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南洋
出差到印度办事,回国时顺便到泰国游览一下。一进泰国,感觉真是轻松。走到哪儿都可以讲中文,简直就好像是在国内的某个大城市里一样。不像在印度,把自己弄得跟个假洋鬼子似的,搞不好还会有美丽聪明的印度儿童非常有礼貌地对你讲“莎扬娜拉”(日语:再见)。
当然也不能得意得过了头。有一次,我很自然地用中文问酒店的一位小姐从哪儿可以找到服务生帮我拎箱子,得到的却是一脸惘然。直到一位先生拎着我的皮箱走了好一段路,我才如梦方醒:原来那小姐是泰国人,我应该讲英语才对。这里毕竟还是人家的国家嘛。
不过,无论是从人口上、经济上还是政治上,华侨确实颇领风骚。事实上,不独泰国如此,东南亚各国凡是华侨聚集的地方几乎都相仿。细细查询起来,泰国大部分人的祖先都是华人。到大商店里买东西,正当你惊诧于售货小姐中文水平之高时,她会给你一个羞涩而亲切的微笑,告诉你她的祖父或曾祖也是中国人。
据导游(也是华裔)讲,华人进入东南亚地区后,因为理财有道,加之勤劳勇敢,很早就成了当地“先富裕起来的一小部分人”,不过社会地位仍很低下。后来,经过华人商会常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华人先是可以与当地百姓通婚,而后又进入政治舞台,取得了与本国公民享受同等待遇的权力。
看着路边不时闪现的为大选而作的宣传画像,看着里面那几张骄傲的华人脸庞,不由得想知道他们从前的故事。
明清以前,东南亚地区地广人稀极易谋生。不少中国商人或政治流亡者到达那里以后便“乐不思蜀”,成了东南亚的首批“淘金者”。明末清初, 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沿海地区“有可耕之人,无可耕之地”。众多的农民沦为佃农,劳累一年下来,结果往往是“比及收获,折算殆尽”。为谋生路, 他们只好抛弃“父母在,不远游”的做人原则,忍辱负重奔向南洋。
遗憾的是,由于英、葡等殖民者的入侵,这些拓荒人再也看不到半点金光闪烁了。到了晚清,整船整船的“猪仔”、“苦力”不停地运往南洋,华人在东南亚地区的生活境况可谓是一回比一回更跌向深谷。
一代又一代华人用自己的汗水和聪明才智造就了东南亚地区的兴盛,这一点连殖民者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英国前海峡殖民地总督就曾讲过:“马来联邦之维持,专赖锡矿税收,但开始作锡矿工作者首推华人。”
一代又一代华人同时用汗水和聪明才智改变着自己的社会地位。无论是作小工,开小店,还是蹬三轮,他们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忍受着抛家舍业背井离乡的凄苦,承受着殖民者对华人的侮辱和欺凌。从烈日暴晒下的割胶工发展到拥有十数家工厂,从惨淡经营一家小小的咖啡店发展到控制整个巨大的财团⋯⋯今日的泰国、马来、新加坡都可以算是实实在在的见证。
几百年前,“当中国拥有一切必要的东西——好船、火药和指南针,可用以取得对印度洋诸海控制的时候,突然,由于一些不知道的原因,中国人忽又掉头离开了这个海洋”(奥古斯待·图森)。西方人却趁机大肆东渐, 将东南亚据而作为其殖民地。
中国人,不以征服者的姿态出现,而是让荒凉之中生出人烟,让不毛之地欣欣向荣。几百年后,当西方人带着自己的枪炮悄悄地退出了这片海洋时, 中国人却凭着老祖宗留下来的法宝——隐忍、坚韧、智慧——默默地在这诸
多海岛上创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
或许,这便是“中华民族”的习惯定语——勤劳、勇敢、善良——的由来之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