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事临门——喜

五福中的喜,就像福一样,含蓄很广。传统的《四喜诗》写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概括了4桩喜事。而此外的喜事还有许多,诸如升官、得子、来财、长寿等,在我国,人们对于欢喜热闹的追求十分执著,自然要有位喜神来崇奉。

喜文化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文化之一,喜文化早已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沃土中生根发芽。喜悦涵盖了精神与物质生活的丰裕,喜悦的生活成了中国人世世代代所追求的梦想。

丰富多彩的喜神传说

相传在很久之前,有一个女子非常虔诚地敬拜北斗星神,终于得成正果,在修道成仙时,北斗星君询问其所求,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

北斗星君摸不着头脑,误以为她祈要胡须,于是就赐了这位女子一把长须,又因为她笑时呈喜像而被封为了喜神。因为有长须,于是就不再让凡人看到她的形象,从此喜神专司喜庆,却不显神形。

所以,喜神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但后世也有将祖先画像或商纣王视为喜神,进行奉祀。最初的喜神神乎其神,无影无形,却又在此在彼,出现在不同的方位,凡事向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就会大吉。

在民间诸神中,喜神是不多见于经传的,同时其形象也很少见于图绘。

宋代人曾把人的画像称作“喜神”,进而有人作《梅花喜神谱》,把梅花之容称作“喜神”,这显然与作为神祇的喜神无关。

但是“喜神”究竟是谁,历来说法不一。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将其标榜成我国古代的帝王。有说喜神是商纣王。这种说法源自于《封神演义》,姜子牙封商纣王为天喜星。北京崇文门外精忠庙喜神殿,曾在光绪年间被称作“天喜宫”。

还有说喜神是后唐庄宗。唐庄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喜好戏曲的皇帝,既好俳优,又知音律,能度曲,被后世奉为戏界祖师。

然而,自明清时期以来,最普遍的说法当属唐明皇了。相传,唐玄宗是戏曲的创始人,尤其是自宋代起就有记载的明皇神游月宫,作《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在民间广为传播,更被梨园弟子们津津乐道。明代末期,被搬上舞台。清代初期,还将此传说画在了精忠庙喜神殿的壁画上。

按照我国的传统,人间的帝王乃天上星宿下凡,所以精通音律的明皇便又成为翼宿星君的转世。又因唐玄宗为唐睿宗第三子,常亲自登台出演,不便以君臣相称,故又被称作“三郎”或“老郎”。

还有一种说法是喜神小儿说。有的说喜神是演出时用的道具娃娃“彩娃子”,也有说是后台神龛里扎着小辫的娃娃。

相传,过去有人学戏,很久不会,梦见一小孩来教,马上领悟,于是共尊小孩为喜神。还有说是唐玄宗的三太子,在后台玩耍,钻进大衣箱窒息而亡。唐玄宗十分痛心,遂将其封为戏班大师哥,永远供奉。也有说三太子替演员勾画眼眉,发明了脸谱,后世尊奉为喜神。因其最幼,故名“老郎”。

戏界缘何奉小孩为喜神,有人解释说梨园弟子经常出演堂会戏,多因生日满月等喜庆事,赏钱颇丰多与小孩有关,故将戏班中的假娃娃尊为“喜神”。

这两种传说在喜神的形象上也得到证实。在东岳庙喜神像为一个15岁左右的白面少年,金冠黄袍,俨然王者。精忠庙喜神殿祖师像则为红袍,金冠、白面、黑须,帝王装束,横匾写“翼宿星君”。这两个喜神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无胡须之分。正好与喜神传说故事中,主人公明显分为成人、孩子两种形象相吻合。

在喜神被梨园行奉为祖师神后,便被赋予了与戏剧有关的种种传说。神统体系也不断完善,产生了陪祀,即十二音神。

北京东岳庙喜神圣像两侧供奉着十二音神的牌位,分别是:先师鬼音沈古之真君、先师虎啸秦清真君、云音韩娥元真君、先师罗祖公远真君、琴音绵驹真君、猿音石存符真君、雷音孙登真君、龙吟王豹真君、黄旙焯真君、叶法善真君、凤鸣阮籍真君、鸟音薛谭真君。

关于十二音神的来历,有学者曾做过考释。黄幡焯、叶法善和罗公远3位真君,皆与唐明皇有密切的关系。黄幡焯为唐代名伶,善演参军戏,深得明皇宠爱,一日不见,则愁眉不展。平日侍从皇帝,也常常假戏谑,警惕其主,解纷救祸,人称“滑稽之雄”。

叶法善和罗公远被奉为音神,大概是因为带明皇神游月宫之故。其余的9位皆为古之善啸和善歌者。

绵驹,春秋时期高唐人,为齐国民间歌舞名家,有史记载的第一位国家级“歌星”。他弟子众多,形成浩大的民歌队伍,为古代民间歌舞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称为“歌圣”,后被奉为“音神”。

绵驹善歌,在多处古籍中都有记载。《乐府诗集》中说:“齐人绵驹居高唐,善歌,齐之右地亦传其业。”晋郭璞诗《答贾九州愁诗》,有“绵驹之变,何有胡越”之语。由于绵驹在民歌及音乐上的造诣极高,后世把他奉为十二音神之一。

孙登,妙真道大宗师。长年隐居云台山,博才多识,熟读《易经》、《老子》、《庄子》之书,会弹一弦琴,尤擅长箫。孙登精通音律,是“箫”的最高境界的人。阮籍和嵇康都曾求教于他。

戏剧讲究发声,故将其拟作自然之音。如老生的嗓音应具备小龙虎音、云音、鹤音、猿音;净角具备大龙虎音、雷音;小生、正旦则应具备凤音、云音、鬼音。还以笛象征龙吟、笙象征凤啸、琴象征和风、鼓象征雷震。各音皆有神主之。

此外,还有大仙爷,东岳庙喜神殿的正上方就设有殿堂专门供奉。传说大仙爷就是狐仙,常在夜间出行,戏子们多在晚上演出,所以都供它为神。

在民间,喜神与财神、贵神、福神一起被视为吉神,立牌位供奉,无具体形象。其方位应天象而变,遇到喜神则为大吉。

[旁注]

《封神演义》 俗称《封神榜》,又名《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封神传》,是一部我国古代神魔小说。为明代许仲琳所作,约成书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全书共100回。以姜子牙辅佐周室讨伐商纣的历史为背景,描写了阐教、截教诸仙斗智斗勇、破阵斩将封神的故事。

《霓裳羽衣曲》 即《霓裳羽衣舞》,是唐代大曲中的法曲精品,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直至现在,它仍无愧于音乐舞蹈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唐玄宗为道教所作之曲。

堂会戏 指个人出资,邀集演员于年节或喜寿日在私宅、饭庄、会馆等处,戏园为自家作专场演出。演出的收入往往数倍于平日的业务演出。

牌位 又称“灵牌”、“灵位”、“神主”、“神位”等,是指书写逝者姓名、称谓或书写神仙、佛道、祖师、帝王的名号、封号、庙号等内容,以供人们祭奠的木牌。

郭璞(276年~324年),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道学术数大师和游仙诗的祖师。

[阅读链接]

《梅花喜神谱》为1261年金华双桂堂刻本,也是我国最早的木刻图籍,我国第一部专门描绘梅花种种情态的木刻画谱。因宋代俗称画像为喜神,故名。

《梅花喜神谱》收录100幅图,分别描绘蓓蕾、小蕊、大蕊、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等梅花的种种形态。每幅图多一枝一蕊,形象鲜明而富有变化;图左边题诗4句,图上部根据花的情态标以寓意性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