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人才辈出的番禺学宫

那是在我国南宋时期的1241年,朝廷为了获得更多的人才,将一些通过童试的童生集中录取后入更高一级的学校读书,以备参加更高水平的考试,这样就促成了县学的产生。当时的南宋皇帝宋理宗赵昀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下令建造县学,番禺县随之兴建起了番禺县学。

明代洪武年间的1370年,番禺知县吴忠、训导李昕在被毁番禺县学遗址的基础上建起了一座学宫。后世历代多有重建和修葺,在清代乾隆年间重修之后形成后世的规模。

番禺学宫阔三进,深五进,规模宏大,大门是花岗岩石雕琢的棂星门,正面有大成殿、崇圣殿、尊经阁。左侧有铺、土地寺、科痒、儒学署、明伦堂、光霁堂、八桂儒林、园、廊、名宦寺。右侧有铺、节孝寺、训导署、忠义孝弟寺、射圃、乡贤寺、廊等。

戟门后有池畔一口,中建石桥,再进内是大成门,两旁是更衣所及东庑西庑。各种殿堂组成红墙黄琉璃瓦的建筑群,但是可惜的是,左右两路除左侧尚存明伦堂、光霁堂外大部分建筑已毁。

中路建筑尚存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以及东西廊庑,东斋东墙上镶嵌有《番禺府县新生印金章程碑记》等6块碑刻,剩余占地面积5425平方米,主体建筑大成殿规模较大,面阔五间24.72米,进深14.22米,高12.62米,为木质结构。

番禺学宫流传到后世,被保存完好的建筑,包括中路的棂星门、泮池拱桥、大成门、大成殿、崇圣殿以及右侧的明伦堂。一进门,先看到的就是合为一个半圆形的两方泮池,一架石拱桥从中间穿过。睡莲开出小朵的花,鱼儿在浅浅的泮池水中流连。

据《礼记》记载,西周天子谓学宫为“辟雍”,诸侯建的学宫谓之“泮宫”,泮即半,意为半于天子之宫。后人仿此制,建学校必设一个泮池。生员入学时都要绕泮池走一圈,因此也叫“入泮”。

经过入泮仪式后,新生正式入学。刚入学的新生称附学生员,经过学习和考课,成绩优等的可逐为增广生员、廪膳生员。各县学程序一样,但规模不同,生员名额不等。根据各学人文多寡,分大、中、小学取进生员。番禺学宫为大学,取生员40名。

走过拱桥,迎面而来的就是古雅庄丽的大成门,上书“番禺学宫”4个大字。四方端严的建筑、漂亮的瓦楞和飞檐,显得大气磅礴。

过了大成门,进入一个幽静的院落当中。正面是祭祀孔子的主殿大成殿,东西两侧的厢房叫做“两庑”,当年是祭奠孔子的弟子和历代名儒用的。大成殿是学员上课的场所,两庑则作为学员的宿舍使用。

大成殿内早先供奉有孔子像以及孔子的牌位神龛,后来大殿被辟为展室,展览当年课堂的内容。绕过大成殿向后走,则是崇圣殿。

崇圣殿是供奉孔子先世五代的地方,从清雍正元年开始,追封孔子先世五代合祀崇圣殿,各省府县不再另立祠。

崇圣殿前的院子里长了几棵古老的参天大树,一棵175年树龄的木棉,一棵155年的龙眼,都枝干虬劲、叶茂根深。想到这些树木曾经目睹了多少人世的变乱,目睹一批又一批不同面目的人来来往往,秀才、军人、学生、伤兵等,不由令人感叹。

从番禺学宫的布置不难看出,学宫是以祭孔为主的。孔庙的设计占据了学宫最中心的部分,而教学却是在一侧的明伦堂。过了泮桥右拐,再过小门就是明伦堂。明伦堂是当年生员上课的地方,堂前立着“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石碑。

当年新入学的生员拜祭完孔子,都要到明伦堂来拜见老师,以后就在此上课。后来,人们在明伦堂的堂上重立了孔子像,像前放着祭器、礼器,两侧还有编钟。堂前的院落狭长,铺着石板,两侧还有长廊。

明伦堂的背后就是光霁堂,是当年生员读经“明伦”的地方。“明伦”就是教人明白伦理道德。只有顺利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考试而取得生员资格的人才可以进读学宫。新生入学必填写亲供,注明新生年龄、籍贯,三代履历,写明自己身材、脸的肤色,有胡子或没有胡子等特征,以防假冒。

