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儒学——广东学宫

广东在历史上的发展曾落后于中原,但明代中后期便加快了发展步伐,到清代已整体跻身于先进地区行列。广东能够迎头赶上,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管理者重视教育,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他们为广东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广东教育史上,学宫的创办和发展,加快了广东地区整体发展的步伐。像揭阳学宫、德庆学宫、番禺学宫、长乐学宫、罗定学宫等,都是广东古代重要的教育机构。这些学宫历史悠久,保存较完整,人文气息浓厚。

浓缩儒家精髓的揭阳学宫

那是在我国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1140年将的揭阳设置为县,为了教化民众,不久又下令建造了揭阳学宫。

揭阳位于今广东东南部,这里有广阔肥沃的榕江冲积平原和滨海沉积平原,是潮汕文化的发祥地。榕江风光旖旎,水运便利,早在唐代的时候,揭阳已经成为了连接各港口和附近邦国的著名通商口岸。

宋高宗在揭阳建造学宫,不仅出于教化民众的政治考虑,其实也和他本人的文化修养有关。宋高宗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的神韵。明代陶宗仪在《书史会要》中称:

高宗善真行草书,天纵其能,无不造妙。

宋高宗的书法影响了南宋的书坛,也为揭阳学宫的教学注入了弘扬传统的活力。

当时的揭阳学宫,为南宋政府培养了大批人才,据《揭阳县正续志》记载,从1140年到1247年,揭阳学宫培养出的进士有翁舆权、林大受、郑国翰、陈式、林绍坚、王中行、陈应侑、叶少颜、孙少勉、彭拱宸等。可见当时揭阳学宫的教育实力,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精髓。

揭阳学宫从宋至清,经过规模不同的35次修缮、调整和扩建。清代经过修缮和改建扩建后,形成了后世的中轴线为孔庙、东西为县学及配套设施的三路建筑格局。总面积为20020平方米,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

揭阳学宫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和扩建是在清光绪年间的1876年,由当时的知县夏献铭主持,历时5年,耗资白银近2万两。这次重修奠定了揭阳学宫的格局,建筑手法是在原有宋代和明代建筑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庙、学相结合的建筑风格。

揭阳学宫的整体建筑设计手法,主要是通过建筑群体所形成的环境来达到表现孔子丰功伟绩和儒学高深博大的目的。

揭阳学宫采用中轴线布局,高台基殿堂式结构。主要建筑物有照壁、棂星门、泮桥、泮池、大成门、东西庑、大成殿、崇圣祠等。主体建筑均为高台基、大圆柱、红瓦绿檐,造型富丽堂皇,庄严肃穆,是广东同类建筑物中规模较大、保存完好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艺术水平。

据说揭阳学宫最初建成的时候,最前列的建筑物是南端位于韩祠路头的“腾蛟”和“起凤”二亭,可惜的是,这两个亭子后来由于一些原因被拆毁了。

照壁位于两亭中间,是后世留存下来的学宫的最前列建筑,照壁嵌有一方花岗石刻横匾,上有被揭阳人列位五贤之一的明代兵备道楚人杨芷所书“太和元气”4个大字。

照壁分为3间,中间为明间,正面镌嵌瓷雕“鲤跃禹门图”。鲤跃禹门也叫鲤跃龙门,是大禹在治水期间引发许多鲤鱼被冲出大禹门,只要这些鲤鱼们可以越过龙门便可以化龙飞升。后来在科举时代,参加会试获得进士功名的,也被称作“登龙门”。

鲤鱼跳龙门,既是这个优美传说的形象表述,更寄托着祈盼飞跃高升、一朝交运的美好愿望。尤其是那些指望子弟靠读书应试博取功名前程的人家,都把它当作幸运来临的象征,所以学宫照壁上的“鲤跃禹门图”足以折射出这里的学术氛围。

