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儒重教的五华长乐学宫
那是在西汉初年,南越国的赵佗归汉后,担任西汉王朝的广东龙川县令。公元前195年,赵佗有一次率狩猎队伍行到五华山下,恰巧汉高祖刘邦派陆贾奉旨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为了朝拜汉室及授封南越王,遂筑台于五华山下,名为长乐台。
广东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长乐台因为客家人口繁衍逐渐增多,在北宋于1071年间置县时,因县治所在而取名为长乐县。到了明代成化年间的1469年,长乐知县黄瑜在五华县华城十字街始建长乐学宫。
长乐学宫自明代建成以后,多次重修,清同治时重建后长乐学宫,其建筑物按古代传统风格,排列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规模宏大。
长乐学宫为古代传统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坐北向南,左右两厢对称,规模宏伟。设有照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东庑、西庑等。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学宫。
大成殿是长乐学宫的主体建筑,这里是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地方,面阔5间,24.4米,进深6间,20米,殿高10米。
大成殿前设月台,殿内由24条八角梅花石柱擎撑梁架,柱础为8瓣形须弥座式,斗拱雕花,重叠出跳,重檐歇山瓦顶,殿顶有辉煌耀眼的黄色和孔雀蓝琉璃瓦,殿脊有双龙戏珠图案,是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工艺精巧的完美建筑。
大成殿的正堂有案龛,龛上设孔子神位,上写“至圣先师孔子尊神位”,所以旧时长乐学宫又称孔庙。古时每年农历二十七为祭孔日,县城的县官必亲自带领在职官员以及文人学士,集中于学宫大成殿拜祭“至圣”先师,以示重知识、遵礼义之范举。
在当时,拜祭“至圣”孔子,要行“三跪九叩三献”礼,有笙笛伴奏,要读祭文,主要是歌颂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伟德,激励后人好学奋进。体现了客家人崇儒重教的道德风范。
除此之外,“至圣”孔子神位亦“请”出安设于各学校厅堂。每逢开学时节,学子必携香烛,先行叩拜孔圣,然后才去注册缴费上课,由此也可知读书人对孔子的崇拜与敬仰程度。
大成殿后本有宽敞的明伦堂和崇圣殿,唯此两堂殿已毁,不复存在。长乐学宫结构严谨,气宇轩昂,几历沧桑,仍不减当年秀色。
后来,长乐学宫改为主要以儒学文化、五华历史和科举时期五华取得功名的人物等介绍,展示客家人的崇儒重教精神。在西庑的展厅里,有客家武状元李威光的塑像和他勤学故事,李威光文武双全,是客家人的骄傲。
李威光是广东五华县即今长乐县华城镇黄埔村人,他的父亲李资始对他从小管教颇严,尽量让他学书习武,其母是一个才思敏捷性格开朗的农村妇女。李威光自小受家教熏陶养成自爱、自奋、自强的品格。
五华城乡盛行武术。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响下,在年少时便投馆拜师学习武艺。由于他天资聪颖勤学苦练一招一式一拳一脚扎扎实实,不几年时间,刀、枪、棍、棒、骑射皆能武艺出众。
1750年,16岁的李威光适逢开科县试,便前赴考场,结果名列前茅,入选武生。这更坚定了李威光矢志武道的决心。
李威光的父母也很支持,为他聘请了武艺高强的师傅在家里授艺。他不怕辛苦,勤学苦练,十年寒暑之后,武艺精湛,在周围乡村中颇有名气。
1760年,李威光赴省参加庚辰科乡试,金榜题名,高中武举。此后,他更是习武不辍,志攀高峰,他常穿着自制四五十斤的石鞋以练腿力,朝夕抱举三四百斤练武石以练臂力。
勤奋不负有心人,李威光的武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1772年,李威光束装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他信心满满,坚信自己一定会一举成名。
据说李威光起程那天,刚走出家门槛,不慎踩死一只小毛鸡,起初李威光并不以为意,继续前行。但是没想过木桥时又踩断了桥板,走到山坡狭路处青衫被荆棘撕破。
李威光越想就越觉得不对劲,刚出门就碰上3件不吉利的兆头,很晦气,于是便掉头返回家中向母亲道出不愿赴考的原委。
