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创建的岭南龙川学宫
那是在公元前204年,创立,自号“南越王”公元前195年,汉高祖下诏封归顺汉王朝的南越国国王赵佗为“南越王”。从此以后,赵佗重视传入中原汉文化和先进生产技术,并融合越地社会,使岭南生产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也就是从赵佗开始,岭南有了文明的标志。
岭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获得了相应的缤纷表现。岭南学术思想,吸取由中原相继传入的儒、法、道、佛各家思想并进行创新,孕育出不同风格的思想流派。
赵佗催发岭南文明发祥萌芽后,作为岭南地区最早设置的县份之一,龙川很早就开始重视人文、教育的传承与延续。
到了唐代,龙川就创建了学宫。宋代多有本地及客寓龙川的饱学之士建立书院。明清时更是普设社学、义学。
学宫是各地祭祀孔子并由唐时起同时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成为地方官学的泛称,担负传承文化、施行礼乐的教化职能。由于龙川是客家古邑,通行客家话,龙川学宫自然就成为历朝客家人祭孔的地方。
1000多年的风雨沧桑,龙川学宫多有变迁。龙川学宫始建于唐,南宋时一些循州官员都对学宫修葺过。1281年,龙川学宫遭到兵燹。至明代前期,当地官员重建学宫,规制悉备。
到了清代顺治年间,龙川学宫又被攻城的贼寇毁坏。原学宫还有照壁、泮池、戟门、东庑、西庑,后世留存的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都是清政府在1668年重建的。
重建后的龙川学宫,由照壁、长廊、棂星门、泮池、拱桥、东西庑、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组成。由于年久失修,部分被毁坏。现存大成殿和明伦堂、尊经阁等。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26.56米,进深四间24.40米,高18米。面积达440平方米。歇山顶,重檐四出,穿斗与抬梁混合式屋架,檐下四周斗栱重叠出跳,梁柱上有凤、鸟、鱼、龙各式漆金雕刻,显得古朴大方。
清嘉庆时期的,由嘉庆御书的“御颁至圣先师大成殿”的金匾悬挂于正殿门棂上。在金匾的正面,有卷棚式通廊,石柱造型、梁架结构,具有明显的清代风格。
大成殿的周围石柱上不设斗栱,直接顶托着檐枋。在上檐下施斗栱多组。梁架和斗拱间雕刻有莲花、龙头、卷云等纹饰。重修后的龙川学宫基本是修旧如旧,整体色调沉稳。
在大成殿里,“至圣先师”孔夫子端坐在清康熙帝御书“万世师表”金字牌匾下,双手交互放虚拱于胸前,面容肃穆。
当年,孔子曾经让学生各自说出自己的理想,曾点说了他的理想生活:“暮春的时候,穿着春天的服装,约上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一起到沂水边去洗澡,到舞雩台去吹风,再唱着歌走回家。”孔子叹着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啊!”孔子“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精神动力,由此可见一斑。
明伦堂是龙川学宫的讲堂。体现了我国古代学宫明伦堂居中的基本建筑格局。在这里,古时有众多的青少年认真地跟着老师学习“六艺”。
明伦堂再往里,便是尊经阁,里面藏的都是经史子集等各类儒家经典。这是古代学子们用于学习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龙川学宫整个建筑宏伟庄严,站在大成殿门前,仰望苍穹,鸿飞冥冥。不仅使人深切感受到儒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济世壮怀。
在龙川学宫的西门,建有一座考棚。龙川考棚是为数甚少的科举考试场所,这为研究明清科举考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自龙川创建考棚后,当时和平、连平、紫金、兴宁、五华等县的不少童生都到此赴考。
自唐以来,龙川地区人文蔚起,科第蝉联。据有关统计,自唐至清,计有进士28人,举人112人,贡生164人,秀才2000多人。
考棚里几根并不粗大的木柱支撑着高高的瓦面,考棚每一个窗口都对应有一个高2米、宽1米、深1.3米的号房单间。这是考生日间考试、夜间住宿的地方。清末废除科举后,这里做了学堂。
【旁注】
汉高祖 (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即刘邦,沛郡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统一和强大有突出贡献。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义学 也称“义塾”。我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义学产生于北宋时期,始于名相范仲淹,是一种专为民间孤寒子弟所设立的学校。这类学校,有的是一些官员、地主出资在家乡所开办,也有以祠堂地租或私人捐款而设。
漆金 古代装饰工艺之一,施用于古代家具以及家居装饰中。我国古代漆金给人灿烂富丽之感,图案繁密,显得富丽张扬。明清漆金工艺多用油彩描金的手法,多描绘出山水人物。如清代的漆金家具造型稳重,用料较多,一般大面积地用各种花纹图案装饰。
牌匾 我国独有的一种商业语言、文化符号。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它广泛应用于宫殿、牌坊、寺庙、商号、民宅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向人们传达皇权、文化、人物、信仰、商业等信息。
秀才 原本指称才能秀异之士,及至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科举考试科目繁多,秀才只是其中一科,不久即废。与此同时,秀才也习惯地成了读书人的通称。宋代各府向朝廷贡举人才应礼部会试,沿用唐代后期之法,先进行选拔考试,其中凡应举选拔考试,以争取举荐的,都称为秀才。
【阅读链接】
胡宗宪是一位在龙川佗城学宫名流千古的人物,1538年中进士之后,官至兵部尚书。胡宗宪从44岁到50岁短短的6年间,以他的雄才大略,至1562年,取得了抗倭斗争前所未有的胜利,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开始剿灭福建的倭寇,他为大明社稷立下了赫赫的战功。戚继光是胡宗宪一手培养的抗倭名将,历史学家称“没有胡宗宪,就没有戚家军”。沈明臣、文征明、徐文长等一大批著名画家、文学家投奔到他的麾下,成了他的幕僚、智囊团。
胡宗宪身上集中了诸多古代儒将的优点,他善于用人,精通谋略,冲锋陷阵,冒死报国,功绩在主持抗倭的诸位大员中当推第一,为我国人民反对外来势力侵扰做出了杰出贡献,作用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