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神转变成文昌帝君

374年,蜀人张育自称为“蜀王”,起兵抗击前秦苻坚,英勇战死。蜀人在梓潼七曲山建张育祠,尊奉他为“雷泽龙王”。当时,梓潼七曲山另有梓潼神亚子祠。

《华阳国志》记梓潼县有“善板祠”,供张亚子。《太平寰宇记》又记有张亚子显灵的故事。张亚子曾经在长安见到姚苌,张亚子对他说:“9年后,君当入蜀,若至梓潼七曲山,希望您来找我。”

《十六国春秋辑补·后秦录》记载,姚苌于366年果然来到七曲山,见到一神人,神人说:“回秦地去吧!秦地无主,君主大概就是您吧!”

姚苌请问那神人的姓名,神人说他叫“张亚子”,说罢就不见了。

姚苌回到秦地后果然建立后秦,登基称帝,于是就在秦地立“张相公庙”以祀张亚子。

唐代时期,张亚子的信仰在民间非常盛行。唐玄宗安史之乱时到蜀地躲避战乱,投宿在七曲山,曾被张亚子托梦,说玄宗不久将做太上皇。后来唐肃宗果然自行即位,梦境灵验,故玄宗对张亚子举行隆重祭祀,追封“左丞相”。

881年,唐僖宗避黄巢之乱到蜀地,经过七曲山,也亲自祭祀梓潼神,追封张亚子为济顺王,并将自己的尚方剑解下来赠庙。由于唐代天子的推崇,张亚子的影响迅速扩大,逐渐由地方神演变为全国性通祀的大神。

当时,全国各地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都会祭祀自己家乡的神灵,祈求自己的考试顺利。北宋时期,梓潼神转化为保佑四川地区学子,考试顺利的人格神祇。

在当时,传说梓潼神独具慧眼,能在万千人中分辨出哪一位将来会做宰相。而他暗示的方式就是以风雨相送。

北宋时期蔡涤所著《铁围山丛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宋代大文豪王安石,在幼年时陪同父亲出门远游。在途经梓潼文昌庙时,突然间风雨大作。父子俩人赶忙进庙躲避,但这风雨却让此时在庙中的一位书生非常兴奋。

这位书生非常高兴,进而有些自负轻狂,结果在考场上连遭败绩,名落孙山,没有被朝廷录取。失意的书生再次来到梓潼文昌庙,并向当地守庙人抱怨,说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根本就不灵验,守庙人也是迷惑不解。

直至若干年后,王安石高中状元,后来又一直做到宰相,梓潼的人们才恍然大悟,风雨送贵人的说法果然灵验。只不过这贵人不是那位倒霉的书生,而是当时才7岁的少年王安石。

在宋代文人笔记和民间故事中,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其实,梓潼神张亚子之所以被读书人奉若神明,是因为梓潼所处独特的地理位置。

这里是古代巴蜀通往中原的必经之路,读书人进京赶考,必会路经这座文昌庙。焚香礼拜,许下心愿,稍事休息,然后继续赶路。久而久之,香火渐渐旺盛。因此,好事之人便穿凿附会,求神应验的故事也就应运而生了。

南宋时期,梓潼神因为灵验而取代了其他地方科举之神,成为古代学子共同的保佑科举顺利的神祇。由于信仰的传布,使得原本的梓潼神信仰,与传统观念中掌管文学的文昌星相混合,而梓潼神被称为“文昌神”、“文昌帝君”或“文昌梓潼帝君”。

1316年,元仁宗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正式诏封张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并钦定为忠国、孝家、益民、正直之神。至此,梓潼神与文昌星遂合二为一,与文昌星信仰完全合并,称“文昌帝君”。《明史》记载:

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殁,人为立庙祀之。

讲的其实是张育,不过民间都信张育是张亚子的化身,并无对信仰造成妨碍。《文昌帝君阴骘文》称,文昌帝君曾17次化身人间,世为士大夫,为官清廉,从未酷民,同秋霜白日之高洁不可侵:

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人间之乡举里选,服色禄秩,封赠奏予等,都归文昌帝君管理。

随着科举制度的规模化和制度化,对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渐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宫、文昌阁或文昌祠。以四川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宫规模最大。一些乡间书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间虽时有兴废,但因文章司命,贵贱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

旧时,每年二月初三为文昌帝君神诞之日,官府和当地文人学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庙宇奉祀,或吟诗作文,举行文昌会,相沿成俗。

文昌帝君除有起义战死、忠君救民之功绩外,《梓潼帝君化书》称,张亚子:

生及冠,母病疽重,乃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痊。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亲的楷模。后值瘟疫流行,文昌帝君得到“神授以《大洞仙经》并法箓,谓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验”。

另外,四川地区相传文昌帝君在梓潼七曲山祖庙隐修时,遇见五瘟神欲来散行瘟疫,为了保护当地的人们,于是他化身为瘟祖大神,面貌威武果敢,一手持宝剑,另一手变为鹰爪,因而降伏五瘟神。

[旁注]

《太平寰宇记》 宋太宗赵炅时地理总志;乐史撰,200卷,是继《元和郡县志》后又一部现存较早较完整的地理总志。书中以人文结合地理的方式实被后世地志奉为典范。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诗人、文学家、改革家,和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他写诗文时善于用典故,风格遒劲有力,精辟精绝,情韵深婉。

《明史》 《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卷,列传220卷,表13卷。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之后200多年的历史。

私塾 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链接]

春祭是祭祀文昌帝君的重大祭典,相传每年二月初三,是文昌的生日,是为祀典,是按朝廷颁布的礼神制度举行的,其规格与祭孔子大致一样。

秋祭是清代乾隆年间才兴起的,在每年八月初一举行,仪式大致与春祭相同,增加秋季无非是使文昌祭祀活动更为圆满,内容更为丰富,参与人员更为广泛,祭典的影响更为扩大。春秋祭典是文昌祭祀活动的主要仪式,主祭地点在七曲山大庙文昌正殿大厅举行,分祭前准备和祭典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