李威光的母亲是一个善解人忧而又才思敏捷的人,为了消除儿子的疑虑,她出口成章道:
脚踏金鸡殿上行,踏断木桥换石桥。
自古英雄走险道,钩烂青衣换锦袍。
李威光的母亲解开了他的思想疙瘩,鼓励他继续登程赴考。京城会试,可谓群雄荟萃,相互角逐,竞争激烈,但李威光以超群的武艺脱颖而出,荣获第一。
这一天,乾隆皇帝亲躬殿试,但李威光却不知险情将至。原来,有人事先把比武石和李威光的刀涂上蜂蜡,让他当场出丑。殿试时,李威光举起武石,开始时潇洒自如,不料突然石滑脱手。李威光急中生智,用尽力气将武石猛踢一脚,武石翻滚落地,人也安然无恙。
接着李威光开始舞刀,但见银光闪闪,令人眼花缭乱。突然,李威光握刀的左手滑脱,他用紧握刀柄的右手顺势原地旋转,横刀下按,化解了险式。
乾隆皇帝看罢不解,便问这是何武艺。李威光急中生智奏曰:
武石滚动乃“狮子滚球”之义,关刀释手属“捺地割葱”,这些技艺是寒门传家之宝。
李威光的这番话语惊四座,顿时博得龙颜大悦,当即钦点他为该科状元,同时御赐“状元及第”金匾一块,成为当时客家人唯一的武状元,为客家人增了光。
在客家人崇文重教之风的影响下,五华地区人才辈出。长乐学宫展出的资料显示,包括李威光在内,从宋代至清代,五华县先后有文武进士24名,文武举人203名,贡生609名,七品以上官员227名。
这种重学之风一直延续着,长乐学宫旁边的华城镇城镇村,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客家人崇儒重教、崇尚习武,代代相传,已成习俗。
【旁注】
赵佗 (约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37年)秦代著名将领,南越国创建者。西汉王朝建立后,赵佗于公元前195年被汉文帝刘恒封为南越王。赵佗在秦汉时共参与治理岭南81年,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越南陈朝时,追封他为开天体道圣武神哲皇帝。
客家 是我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土著文化,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农历 俗称阴历,又叫夏历、汉历,是我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因这种历法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因此称为农历。农历是我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
李威光 (1735年~1795年),字作楫,号韬序,广东长乐县华城镇黄埔村人。自小受到过良好的家教。1772年上京参加壬辰科会试,在殿试中被钦点为状元及第。后任闽安水师副将、南澳总兵官等,为抗击倭寇、守卫边陲,立下了汗马之功。诰封四世武功将军。
会试 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金元明清四代科举考试名目之一。所谓会试者,共会一处,比试科艺。
殿试 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廷试”、“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武则天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状元及第 明清时期,“状元及第”象征功名和高官厚禄。旧时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为元。乡试第一为解元,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及第,科举考试列榜有甲乙次第,凡考中状元,都称状元及第。
【阅读链接】
曾琼琲是长乐学宫声名显赫的一位吴举人,在民间,曾榜眼还有当考官柜贿选贤的美谈。
据说有一回曾琼琲身任选拔武生的考官。开考前夕,开封府巨贾马百万的老管家到曾琼琲的住所送钱说情,把一大包银子递来,并说事成后还有重谢。曾琼琲严斥道:“考官之责,应是量才选拔,我曾某不昧心做事,卖官鬻爵,中饱私囊,此银子拿回去吧,井转告你主人,令公子能不能中,就看他的本事,若令公子本事大,不必花上分文。”第二天,曾琼琲秉公选拔,见马公干确实武艺不凡,于是还是让其名列金榜,是为官之人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