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喜事期盼的四喜娃娃

相传在明代有个解元叫解缙,有一次皇帝召集众才子,让他们每人制作一个手工艺品,并解释自己作品的内涵。

解缙灵机一动,构思了这个四喜娃娃造型。皇帝问他何为四喜?

解缙随口答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此后,四喜娃娃作为表示祥瑞的喜庆图案,在民间广为流传。

四喜娃娃,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间玩具。人们将它摆在家中或者挂在身上,以期招来福喜。四喜娃娃的造型,是一对活泼可爱的娃娃系着兜肚,一手拿着芭蕉扇,一手紧握金元宝,呈现出调皮嬉闹的神态。经过巧妙的组合,两个娃娃可转化成四童戏耍。

无论从哪个角度观赏,孩童或立或卧,或背或对,相互构成4个完整的孩童,这正是四喜娃娃构思精巧独特之处。

四喜娃娃的造型年代久远,早在唐代,就有了铜质四喜娃。明代以前主要是剪纸的形式,明代以后出现铜铸、陶质、木质、玉雕、瓷质、泥质等多种表现形式。史书记载,清代乾隆时,当时婚嫁礼俗中,四喜娃娃以喜神供奉,在民间极受喜爱。

四喜娃娃的四喜有两种说法。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两童组合形成4个,该娃娃造型又在我国古代民间婚嫁中作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

后来,文人墨客们为了表达人生的这四大喜乐之事,就以诗文的形式概括,形成了四喜诗,表达人们对喜事的企盼和喜爱。其中,宋代人汪洙的《神童诗·四喜》最为闻名: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汪洙9岁时即赋诗,有“神童”之誉。一日,汪洙牧鹅来到学宫,见学宫殿宇破败倾圮,触发心中的一番感慨。感而为诗,遂题诗于学宫壁上:

门徒夜夜观星象,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谁人肯把俸钱修。

不几天,题诗被明州知府所发现,他感到很新奇,当即便把汪洙传唤到府衙。知府见眼前站立的竟是一个穿着破旧的小孩,就问:“汝欲做神童耶?衫子为何如此破旧?”

汪洙即应声答诗一首:“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知府一听,呵!不得了,小小年纪,竟有如此大的口气,认为日后作为不可限量。

汪洙诗才横溢,先后写了不少言绝句诗,都是一些便于孩童记诵的短诗。于是就有当时的塾师们将汪洙所赋的30多首五言绝句汇编诠补成集,题为《汪神童诗》。

《神童诗》文词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儿童记诵,它与《三字经》等同誉为“古今奇书”,成为训蒙儿童的主要教材,流传极广,影响至为深远。其中的这首《四喜》诗脍炙人口,几乎妇孺皆知,历代传诵。

后来,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将此诗改为七言“四喜诗”:

十年久旱逢甘雨,万里他乡遇故知。

和尚洞房花烛夜,童生金榜题名时。

这首改后之作,突出了喜事的难得之处,表达喜中更喜之事。

[旁注]

兜肚 是我国传统服饰中护胸腹的贴身内衣,形状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对角设计,上角裁去,成凹状浅半圆形,下角有的呈尖形,有的呈圆弧形。兜肚的面上常有图案,有印花有绣花,印花流行的多是蓝印花布,图案多为“连生贵子”、“麒麟送子”、“凤穿牡丹”、“连年有余”等吉祥图案。

汪洙 北宋晚期人。父汪元吉,曾任鄞县县吏。在王安石任鄞县县令时,因看重汪元吉的为人,特把汪元吉推荐给转运史,叫汪元吉负责明州府的法律方面的事务。

朱国桢(1558年~1632年),明代万历首辅大臣。1624年,总裁《国史实录》。著述甚丰,主要有《明史概》、《大政记》、《涌幢小品》、《皇明纪传》等。

[阅读链接]

在民间有一些认为,正月初一那天,天刚亮的时候公鸡鸣叫之处就是喜神降临的方向。就可以遇隐喜神。但是遇见了喜神能否迎回来还不一定,因为喜神认识你,而你不一定认识喜神。喜神也叫吉祥,就是吉祥如意之神。

所谓“喜神”,即能给人们带来吉利、带来欢喜、增添智慧,财运、官运之神,助学童金榜题名、助新婚夫妇吉祥如意之神。喜神和其他神祇多有不同,喜神像土地、城隍那样有专门的庙宇,他和门神差不多,居无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