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是会不知不觉间潮湿了眼眶的。文中虽然没有任何华丽的词藻,但父亲那捧着橘子攀爬月台的胖胖的身影会令人经年不能忘怀。
朱自清先生人如其文。没有任何张扬、张狂,他就那么恬静沉稳地呆在那里,但又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他的存在。
学生初来蒙自,朱先生每每亲自到火车站迎接,嘘寒问暖、细心照料。学生毕业离开蒙自,朱先生又亲自到车站送行,叮咛嘱咐。火车都开走很远了,还隐约可见“站在月台上的朱自清先生高举着的礼帽影儿,在远空中摇荡”。1938 年 7 月底,文法学院开始分批迁回昆明,这个时候,又是朱先生亲自张罗搬迁事宜。“他陪同大家到碧色寨,安排我们上车坐定。车启动时, 他站在站台上向我们招手微笑,然后转回蒙自去安排下一批。”望着他渐渐远去的背影,想着他连日来的操劳辛苦,学生们眼前的朱自清先生仿佛变成了《背影》中的父亲。
朱先生在写《背影》一文的时候,大概怎么也想象不到自己会成为学生们心目中那永恒的“背影”吧。
朱先生对学生的关爱不仅是在生活上,更是在学业上。联大“南湖诗社” 成立时,他欣然应邀担当指导。对于一个学生自发创立的小团体来说,这样一位大诗人的参与本身大概比他的任何具体指点都更令人为之雀跃吧。对于
诗社以外的人,如果谁写了好诗,被他知道了,他也会主动把人家找上门来, 点拨一二。
朱先生还积极鼓励同学们举办诗歌朗诵会,他自己也时常去参加。有一次,朱先生以深沉微颤的声调朗诵了冯友兰先生的一首七律:“二贤祠里拜朱张,一会千秋嘉会堂。公所可游南岳耳,江山半壁太凄凉⋯⋯”在场的同学无不肃然,有的还悄悄流下了眼泪。
朱先生在动荡的岁月里尤其关心学生们如何做人。他在给清华毕业生题词中这样写道:“向来批评清华毕业的人,都说他们在做人方面太稚气、太骄气。但是今年的毕业同学,一年来播荡在这严重的国难中间,相信一定是不同了。这一年是抗战建国开始的一年,是民族复兴开始的一年。千千万万的战士英勇的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同胞惨苦的牺牲了。而诸君还能完成自己的学业,可见国家社会待诸君是很厚的。诸君又走了这么多路,更多的认识了我们的内地,我们的农村,我们的国家。诸君一定会不负所学,各尽所能, 来报效我们的民族,以完成抗战建国的大业的。”谆谆教导、殷殷期盼,跃然纸上。
在联大流亡学生眼中,朱自清先生是良师、是益友、更是慈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