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福字的起源及传说
相传姜子牙在封神的时候,他的老婆听说后也来讨封。姜子牙说:“你嫁到我家穷了一辈子,你命穷,封你为穷神吧!”
老婆一听有个神字很满意,但是姜子牙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这事传出去后,老百姓就在门窗上雕刻福字,过年到处贴上大福字,就是牛棚、猪圈、鸡舍、厕所、粪堆也贴上便于区别的倒福字,驱赶穷神。给人视觉和心理不雅的地方倒贴福字,成了一种共识和约定俗成。
从此,家家过年贴福字,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这只是一个传说,体现了百姓们向往好运的心念。
福解释为福气、福运。在宋代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士庶之家不论大小家,都打扫门庭,除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上。
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至明代,有一年朱元璋在元宵节出访,在一个镇上看见一幅画,画了一个骑在马上的赤脚女人抱着大西瓜。由于当朝的马皇后是淮西人,朱元璋认为是讥讽马皇后出身寒微。
在古代,细脚是身份的象征,只有富家小姐缠足。于是朱元璋大怒,命令御林军把画画的人和围观的人家满门抄斩。心腹还悄悄在挂画的那家门口倒贴一个福字作为记号。
马皇后得知此事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都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有人敢违抗,于是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之后,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好心的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璋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是求吉利;二是为了纪念马皇后。
另外,还有一则传说。说福字倒贴的习俗,来自清代恭亲王府。清代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大管家为了讨主子欢心,照例写了许多个福字,让人贴于库房和王府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误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
为此,恭亲王福晋十分恼火。事办到这份上显得自己没成色,怕福晋怪罪连累自身,好在管家能言善辩,忙为自己的不足辩解:“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到了,乃吉庆之兆。”
福晋听罢此言,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府福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这位福晋一高兴,便重赏了管家和那个贴倒福的家丁。
事后,倒贴福字的习俗,就由达官府第传入至百姓人家,并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念叨几句:“福到了,福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福字倒贴,一直都在民间盛行不衰,反映了人们对幸福永恒的希望。
每年春节之际,家家都要贴福字,但是贴福字在青岛地区非常讲究,如果贴得不对,还会适得其反。福字分正福、倒福和各类小福字,根据福字的大小,该贴在什么地方一定要记住。倒福斗方,要坐北朝南,贴在门厅的正前方,这叫做“福入厅堂”。
一家只能贴一个,如果贴多了,叫做“重蹈覆辙”不吉利。正福也是斗方,一家也只能贴一个,必须坐东面西,象征“福如东海”。
门福必须是正福,有人把倒福贴在大门外,青岛话叫做“昏逡”,谁家的福到了门口,却不让进门?门外贴“倒福”会让一家有一种流年不顺的感觉。所以,门福必须要正福。另外还有抬头福、旺财福等,都要各归其类。
贴福字的讲究,是祖先们几千年来总结出来的经验。该贴到什么位置,都是按照天干地支排列出来,不能乱贴。
穷人家贴“穷福”,过去那些欠债的穷人往往过了小年或腊月三十早晨,就慌里慌张地把福字贴上了,意思就是把所有的讨债人都挡在门外。因为一旦贴上了门福就相当于过年了,所以讨债的就不能再上门逼债,这就叫“穷福”。
贴福字的时间,一般在年三十的下午,太阳尚未落下之前,而且顺序应该是从外向里贴,先贴抬头福,再贴门福,以此类推。最后一个才能贴倒福,意味着一年的福气都要从外面流进来。
[旁注]
桃符 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两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两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御林军 也称“羽林军”,顾名思义,是护卫皇帝、皇家、皇城的特殊军队。始于汉武帝刘彻,此后,历朝历代的御林军多有变化,隶属系统、机构统领、职能权力和地位都不一样。一般设总统领、右统领、左统领、带刀护卫、敢死队、大将军、将军等职位。
腊月 农历十二月为“腊月”。这种称谓与主要以岁时之祭祀有关。所谓“腊”,本为岁终的祭名。不论是打猎后以禽兽祭祖,还是因新旧之交而祀神灵,反正都是要搞祭祀活动,所以腊月是个“祭祀之月”。
天干地支 简称“干支”。在我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在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阅读链接]
还有一个传说,我国古代历来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风俗。清代光绪某年腊月二十四,慈禧太后传旨,叫翰林院的翰林们写些庆贺春节的对联和福字,太后从中挑了几张,让大总管李莲英带着太监到宫内各处去张贴。
谁知惹出了风波,有个太监不识字,把一个“福”字贴倒了,太后出来欣赏对联和“福”字,正巧看到,刚要发怒,脑子转得快的李莲英急忙上前说:“老佛爷请息怒,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着贴的。这‘福’字倒贴,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吗?”慈禧听后,转怒为喜,不但没惩罚那个太监,还赏了他几两银子。后来这个习惯传到了民间,成为一种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