在鲤跃禹门图两边次间的图案,左右各雕鹿鹤相望,鹿开口而鹤含筹,十分精美。

学宫的棂星门是纯石结构,被5根石柱间隔为5个门,柱顶端为宝顶,两侧皆为云枋龙首。进入棂星门,即为泮池。泮池两侧各门以通左右建筑,右为“金声门”,左为“玉振门”。

过泮池拾级而上,即为大成门。屋脊正中置一蓝色宝瓶,左右各塑一鳖鱼吻脊。“宝瓶”与“保平”谐音,取的“保境平安”之意。

大成门两侧各有一厢房,东为“名宦祠”,祭祀历代来揭阳当官而政绩显赫的人物。西为“乡贤祠”,祭祀历代揭阳籍有名声的宦官,面阔各3间。其次左右又有库房各一间,形成倒座。

从大成门跨过一个天井就是学宫的核心建筑,就是大成殿。作为孔子神像所在地,大成殿不仅是揭阳学宫的核心,也是庭院的主体,体量高大,造型华美。

大成殿台基高达1.4米,殿身面阔五开间,总面阔21.93米,四进深,总深21.35米,平面近正方形。四周筑以回廊,殿前设宽15.2米、深7.14米的露台。

露台是古代举行祭孔乐舞的地方,也是孔庙必不可少的配套建筑之一,露台正前方设御道石。御道石不设踏跺,以示对孔子圣像的尊重,人们只能从远处瞻仰。

大成殿殿身以梁柱为骨架,梁架结构为穿斗式。整座大成殿共用花岗岩石柱36根,中间金柱为圆形峻柱,其他部位为方柱。

大成殿屋顶为歇山二重檐,全部盖以琉璃瓦筒和土红瓦板,绿琉璃剪边。殿内的4根大石柱上,盘踞着四条木雕巨龙,栩栩如生。大成殿前天井两侧分别是东西庑,原为供祀历代继承发掘孔子儒家学说而较有成就的历代先儒的牌位。

大成殿周围的门、庑、殿、阁设计讲究,高低、大小、简繁、华朴、阴暗都表现有主次和秩序,都在竭力突出大成殿的高大地位。

大成殿还悬挂有历代皇帝御颁的匾额,如:“万世师表”、“生民未有”、“圣集大成”、“与天地共参”等。正殿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像,左设复圣颜子、宗圣曾子,右设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圣殿前左右列12尊先哲。

整座孔庙布局对称、规则、方正、直线,从而形成一种极为庄严肃穆的布局形制。各座单体建筑之间,局部和整体之间,既有变化,又相协调。各部分又互相衬托,渐变多余突变。联系多于对立,这种布局手法,正是孔子儒家学说所提倡的中庸、和谐、温和理念在建筑布局上的体现。

揭阳学宫普通使用的木雕、石雕、贝雕和嵌瓷等装饰工艺,既精湛又富有地方特色,历来深得行家的称赞。

揭阳诗人东篱香有词一阕,为《调寄〈江城子〉》,词中专赞揭阳学宫。这首词写道:

崇阶玉殿焕辉煌,转庑廊,仰祠堂,瑞霭氤瘟,飞凤逐翔凰;锦鲤文鳌争活跃,云化彩,日升光。

海滨邹鲁称名邦,水共山,气泱泱,人杰地灵,华国有文章。几度沧桑都过尽,添绿树,护红墙。

揭阳学宫作为儒学的教育场所和朝廷的教育机构,按照典制必须配定师职和学额,但府、县志中对宋元时期这方面的记载不详,到明清时期才有较详细的记载。明代学宫县学配设有教授、教谕、训导各1人。清代只配设教谕、训导各1人。

在揭阳学宫任教职的人员多为贡士,只有少数为监生、举人、进士、儒师。至于学额,据清乾隆《潮州府志·学校》记载,揭阳县学岁试原额入学文童15名,武童15名,科试文童入学15名,清雍正时广额20名。清乾隆时建丰顺县乃割揭阳学额2名入丰顺,额定18人。而在清光绪《揭阳县续志》中提到清咸丰时广额1名,共19名,是当时潮汕各县中最多的。

