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之路——南京国子监
南京自古以来就是一座崇文重教的城市,教育繁盛,有“天下文枢”的美誉。南京官学记载较早的是宋代建成的学宫夫子庙学宫。后世历代都对这所学宫进行过维护性修建。至明南京国子监时期,南京国子监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盛的高级学府。
明王朝建立后建立的南京国子监官学,以及清代北京国子监官学,成为这一时期南北呼应的最高学府,是科举时代士子们最重要的仕途门径。明清时期的南京国子监在我国官学发展历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南京夫子庙的创建与发展
那是在宋代景祐年间的1034年,宋仁宗赵祯诏令在南京东晋学宫的基础上扩建成一所新的学宫,称为夫子庙学宫。后世历代都对这所学宫进行过维护性修建。
夫子庙位于秦淮河北岸。秦淮河是古老的南京文化渊源之地,而内秦淮河从东水头至西水关全长4.2公里的沿河两岸,从六朝起便是望族聚居之地,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
六朝时期,夫子庙地区已相当繁华,乌衣巷、朱雀街、桃叶渡等处,都是当时高门大族所居。自六朝至明清,十里秦淮的繁华景象和特有的风貌,曾被历代文人所讴歌。
六朝时期南朝齐永明年间刻成的《孔子问礼图》碑,是南京夫子庙的“镇庙之宝”之一。此碑是一块拼接碑。碑中间的砖雕刻于记载了孔子由山东去洛阳拜访老子,考察西周典章、学习礼仪,寻找治国方法的画面。
图中是二人驾车,一组古装人物在城门前欢迎的场面,刻有“永明二年,孔子在鲁人周门礼周流”的字样。图中线刻的图画,线条清晰、流畅,车辆、人物、服饰栩栩如生。碑的上半部有“孔子问礼图,吴敬恒题”的题字。
现在的夫子庙建筑富有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它以大成殿为中心,从照壁至卫山南北成一条中轴线,左右建筑对称配列,占地广约26300平方米。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南京夫子庙的“习礼亭”和“仰圣亭”分别摆放着“礼运钟”和“圣音鼓”。
我国建筑有一种独特的文化意象,这就是钟,排在我国古代“八音”乐器的首位。南京夫子庙的“礼运钟”钟声浑厚悠扬,与苏州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钟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礼运钟”是为纪念孔子诞辰周年而特别铸造的,钟的上半部刻画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中间铸有孔子《礼运大同篇》中的铭文,下半部是麒麟吉祥如意的图案。“礼运钟”3个字是由孔子第77代嫡孙女孔德懋题写的。
古时有“晨钟暮鼓”的礼仪,南京夫子庙的“圣音鼓”,也是为了纪念孔子诞辰所铸的,与“礼运钟”同为青铜铸造。青铜鼓也是春秋时期举行雅乐活动的乐器,鼓声浑厚,威震四方。
古时候,夫子庙学宫是学子和秀才研习经书的地方,是科考的预备场所,也是学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生活,必须要有生活用水,“玉兔泉”便是学子们唯一用水的地方。泉水涌现,清澈透明,水质优良。
据元代南京方志《至正金陵新志》记载,玉兔泉的来历还与宋代的太师秦桧有关。
相传秦桧在夫子庙学宫学习时,一天晚上看见一只白兔入地,他便派人到玉兔指引的地方进行挖掘,刚挖到一丈处,发现此处有泉眼,泉水清澈。等到秦桧考上状元之后,派人开凿造井,并亲自题写篆书“玉兔泉”。
明代开国功臣,御史中丞兼太史刘伯温专门撰写了《玉兔泉》一文,记载了秦桧夜晚发现井和开凿造井的故事,并作铭文,专为玉兔泉水辩冤:
桧死为蛆,泉洁自如;
我作铭诗,众惑斯祛。
呜呼泉乎!终古弗谕。
刘伯温的意思是说,秦桧是奸臣,但并不能诽谤和冤枉“玉兔泉”本身。因此他撰写铭文告知大众。
由于玉兔泉清澈透明,水质上乘,加上学宫内又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经国人才,后来有人根据儒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思想,而把玉兔泉改为“智慧之泉”,又称“智泉”。
玉兔泉旁边的碑叫《为优拔贡生筹措考盘费》碑,立于清光绪年间,记载了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捐白银1万余两,作为附属七县考生赴京会试公车经费的经过。
大成殿的建筑规制,也是沿用古时皇帝特批的“九五之尊”的建筑规格。大成殿为重檐歇山顶,屋面盖青色小瓦,轻秀随和。屋脊的双龙戏珠立雕,号称“江南第一龙”。这种风格的建筑在全国为首创,造型精美。整座建筑重檐飞翘,斗拱交错,气势雄伟。
“大成殿”3个金色大字是清代雍正皇帝御笔题写的,大殿左右两侧悬挂着巨幅楹联,对孔子的一生作了精辟的概括。楹联写道:
删述六经,垂宪万世;
德侔天地,道贯古今。
大成殿面阔5间,东西两庑面阔9间,是南京夫子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圣殿。殿前露台正中央一尊孔子青铜像,高4.18米,重2.5吨,是我国最大的孔子青铜像。
