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青春无悔
自从粤菜独树一帜火爆京城以来,京城的饮食大观便一发不可收拾。什么川菜馆、湘菜馆、傣家菜馆,还有东北大菜馆,一个个颇具名目的“馆” 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冒了出来,遍布京城大街小巷。
其间能引得行人止步稍事停顿的,往往会是那些题名为“老三届”之类的小饭馆了。
“老三届”并没有遍布京城,也不具备显赫的门面,引得人们驻足停留的是“老三届”所代表的整整一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摸爬滚打的人。
“大革文化命”(侯宝林老先生语)伊始,全国近千万中学生宛如笼中飞出的小鸟,纷纷扑向社会。终止了学业的学生,转瞬间成了叱咤风云的革命小将和挥斥方遒的红卫兵领袖。等到“祖国江山一片红”了,小将们的出路也成了问题。积压了几届的学生,社会上无力接纳,学校里容纳不了。1968 年 12 月,毛泽东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于是,“老三届”(1966 年—1968 年)初、高中 6 个年级的学生带着印有“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字样的水杯,告别了父母家人,几乎一个不留地迁往农村“经风雨、见世面”去了。
轰轰烈烈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 1966 年陆续开始,一直延续到
1976 年左右。10 年里,总共 1403 万知识青年在“广阔天地里”接受了再教育。其中,1048 万人在农村社队,126 万人在新组建的青年集体场队,还有229 万人则被国营农场和生产建设兵团接纳了。
受够了风雨考验的老三届们,自从大规模返城以后便沉寂了下来。昔日“天兵天将”的凛凛威风、下乡伊始的勃勃朝气以及知青生活中的种种凄凄惨惨切切仿佛都已经烟消云散。
然而,沉寂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老三届们从最底层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在经受了那么多磨难以后,除了命运的捉弄,似乎再也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他们。他们默默地掀起上夜校充电的浪潮、下海经商的浪潮, 当然还有出国的浪潮。往日张狂的少年如今早已多了几分沉稳、几许圆通。他们将当年集体高喊“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的精神活学活用到每个人的“创业史”中,为自己展现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未来。
当历史又向前推进了十几个春秋时,老三届们终于有暇直面自己的过去了。1990 年,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在北京举办“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1991 年,原广东和云南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分别在广州和重庆举办“历史为平凡作证——海南、广东兵团知青生活回顾展”和“青春无悔”大型图片展。当然,也有人率先在京城办起了“老三届”饭馆。
咒骂过,诅咒过,然而 10 年的青春生活无法从记忆深处抹掉。他们曾面对着大山、面对着黄土地高声呼喊:“我来啦!不走了!”他们也曾在那里忘我地战斗。他们把青春和爱留在了那里,青春的回忆是一辈子的回忆。
午夜梦回,是不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