气和强健的体魄,更需要知识的力量。于是他勤学苦钻,为了弄清反应堆舱内各系统的分布,管路走向及几百个阀门的位置,一有空就钻进艇舱,拿着教材对号入座地学习掌握,直到能把密如蛛丝的反应堆系统流程图准确默画出来,并连年在各级组织的专业比武中夺魁。20 年士兵生涯,他成了中国士兵核专家,他执笔编写的几十万字的我军第一部《核潜艇动力反应堆专业训练大纲》、《核潜艇动力装置反应堆设备系统使用保养条例》已被正式颁发实行,他参与的一项高难度科研试验,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张志斌这类“士兵专家”的崛起,不断塑造了当代中国士兵的崭新形象, 使部队现代化建设引发了一些新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艇队蔚然成风,根深蒂固。

午夜,一场飓风陡然而至,霎时,寂静的夜海巨浪滔天,泊在码头的核潜艇安全受到威胁。全艇官兵与飓风展开了殊死搏斗。一个波峰排山倒海般打来,几根系艇钢缆,似利刃下的豆腐,齐刷刷断成数节。干钓一发之际, 罗建华等 8 名官兵不顾一切地跃入水中,将两卡车钢缆密密匝匝固定在浑圆的艇体上。

突发事态下,他们不惜用生命保卫核潜艇,平时则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记得第一次核潜艇下水的时候,官兵们迎着漫天的雪花,解开最后一根缆绳,潜入变幻莫测的大海。10 天、20 天、30 天⋯⋯这天,正在加速的核潜艇舱室内,一个蒸汽阀门“叭”地一声起跳,高温蒸汽在数十个大气压下, 带着刺耳尖叫向外喷射。霎时,艇舱内弥漫着炙人的蒸汽,危急关头,专业军士王玉怀挺身而上,抓起一块石棉布往头上一蒙,顶着高压高温气流冲上去,一把握住热汽阀,一圈、两圈⋯⋯他用尽力气,把这个平时要靠电动机带动的阀门整整摇了 120 圈,险情排除了,王玉怀却两手血肉模糊地倒在地上。

险情挡不住勇士的步伐,长航的探索继续进行,40 天、50 天、60 天, 长期战斗在水下,困难难以想象。为了保证有限的空气不受污染,蒜、葱、鱼等任何有异味的东西他们都不吃。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数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运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官兵们每天战斗在岗位上十五六个小时,精心操纵仪器,进行各种探索实验。

限定的长航期到了,为探索中国军人驾驭核潜艇水下长期伏兵的极限, 艇队向上级请求延长航期。电波带着官兵的心愿,从遥远的海中飞向大本营, 上级被艇员们不畏风险的精神打动了,准许他们继续潜航。

80 天过去了,核潜艇长航的世界纪录被中国核潜艇第一支艇员队打破了,官兵们驾驭着蓝色“巨鲸”胜利回到祖国的码头。“弟兄们,站起来接受祖国的检阅!”极度虚弱的官兵亢奋了,他们一步步艰难地从艇上走下来, 列队码头。

正是这种探险勇气,他们创造了我国核潜艇水下连续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纪录。

正是这种开拓精神,他们此行完成了数十项课题的训练与试验,拿到人与核潜艇结合过程中的各种宝贵数据,军委刘华清主席欣然为核潜艇第一支艇员队挥毫题词:“水下伏兵,出奇制胜。”

20 年水下长征路,他们靠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勇气,在核潜艇部队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可观的“风险效应”。从长期水下潜航,到复杂海区进行水下攻击;从大风大浪下高速航行,到参加海上编队演练,他们先后完成了 800 多个课题探索,编写出一整套核潜艇训练大纲及操作规程,为中国核潜艇走向大洋开辟了一条清晰的航线。

在第一支艇员队官兵心中,核潜艇是捍卫祖国尊严与安全的和平之盾。这个盾牌需要有人把它高高擎起,就是付出超人的奉献和牺牲,他们也甘愿做擎盾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