民间有许多关于这尊孔子青铜像的传说,如摸摸孔子的脚和衣服就能够状元及第,飞黄腾达,所以孔子铜像的双脚被摸得锃亮。
殿内正中间摆放着“至圣先师孔子神位”牌,以供后人的敬仰和尊拜。在孔子神位牌两侧供奉有“四亚圣”,东侧为颜回、曾子,西侧为孔伋、孟轲,都是汉白玉雕成。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列为孔子弟子中“德行”第一,“七十二贤”之首。他提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思想,被尊称为“复圣”。
曾参16岁时拜孔子为师,是孔子学说的主要传道人之一,《四书》中的《大学》一书的作者,也是《论语》一书的主要编著者,后被封为“宗圣”。
孔伋是孔子的孙子,著有《中庸》一书,后被封为“述圣”的尊号。
孟轲,即孟子,提出《仁政》学说,倡导“以德服人”,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重要思想。后人也把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称为孔孟之道,后被封为“亚圣”的尊号。
大殿上方有清代8位皇帝题赠的匾额,它们分别是康熙帝的“万世师表”、雍正帝的“生民未有”、乾隆帝的“与天地参”、嘉庆帝的“圣集大成”、道光帝的“圣协时中”、咸丰帝的“德齐帱载”、同治帝的“圣神天纵”、光绪帝的“斯文在兹”匾额。
这一块块匾额印证了清代历朝皇帝尊崇膜拜孔子的历史。清康熙皇帝御笔题写的“万世师表”,整个匾雕龙贴金,十分气质。“万世师表”的意思是孔子和他的道德学问是我们千秋万世的老师和表率。
在祭祀区内还摆放了用于祭孔乐舞中的古乐器,有编钟、编磬、琴瑟等。
学宫内的“尊经阁”是一座重檐丁字脊歇山顶三层古建筑,端正凝重、玲珑华丽建筑。尊经阁的名称意思是“以经为尊”。古时候为教谕讲课的讲堂,楼上藏有“十三经”和“二十一史”等书籍。
古时候,藏书历来是读书人的精神寄托,藏书楼是文人雅士心目中的圣殿。尊经阁始建于明代中期,清咸丰年间毁于战火。后来在清同治年间又由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和直隶总督李鸿章相继扩建重建。
清代还在尊经阁开办过“尊经书院”。书院是地方士绅开设的儒学讲习场所,也是科举时代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尊经书院古时为南京的八大书院之一,名噪一时。
文德桥原为六朝金陵二十四航之一,明万历年间建成木桥,之后由钱宏业改建为石桥,桥名取儒家“文德以昭天下”之意。后来修葺时改建为汉白玉桥栏,青石桥面。
因文德桥位于子午线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子时,月亮正临子午线,桥影可将河中明月分为两半。此时人立桥上,俯身可见桥下两个“半边月”,称“文德分月”。立身自顾无影,即为“月当头”奇观。每逢这天,桥上人山人海,观月者常将桥栏挤断而落入水中,故又有“文德桥栏杆靠不住”的歇后语传之于世。
武定桥也称上浮桥,最初题名为“嘉瑞浮桥”,与朱雀桥相对。明初易名为“武定桥”,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之意。此名又与文德桥相呼应,俗称文、武二桥。清代末年,南京夫子庙学宫成为南京民间民俗文化的集结地。南京的评书、相声、扬剧、昆曲、古琴等都落户在这里,各种群众文艺活动十分活跃,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齐名,成为我国曲艺的三大发祥地之一。
在我国教育史上,南京夫子庙学宫具有独特的地位,是科举时代学子读书的最高学府。
比如东晋政权的奠基者之一王导,家住乌衣巷,是六朝时期南京教育的先驱人物。王导提出“建明学校,阐扬六艺,以训后生”,晋元帝于317年开始“置史官,立太学”,晋成帝于337年在秦淮河南岸重建太学,史称“国学之兴”。
到了明清时期,对南京的夫子庙学宫进行修葺和扩建,明德堂是学宫的主体建筑。
明德堂坐北朝南,始建于北宋,后经几度兴废。现有建筑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后又经大规模修复。这里是古代学子上大课的地方,每月初一、十五,学宫都要举行朝圣典礼。典礼后,由学宫教谕主讲孔子学说及当时皇帝的圣谕等。全学宫的学子不分年级,都要到明德堂听课。
明清时期的学子,进学宫学习成为科举的必由之路。许多学子们本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和“圣贤之地、读圣贤书、成圣贤之士”的愿望,来到学宫进行学习和生活。“地处庙内深幽处,悠悠传来读书声”,指的就是学宫内学子们学习和生活的场景。
能够说明明清时期南京夫子庙学发展的,还有夫子庙宫院内的“明代学宫碑”和“清代学宫碑”。这两块学宫碑的内容类似现在的大、中学校学生守则。
“明代学宫碑”,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教化天下,稳固政权,激励天下士子学人,遵循儒学,于1369年命礼部撰文,规定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内容及行为准则,史称“学宫条规”。
“清代学宫碑”的碑文是清代顺治皇帝为规范全国学宫、府学、县学、书院学子们的学习,于1652年命礼部立石于全国学宫。清代学宫碑除规定了学子们的学习教材及相关罚则外,增加了要求学子们尊敬、爱戴父母和老师,做利国利民之事等内容。
