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烛光
烛光,一个多么温馨而浪漫的字眼。大酒店里的烛光餐厅、小巷深处的烛光酒吧,还有那烛光茶座、烛光舞会,说起来无不令人怦然心动。
然而,当烛光用以看书、写字,用来照明时,恐怕就没有那么浪漫了。在延安的窑洞里,人们所使用的就是蜡烛这种“灯”,它发出的光微弱到只能使人在房间里不致摔倒。同时,摇曳的烛光还会把一些奇形怪状的影子投射到房顶上或是墙壁上。不过,原始简陋并没有减少烛光温馨的一面。
在冬季,当人们从寒冷的旷野里回到窑洞,点上一只小小的蜡烛,就着红红的炭火盆,伴着红黄的烛光读书、学习,是多么的惬意。在夜晚,当人们半夜醒来,看到远处一弯新月下,毛泽东窑洞里那彻夜不熄的烛光和映在墙上的高大身影,心里又是多么的温暖。
在延安,和烛光一样原始却让人倍感亲切的还有窑洞。当八路军进驻延安时,那里除了一座孤伶伶的宝塔,所有其他的建筑都已被炸成了一堆堆瓦砾。八路军就在山崖的黄土中自己挖窑洞,并住了进去,就像世世代代在那里居住的当地农民一样。
山崖干燥坚实,很容易打成窑洞。再加上几根木条、一些纸张和少量的白粉,就是一所简朴而整洁的住房了。木条用来做门窗框,打成木格栅,糊上白纸,一样干净漂亮。白粉则用来粉刷房内的墙壁。窑洞的地面一律是硬土地,窑洞内的陈设也全部是统一规格的:一张土炕,一张写字台,两个凳子,还有一个放脸盆用的小木头架子。只有毛泽东的稍有例外,他比人家多了一张帆布靠椅,这是他自内战结束以来唯一的一件奢侈品。
窑洞虽然原始简单,但住在里面的人都对它充满感情,夸它冬暖夏凉。在冬天,即使大风将纸糊的窗户吹出好几个洞,冷风一个劲儿地从窟窿外往里灌,他们也会解释说:这样可以有点风,我们喜欢亮光和新鲜空气。然后还会为自己多烧了木炭而感到不好意思,因为农民买不起木炭,是靠烧野草来取暖的。“我们的生活水平比起农民来仍要高一些”,这是延安战士和大小知识分子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住在窑洞里面的人,一走出窑洞,头上就是广褒的天空,就可以感受到每一次落雨、每一次降雪、每一次月亮的阴晴圆缺。走进窑洞,眼前就是一团柔和的烛光和一片宁静的空间。在这里,没有战争引起的惶恐和不安。窑洞烛光是家的感觉、家的温馨。而住在这个家里的人们,每天都在为保卫自己的家园、创造一个更美好的家而孜孜不倦地工作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