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北京中央官学的就学

元代北京中央官学是指元代执政者为官员子弟创办的学校,集中在国子监。当时创办的学校有蒙古国子学、汉文国子监学和回回国子监学,这些学校为元王朝培养了大批人才。

蒙古国子学开始于1271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下诏立京师蒙古国子学,教习诸生,在随朝的蒙古、汉人及怯薛军官员中选子弟俊秀者入学。待生员习见成效,出题试问,观其所对精通者,量授官职。

元成宗时,开始增生员的膳食津贴,元武宗时,又定伴读员40人,以在籍生员学问优长者补之。

元代还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的上都设立了蒙古国子分学。其授课时间与皇帝巡幸上都的时间基本一致,其余时间都在大都上课。

从总休上说,元代的蒙古国子学呈现了发展的态势,生员的数量最高曾经达400多人。生员当中,庶民子弟也占一定的比例。同时,蒙古国子学中配有博士、助教、教授、学正、学录、典给、典书等师儒之职,各员不等。

1277年,元政府设立蒙古国子监,置司业1员。1292年,准汉人国学例,置祭酒、司业、监丞。以后又增设令史1人,必阇赤1人,知印1人。

国子学或国子监,都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都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所不同的是,“国子学”是传授知识,指向教育和最高学府的功能;“国子监”是督查监管,指向国家教育管理的功能。

元代蒙古国子监既是管理机构,也是教学机构,它和蒙古国子学一道为元政府培养了众多的蒙浯人。

汉文国子监学是元政府于1269年设立的。应该说,这所学校是蒙古执政者实施汉法的产物。

1270年,元政府命蒙古人、汉人、色目人、南人的子弟11人入学,以长者4人从许衡,童子7人从王恂;1287立国子学,而定其制。

国子监学所配置的师儒之职与蒙古国子学大同小异。讲授的内容是,先学《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再学《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

元世祖时期定国子学生员之数为200人,先令100人及伴读20人入学。其百人之内,蒙古半之,色目、汉人半之。1311年7月,定生员额300。在300人当中,蒙古族生员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大的。

至元初年还设置了隶属于集贤院的汉文国子监,选七品以上朝官子孙为国子监生员,随朝三品以上官员可以举荐俊秀的平民子弟入学,成为陪堂生伴读。因此,汉文国子监是蒙古族生员学习汉族文化的一个主要场所。

当时,著名理学家许衡被延请到国子学执教,成为元代第一任国子祭酒。其后还有虞集、欧阳玄、苏天爵、张翥等。

国子监宣扬程朱理学,用儒家义理派的主张培养人才,这些人学成后逐步进入元政府各级机构,自然会对当时的政策发生重大影响。

回回国子监学设置于1289年。这年4月,尚书省的臣员进言说:

亦思替非文字宜施於用。今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能通其字学。乞授以学士之职,凡公卿大夫与夫富民之子,皆依汉人入学之制,日肄习之。

翰林院的哈鲁丁是回回学者,是熟悉亦思替非文字的人。亦思替非文字是古代伊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文字符号系统及计算方法,用以书写国王及政府有关财务税收,清算单据,税务文书等。阿拉伯哈利发帝国兴起后继续用这种文字以管理和书写有关财务税收事项,是一种具有保密性又便于统计数目的文字。

亦思替非文字不是一般的波斯文或阿拉伯文,而一种专门学问,其中有较为精密的数学统计方法。翰林院益福的哈鲁丁掌握这种学问,也可算是“绝学”了。

朝廷采纳了尚书省的这个意见议,在1289年8月设置了回回国子学。元仁宗执政时,朝廷又设置回回国子监。回回国子监管辖回回国子学。

在回回国子学中,教师们用正规的办法训练通晓亦思替非文、波斯文和阿拉伯文的翻译人才。元政府让相当一部分蒙古族儿童在回回国子学就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口的翻译人才。

元代建立回回国子学是一所外国语学校,它是蒙古族教育史,乃至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建立的一所外国语学校。我国至今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就是元代时期来华穆斯林带来的。

[旁注]

怯薛军 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一支军队。怯薛军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他们的统帅是元初“四杰”:木华黎、赤老温、博尔忽、博尔术,又被封为“四怯薛”。怯薛军维护成吉思汗的领导地位,构建了蒙古帝国的基础。

色目人 即外国人,是元时对我国西部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一切非蒙古、汉人、南人的都算是色目人。包括粟特人、吐蕃人等。传统的说法认为,在元代的社会阶层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元王朝重用色目人,入居中原的色目人,多高官大贾。

南人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全国后,把全国人民按照被征服的顺序划分为四等人,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南人指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以及当地各土著民族人民,一般是指淮河以南的原南宋境内的人民。由于被征服的时间最晚,他们地位最低,最受压迫和歧视。

许衡 (1209年~1281年)字仲平,学者称之鲁斋先生。金元之际南方理学北传的倡导人物之一,元初理学家、教育家。据《元史·许衡传》,他“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参与制定了元朝的官制、礼仪和《授时历》。

尚书省 官僚机构。南朝宋时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辽、金有尚书省,与宋制相同。元代尚书省时置时废。

翰林院 我国历史上一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唐代始设。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翰林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封建我国文官制度的基本架构。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

[阅读链接]

元大都有一条国子监街,位于现在的北京安定门内大街路东,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86年修建的。街道中段的两座牌坊题名为“国子监”,实为太学标志。元世祖忽必烈在1274年进驻大都以前,太学设在大都城西南方的金中都城枢密院旧址,首任祭酒是学者许衡。

有趣的是,元代太学的放学时间,居然以日影转到后院为准。崇文阁前有一株古槐,相传是元代首任祭酒许衡手植,史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枯萎多年以后,曾于1751年发芽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