千百年来,学子们在孔庙祭孔,到学宫培训,赴贡院赶考。南京夫子庙学宫共走出了66名状元。在清代112名状元中有58名是从南京夫子庙考上的,占了一半以上。夫子庙学宫为我国古代教育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很多开先河之举已载入史册。
【旁注】
角楼 角楼是古代建筑的一部分,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有复杂的大木构架和斗拱。体现了我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非凡的智慧。我国古代著名的角楼位于紫禁城西北角,色彩调和,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显得庄重美观。
《礼运大同篇》 论述礼之源头和礼之实的专论,它同后一篇《礼品》是姊妹篇。以《礼运》为篇名,正表明它的中心内容是在记录帝王时代的礼乐之因革。不过,造成《礼运篇》脍炙人口的倒不在于它的主题和主要内容,而是由于冠于篇首的“大同小康”思想,故后世有“礼运大同”的说法。
太师 我国古代官名。西周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历代相因,在周朝,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为“六卿”之首。殷纣之时,箕子为太师。周武王时,太公为太师。
御史 我国古代的官职之一,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保管朝廷的档案文件,也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的失职和不法行为。别国使臣献上国书时,由御史接受。两国国君相会时,御史也要在旁侍候。
铭文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缘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李鸿章 (1823年~1901年)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谥文忠。作为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楹联 也叫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状元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殿试第一名的就是“状元”。因历朝历代多以文艺及哲理为取才的标准,虽然状元中不乏政治家、史学家,但仍以文学家为多。
孔伋 (公元前483年~公元前402年)战国初期鲁国人,姓子,氏孔,名伋,字子思,孔子之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孟子、颜子、曾子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旧时以子思、孟子、颜子、曾子配祀孔子于孔庙,所以又与孟子、颜子、曾子并称“四配”。
《中庸》 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汉学者修改整理而成。《中庸》是被宋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南宋朱熹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匾额 我国古建筑的必然组成部分,相当于古建筑的眼睛。也就是说悬挂于门屏上作装饰之用,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表达人们义理、情感之类的文学艺术形式即为匾额。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横着的叫匾,竖着的叫额。
直隶总督 是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的官员,是清代最高级别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评书 又称说书、讲书,广东粤语等地区俗称讲古,古代称为说话,是我国一种传统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在宋代开始流行。各地的说书人以自己的母语对人说着不同的故事,因此也是方言文化的一部分。
[阅读链接]
俗话说:“自古江南多才子”,历史上从南京夫子庙学宫以培养了大批经国人才而享誉海内外,从这里走出了多名安邦治国的名臣、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
比如,三任江宁知府的王安石,南宋忠臣文天祥,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孔子后代、《桃花扇》作者孔尚任,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民族英雄邓廷桢,清代名臣林则徐,洋务运动领袖李鸿章等,他们都曾在学宫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