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崇拜形式的走喜方
红双喜字,表达了人们对于一对新人缔结婚姻关系的庆贺,寄寓了新人对于婚后幸福美满生活,尤其是早生贵子的祈求。红双喜字作为新人祈喜的图符,能够带给新人幸福,那就意味着图符应与神灵有关。
其实,红双喜图符中还隐含着一个已为人所淡忘了的神灵,即喜神。贴红双喜习俗的来源,与古代迎喜神活动,即“走喜方”有关。
走喜方是喜神崇拜的主要表现形式。走喜方,即朝着喜神所在的方向行走,以期喜神显示吉兆赐给幸福。走喜方主要是即将出嫁的少女的一种民俗活动。所以,喜神多与婚姻有关,是赐给婚姻幸福美满的神灵。
走喜方活动,在正月初一举行。天刚亮。三三两两即将出嫁的姑娘,便相邀出门,朝着喜神的方向走去。民间以最早打鸣的公鸡所在的方位,为喜神所在的方向。所以,姑娘们在除夕夜基本上是不睡的,要竖耳静听,仔细辨识鸡的第一声鸣叫所在的方向。天亮后,姑娘们便朝着第一声鸡鸣的方向走去。
能否获得喜神的赐福或者能否碰上好运气,取决于途中能否遇到令人高兴的事物或被认为是吉利的兆头。人们把令人高兴的事物或吉利的兆头,看做是喜神的暗示。
遇上了这类事物,预示着将来婚姻顺利、幸福或这一年的运气好。反之,人们又把那些令人不高兴的事物或不吉利的兆头,看做没有碰上喜神而有厄运的标志。
通常,人们以易见的事物作为是否碰上喜神,即是否交好运的标志。如喜鹊与乌鸦就是常使用的标志。喜鹊为吉祥鸟,其斑驳的花色,“叽叽喳喳”的叫声都给人热闹、喜庆的感觉。大年初一走喜方遇上喜鹊,被认为是吉庆之事。
喜鹊报喜的说法由来已久。撰于春秋时代,为我国最早的一部鸟类学著作《禽经》中就已提到。
在自然界里,鸟类中喜鹊除肩头各有一块白斑及腹部为白色外,整体一色,羽毛之颜色并不美丽。但自古以来,人们却喜爱喜鹊鸣声的嘹亮和柔和。“鹊噪兆喜”,认为鹊声是喜事的预兆。
在《禽经》中,就有“人闻其声则喜”的记载。其实,鹊噪兆喜早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瑞应”中,就谈及“乾鹊噪而行人至,蜘蛛集而百事喜”这种传统的习俗。鹊,历来在民间有喜庆的意义。
喜鹊喜欢近人。在捕食时,常跳跃一下,或转一下身体,翘一下尾巴,发出一声或连续两三声动听的鸣叫,很受人们欢迎,认为是喜兆。
而乌鸦则是不祥之物。如遇上乌鸦,则以为晦气。但也有解除晦气的办法,即继续走下去,直至碰上喜鹊为止。如果碰上的喜鹊数目超过了前面所遇的乌鸦数目,则被认为吉兆压住了凶兆,可以安安心心回家了。如走时先遇上喜鹊,则是大好事,要赶快回家,避免遇上乌鸦,以冲了喜兆。
除了喜鹊与乌鸦之外,还有很多事物可以作为走时所遇到的吉兆与凶兆的标志,而究竟什么是吉兆,什么是凶兆,在很多情况下全凭各人的感觉,信则有,不信则无。因此说,要碰上喜神,首先确定喜神所在的方位至关重要。喜神所在的方位确定好了,可直接朝喜神走去,碰上喜神就容易多了。不过,据说喜神行路不定,所处方位经常变化。
民间以最早鸣叫的鸡所在的方位,来确定喜神所在方位。而乾隆皇帝认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于是还郑重其事地下旨,编撰过一本有关寻找喜神的方位的书《协纪辩方书》,其中的《义例·喜神》记载:
喜神于
甲巳日居良方,是在寅时;
乙庚日居乾方,是在戌时;
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时;
丁壬日居离方,是在午时;
戊癸日居巽方,是在辰时。
这些法则,主要不是用于走喜方习俗,而是用于由走喜方衍生出来的婚嫁习俗,即花轿“迎喜神”。新娘上轿之前,要由阴阳先生据上述法则,来确定喜神的方位和出现的时辰。然后,按算定的时辰起轿。