再由“县考录册,送知府,府以其录取者册送学政”。学政便在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礼,发给花红。再把新生名单分发到府、县各学宫。入府学的叫府学生员,入县学的叫县学生员。番禺学宫的生员属县学生员。

在我国古代,读书人只有顺利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道考试,成为秀才,取得生员资格之后才能进读学宫。入学之初都要到学宫完成一个仪式,其中重要的一步就是要游泮池,因此入学也叫“入泮”或“游泮”,又规定凡考取秀才满60年的必重游泮池。清末的探花商衍鎏曾经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到当年参与的入泮仪式。

1890年,17岁的商衍鎏顺利通过最后一道考试,也就是院试,以第十名的好成绩进入学宫就读。各县接到学政下发的新生名单,俗称“红案”。之后,立即通知新生在某日到官署大堂汇集,之后到各学宫入泮。

入泮这天,商衍鎏和其他新进的生员穿的都是蓝袍、缎靴,戴红缨帽金顶,簪花披红,乘轿来到学政衙门。在大堂谒见学政之后,一群新进生员,就分别到各府各县的学宫去。

来到学宫,商衍鎏等人在门外下轿,过棂星门。然后在学政官员带领下环绕泮池一圈,即“游泮”。之后就到大成殿祭孔,在写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孔夫子神龛牌位前行三跪九叩礼。祭毕又到明伦堂序立,向等候在此的老师行一跪四叩礼。

礼毕,各人乘轿回家。到家后,商衍鎏行谒祖礼,并拜见自己的尊长,尊长给红封利市一包。之后他又出家门,去拜见从前授业的老师。至亲、父执辈都登门一一叩头。当天家里还设宴数席来款待亲友,到晚才客散。商衍鎏回忆,这一天下来,因为叩头太多,导致两腿酸痛,疲惫不堪。

学宫最重要的功能其实是祭祀孔子,因此学宫也叫孔庙和文庙,是供奉孔子、孔子先世五代、孔子弟子、历代名儒的地方,每年二月和八月的上丁卯日是祭孔的日子。

祭祀前两天,参祭官穿着官服到孔庙上香并监视牲畜宰杀情况。祭祀当日,承祭祀官在赞引官引导下举行三跪九叩礼。

先拜祭先师孔子,摆在先师祭桌的祭品有帛一包,牛、羊、猪个一头,鉶一,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鐏一,白磁爵三,炉一,镫一。然后从东阶进入大成殿左门,到至圣先师孔子位前,“至案而立”,举行一跪一叩头礼。

祭祀完孔子,接着是祭四配。四配位前陈设帛四,豕一,牛一,鉶一,簠二,簋二,笾十,豆十,鐏一,白磁爵三,炉一,镫一。四配拜祭的顺序是:先祭复圣颜子、再祭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圣亚孟子。

祭拜礼仪都一样,在赞引官引导下,承祭官行一跪一叩头礼,再行奠帛、献爵礼。祭毕四配,是祭十二哲和两庑牌位。崇圣殿是祭祀孔子先世五代的地方,在每年仲月的上丁日致祭。

番禺学宫的生员有文武之分,西路建筑的射圃是武生员习武之所。武生员照例属教官管理,除骑射外,教以儒家经典及《孝经》等,俾知大义。提调仍将学射圃修葺,置备弓矢,教官率武生较射。

文生员课程有《御纂经解》、《性理》、《诗经》、《古文诗》、及“十二经”、“二十四史”、“三通”等。生员有月考和季考,主要考四书和策论。月考或季考后第二天,生员聚明伦堂听老师讲诵政府颁布的《卧碑》及训饬士子文,谓之月课。

《卧碑》是士子必须遵照的规则。清顺治时期,礼部奉旨规定8条规则,刻立于学宫,谓之《卧碑》,令士子文。

月课对生员来讲很重要,生员除生病、外游、守孝等特殊原因外,不上课3次的给予警告,终年无故不上的即开除秀才资格。

对生员而言,最重要的是岁考和科考。岁考和科考都由皇上钦派的学政主持。《番禺县志》记载:

