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绿的诱惑

三四十年前,一身“国防绿”对少男少女的诱惑绝不亚于如今“带牌子” 的牛仔服和休闲装。更何况把孩子交给兵团,生活待遇有保证,吃穿住行有人管,多数家长也更放心一些。所以一大批十来岁的孩子便怀着“好儿女志在四方”、“屯垦戍边保卫海疆”的凌云壮志,在父母亲忍不住的离别泪中, 陆续奔赴全国 12 个生产建设兵团。

在这些少男少女的心目中,自己要去的地方是“头顶香蕉、脚踩菠萝”, “电钮一按,母鸡就下蛋”的地方。可等他们到了目的地,不仅没看到母鸡的影子,很多人的营房在哪儿都成了未知数。理想中的“国防绿”也变成了“兵团绿”,一种土黄色、肥大而质量不甚好的”军装”。

“兵团绿”们并没有斤斤计较这些小小的失落。“生产建设兵团”嘛, 自然就要靠建设。于是他们便斗志昂扬地投身到自己的第一大战役——脱坯盖房中去了。

半大的“兵团绿”争强好胜,还没等连队鼓动,自己就展开了劳动竞赛。无论干什么都采用快节奏,拉坯时一路小跑,脱坯时钢叉上下翻飞,还流行起诸如“重伤不哭,轻伤不下火线”一类“豪情万丈”的誓言。

一天下来,动作快的,来回跑 400 多趟,扣 1200 多块坯。动作慢些的,

至少也跑上 300 来趟,扣 800 来块坯。如此大的劳动强度,没过多久就培养

出了一批“大肚汉”、“大肚婆”。“大肚婆”一顿能吃 1 斤 7 两米饭,“大

肚汉”一顿能吃 5 斤!

然而,这还只是个开始。在往后“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日子里,“兵团绿”为“人定胜天”的坚定信念激昂着,创下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无论是“向沙地要良田”的北方兵,还是“向高山要橡胶” 的南方兵,尽管累得男战士走路开始打晃,女战士则边走边哭,但他们都可以自豪地对后人说:“前人从未干过的事情我们干了。”

与高昂的士气和“兵团绿”们炽热的血液所不相符的是吃的问题。大肚汉、大肚婆们随心所欲大嚼米饭是偶尔会餐时发生的事。每顿两个拳头大的红薯面窝窝头,外加一碗“玻璃汤”(不放菜,只有水和盐的全透明汤)才是“兵团绿”的家常便饭。上顿不饱、下顿不饱、顿顿不饱的“兵团绿”尤其“偏爱”那碗汤,还特意为它编了顺口溜:

汤,汤,汤,革命的汤, 早晨喝汤迎朝阳,

中午喝汤暖洋洋, 晚上喝汤勤起床。

虽然食物贫乏如斯,兵团里却是“共产风”刮得最盛的地方。“共产” 的对象往往是烟、酒、糖、茶等来自个人家乡的稀有物品。谓之稀有是因为“兵团绿”探家的机会不多,而家里也不能总往兵团寄东西。然而,一旦谁拥有了一点什么,便会很慷慨地拿出来与人共享。

本来是因为生活条件有保障才被父母送到兵团的“兵团绿”们,却比散兵游勇的插队知青受了更多的磨难。他们是兵团战士,疲惫了、受委屈了, 不可以随随便便躲回家里。他们肩负着垦荒戍边的任务,他们尽职尽责地做到了这点,因而也就付出了更大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