在起轿前,让轿口朝向喜神的方位放置,新娘上轿,略停一会,称作“迎喜神”,然后才起轿往男方家。此习俗在古代民间十分流行。
此外,各地还有正月初一迎喜神的习俗,也是对准喜神所在方位,在一定时辰出迎、焚香、鸣鞭炮、并赶猪羊等,仿效古时候的牲牢飨神之举。
春节后,民间习惯选择第一个吉日,外出郊游,称为迎喜节,也称“游喜神”。
这天,大人小孩赶着马牛驴骡等家畜朝着喜神所在的方位前进。爱养鸽子的年轻人还要提上鸽笼。进入旷野以后,老年人要举行礼仪。一般程序为:领头人先从木盘内取出各种祭物,呈品字形在地上摆供。然后用手垒3个小土堆,中间代表天神,左边代表地神,右边代表喜神。
土堆上各插香3炷,烧纸3张。大家三跪九拜,祈祷喜神保佑、出门顺利等。小孩子则要鸣放鞭炮,鸽子满天飞舞,家畜要任其自由撒欢奔跑。所有人还要放开嗓子,呐喊几声。爱唱的则尽情高歌。真是人欢马叫、歌舞升平。
迎喜神,若能惊起一只野兔或山鸡,则被看做最大的吉祥喜庆。就是看见喜鹊、麻雀等小鸟,也是一种好的兆头。回家的时候,老人们习惯捡根柴,取谐音财,意喻招财进宝。
这一天,民间还要举行隆重的拜财神活动。不少地方,习惯到河里担水。吕梁地区迎喜神,盛行在郊外相邀饮酒,《石楼县志》记载说:“遇首吉,出门携酒肴、香、炮,罗拜座次,谓之‘迎喜神’”。临县一带,一直都流传着迎喜神歌曲:“粘户红笺墨色新,衣冠揖让蔼然亲。香灯提出明如海,都向村前迎喜神。”反映了历史上迎喜神的热闹。
迎喜神的日子,一般都在正月初五以前。晋北地区习惯选择在春节后的戊日或癸日。吕梁地区一般在正月初一日或初二进行。晋南的霍县等地则在正月初三游喜神。繁峙可能是在初四或初一迎喜神。
生儿育女,历来是人生大事。在中原地区,婴儿降生俗称“添喜”,是人生一大喜事。婴儿降生后,主人家通常在门口悬挂红布、红枣等物件,标志添喜。
所悬挂的物件及悬挂的位置,因婴儿的性别而有一定区别。这些标志不仅可以表示主人家添喜,同时也表明了忌打扰、忌惊吓或驱邪等意义。
添喜之后,婴儿的父亲要带上一些东西,将喜讯告知孩子的外祖母,这一习俗称为“报喜”。报喜人所带物品与婴儿性别有关,也因各地风俗而异。红鸡蛋是报喜或庆贺生子常见的物品,表示喜庆、热烈、多子之意。
一个喜字,自古至今,包含着人们诸多的企盼与祝福,也生动展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喜虽然包罗万象,但归根结底则是人们对平安、幸福生活的向往。
[旁注]
除夕 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
《禽经》 该书总结了宋代以前的鸟类知识,包括命名、形态、种类、生活习性、生态等内容。该书作为我国早期的鸟类志。
《协纪辩方书》 共36卷,为我国古代典籍中集大成之作,于1739年由允禄、梅毂成、何国宗等三四十人奉敕编撰,乾隆亲制序文。其主要内容是破除术数家繁碎拘泥,附会假借之说,删除了神煞、俗论及多相矛盾之处,而以五行生克衰旺之理来谈趋吉避凶之道。
花轿 也叫“喜轿”,是传统中式婚礼上使用的特殊轿子。一般装饰华丽,以红色来显示喜庆吉利,因此俗称“大红花轿”。
[阅读链接]
中国人非常重视过年,过年的进修要举行很多活动,古时过年的时候有祭祀喜神的习俗。长江流域一带非常重视祭祀吉神,正月初一早晨,人们祭拜祖先和其他重要神祇之后再祭祀喜神。
祭祀喜神是隆重而严肃的,人们要穿戴整齐,事先已查过历书,按照历书上注明的这一年喜神降临的方向,打开自己的家门,提着灯笼,拿着香表等祭祀应用之物,恭恭敬敬地向喜神降临的方向走去,沿途还得大放鞭炮,这就是迎喜神的仪式。迎喜神路上遇到人或动物,都要烧香、放鞭炮,还要祭拜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