岁科取其最优者。食饩于官,曰廪膳生员,番禺县学额二十名,次优等别于附学曰增广生员,如廪膳生员之数。

列三等的无升无降,四等的责打,五等的降一级,六等的除名。科考是选送生员参加乡试进行的资格考试。成绩大致分三等,列一、二等及三等前茅者便可以参加乡试。

武生员只有岁考没有科考,生员除通过科考上升参加乡试中举人,再参加会试中贡士、殿试中进士外,还可以凭自己优秀的成绩被选送到国子监读书。

实行科举的年代,在学宫就读的生员,主要的出路就是参加科举考试之后走上仕途。一种是参加乡、会试中举人、进士。另一种是通过贡举成贡生入读国子监,肄业再酌情授官。

明清两代番禺学宫生员中举人的有1400多人,被授予县官、学宫教官等职,含进士入仕者的有900多人,出仕率百分之六十左右。通过拣选、大挑、截取等途径入仕的有六百多人,入仕率百分之四十左右。

清代,广东先后出现过3位状元,分别是清乾隆时的庄有恭、清嘉庆时的林召堂、清同治时的梁耀枢,而庄有恭的政治建树最大。庄有恭曾历任光禄寺卿、内阁学士、兵部右侍郎、户部侍郎、江苏巡抚等清廷重要职务,多次受到乾隆皇帝嘉奖。

【旁注】

赵昀 (1205年~1264年)南宋皇室宗亲,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原名赵与莒,1222年被立为宁宗弟沂王嗣子,赐名贵诚,1224年立为宁宗皇子,赐名昀。宋宁宗驾崩后,赵昀继位,成为宋王朝的第十四位皇帝,在位40年,享年60岁。

儒学署 清末县级教育行政机构叫做“儒学署”,设于文庙内。署设教谕、训导,皆为县教育长官,其职责除管理全县文武生员外,还兼任奉祀官。1905年后废科举、兴学堂。翌年五月,改“儒学署”为“劝学所”。

碑记 古代文体的一种。碑记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用于叙述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死者功德。碑指碑铭,志指墓志铭,前者立于地上,后者则埋于地下。碑铭又分为3类,即墓志铭、封禅铭和景胜铭。

生员 唐代国学及州、县学规定学生员额,因称生员。明清时期指经本少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习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及学政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

编钟 我国古代大型打击乐器。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我国是制造和使用乐钟最早的国家,它用青铜铸成,由大小不同的扁圆钟按照音调高低的次序排列起来,悬挂在一个巨大的钟架上,能发出不同的乐音,因为每个钟的音调不同,按照音谱敲打,可以演奏出美妙的乐曲。

府试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程序中童试中的一关。通过县试后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在管辖本县的府进行,由知府主持。参加府试,报名、保结,与考试的场次、内容同县试差不多,但保结的廪生要多一名。府试通过后就可参加院试。

商衍鎏 (1875年~1963年)字藻亭,号又章、冕臣,晚号康乐老人,广东番禺人,我国著名学者、书法家。清代科举时自报籍贯属汉军正白旗人。1894年甲午科举人,1904年为清代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商衍鎏得殿试第一甲第三名,成为清末科探花。

三跪九叩 双膝跪地下3次,磕9个头。据《周礼》记载,古代跪拜礼有9种: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三跪九叩是我国古代最敬重的行礼方式。

官服 官服中的礼冠名目繁多,有朝冠、吉服冠、常服冠、行冠、雨冠等。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孝经》 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传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月课 即每月考查、考核,明清时期每月对学子的课试或对武官武艺的考校。宋代规定有御史纠察官风,按月奏事的制度。“月课”一词,出现在《魏书·李彪传》、《明史·职官志四》、《四朝闻见录·太学诸生置绫纸》等书中。

贡士 我国古代中央一级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指古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县科举考试中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期,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清制称会试考中者为贡士,再经殿试赐出身,乃为进士,但习惯上每于会试考中后即称进士。

光禄寺 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秦代称郎中令,汉初沿置。武帝时改称光禄勋。元掌起过米麴等事,领尚饮、尚酝局等,隶宣徽院。明清时期,领署同唐,惟“太官”作“大官”,后来被并入礼部。

【阅读链接】

广东高州城西南鉴江河畔,有一个古代的渡口,叫做南桥头,对岸有一座古塔,直刺青天,四周树影婆娑,江水明净如镜,风光十分绮丽。

清代的一天,当时还没有中状元的吴川县才子林召堂经过这里,要船夫撑他过河。那个船夫一看见他是林召堂,便对他说:“早闻得公子一肚文才,我有一个上联,公子若对通了,我就撑你过去。”林召堂说:“这还不容易,请把上联道来!”老船夫出句道:“南桥头二渡如梭,横织江中锦绣。”林召堂对曰:“西岸尾一塔似笔,直写天上文章。”由于对得很巧妙,船夫只好撑他过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