揭阳学宫推崇“忠君尊孔”,课生员以经史律诰礼仪,朔望习射,日习名人法帖500字,习九章法。明代以后,学宫仅办春秋祭祀习礼及生员晋拔事宜,讲习考课诸事悉归书院。县学生员每3年考两次,第一次称岁考,第二次称科考。

岁考和科考都分为6等,岁考成绩优秀者可以晋升为廪生、增生,科考成绩优异者列为“科举生员”送省参加乡试。另外,县学每2年取一名岁贡生,每12年取一名拔贡生。

学宫是培养人才的场所,科举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科举的鼎盛证明学校教育的成功。揭阳学宫作为当时社会揭阳的唯一官学,学宫肩负着培育科举人才的重任。自宋代揭阳开辟学宫为县学以来,揭阳科举人才不断增多。

据不完全统计,宋代揭阳中进士14人,元代2人,明代32人,清代文进士10人,武进士14人,明清两代揭阳中举人近300人,可以说是代代有人才。

揭阳学宫不仅浓缩了千年儒家文化精髓,而且是广东同类建筑规模景大、具清代建筑风格、保存最完好的,人们称之为“粤东古建筑的一颗明珠”。

【旁注】

赵构 (1107年~1187年)字德基,为宋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曾被封为“康王”。赵构是宋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第一位皇帝,在位35年。他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草书洛神赋》等。

县学 旧时供生员读书的学校,是古代对生员进行教育的初级阶段。在科举制度时代,童试录取后准入县学读书,以备参加高一级之考试,谓之“进学”、“入学”或“入泮”,士子称“庠生”、“生员”,俗称“秀才”。

照壁 也叫影壁或萧墙,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古代人认为自己的住宅中不断有鬼来访,影壁能让鬼看到自己的影子,会被吓走,保护住宅中的人。影壁还可以遮挡住外人的视线,烘托气氛,增加住宅气势。

大禹 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我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我国国土为九州。

厢房 在正房前面两傍的房屋。四合院在建筑上有一套固定的规格:北面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倒座,东西南北四面都是房子,中间是天井,整体由廊子贯通。一般坐北朝南,北边的就是正房,南边是南厢房,东边的房子叫东厢房,西边的叫西厢房。

乐舞 音乐和舞蹈是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形式。古代乐舞气势磅礴,场面壮观,集诗、词、歌,赋予吹奏弹唱,融钟、鼓、琴、瑟于轻歌曼舞。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唐乐舞的兴盛正是盛唐时期的歌舞升平、国泰民安的完美写照。

曾子 (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曾,名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我国两千多年,著述《大学》、《孝经》等,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中庸重点在“中”、“庸”二字,中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儒家是完满的,其理论根源源于人性。出自《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教谕 “正式教师”之意,宋代开始设置,负责教育生员。明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数人。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拔贡 科举制度中由地方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清代制度,初定6年一次,乾隆时改为12年考一次,优选者以小京官用,次选以教谕用,每府学2名,州、县学各1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朝考合格可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武进士 我国古代在文科举之外另外一种选拔武官的考试的出身制度。以清代为例,在乡试文科举行之后的两个月,即于同年十月开武科乡试。其内容分内、外两场。外场试学射、步射、技勇等,内场默写武经。在实施过程中是以外场为主。

【阅读链接】

每年8月下旬,揭阳学宫都会举办“开笔礼”活动,这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少儿进行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对每个读书人来讲都有重大意义。参加活动的孩子们正衣冠、朱砂开智、拜谒圣像、诵读《弟子规》、击鼓明智、启蒙描红、接受孝德教育。这些都突出了尊孔祭孔、传承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每年春、秋、冬三季举行的传统祭孔活动,是学宫的标志性活动,也成为集体缅怀先圣、继承优良传统、弘扬中华美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