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江南贡院的创建与发展

那是在南宋时期的1161年末,宋高宗从临安出发巡视建康即今南京,命枢密院编修官史正志扈从随行。宋高宗率一班大臣到达建康府后,驻跸月余。

史正志随驾巡视,悉心观察建康山川形势后,深感建康的战略地位重要,向宋高宗进言如何防守事宜,宋高宗及群臣都非常认同他的见解。

不久,宋高宗禅位给宋孝宗。宋孝宗久闻史正志之名,授史正志承奉郎,并随时召之内殿听对,甚为倚重。1167年,宋孝宗史正志知建康府。

建康即今南京,又名金陵,地处长江边,山川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进可图中原,退可保江浙,军事地位突出。历史上曾是六朝都城,更是南宋江防要塞,朝廷在此建行宫,称作留都,故而建康守官一般由朝廷重臣担任。由于史正志熟谙军事,通晓韬略,智勇兼备,故而朝廷派他镇守这一要地。

史正志在建康任军政要职3年,做了几件值得称道的事,其中1168年以侍郎蔡宽夫建康旧宅创建的建康贡院,是供科举考试的场所,后来发展成著名的江南贡院,其地点在今秦淮河畔夫子庙附近。据南宋名相马祖光修地方志《景定建康志》卷32记载:

建康府贡院,在青溪之南,秦淮之北,即蔡侍郎宽夫旧址也。乾道四年,留守史公正志建。

建康贡院建成后,对南宋士子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场所。南宋时期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就是建康贡院考场选出的杰出人才。

文天祥是宋理宗时的进士,当都城临安危急之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

文天祥著有诗词名篇《正气歌》和《过零丁洋》,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南宋时期的建康贡院历经数百年风雨,到明清时期,已经成了南京夫子庙地区三大古建筑群之一,仍然是国家重要的考试场所。清初南京为江南省首府,故建康贡院改为“江南贡院”之名。

1368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乡试、会试都集中在南京举行,其他县学、府学必须另建考棚。

明成祖朱棣1421年迁都北京,将南京仍作为陪都。因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考士子日益增多,原有考场便越来越显得狭小。这时,明成祖便继续派人建造江南贡院。

复建后的江南贡院,仍保留有“明远楼”、“贡院碑刻”等重要文物古迹。

明远楼原为江南贡院的中心,也是贡院最高的一座建筑。明远楼大门上悬有横额“明远楼”3个金字,外墙嵌《金陵贡院遗迹碑》,记述了贡院的兴衰历史。登临四望,秦淮风月,历历在目。

“明远”二字取自儒家经典《大学》中“慎终追远,明德归厚”之意。明远楼左右两侧的对联是“明经取士,为国求贤”。楼内有清康熙年间著名词人李渔所题对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俯伏低徊,群嚣尽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余。”从联中也可看出明远楼设置的目的和作用。

明远楼两侧是碑廊,陈列着明清时期的贡院碑刻22通,其中有康熙御题碑、两江总督铁宝碑、重修扩建贡院碑等,是研究明清贡院建制沿革和科举情况的实物资料。

这些贡院碑刻时间横跨明天顺元年的1457年至1922年,详细地记载了这段时间江南贡院的历史兴衰,以及皇帝、大臣、名士等对江南贡院的赞誉、评价和题咏。

《应天府新建贡院记》、《增修应天府乡试院记》、《江宁重修贡院记》、《重修江南贡院碑记》、《金陵贡院遗迹碑记》等,记载了江南贡院的迁址、新建、整修、扩建至拆毁的全过程。

《壬午科两大主考公正廉明碑记》、《江南贡院主考题名记》、《筹措朝考盘费碑》、《万寿科题名记》、《颂德碑》等,主要记载了江南贡院部分主考、中举考生姓名及清代江南贡院主考、监临官员的清正廉明事迹。

《御制宸翰》、《铁保手书》、《乙卯贡院诗》、《祖洛诗刻》等,则着重反映了从康熙皇帝到大臣名士对科举制度及亲历江南乡试的感慨与抒怀。

《金陵贡院遗迹碑记》则记载着江南贡院在科举制废除后,如何由“数百年文战之场,一旦尽归商战”的全过程。

这些碑刻是江南贡院数百年历史的见证,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江南贡院曾发生过的一切重大事件。这样无间断记载着几百年科举考场史实的碑刻,在全国也仅此一处,虽然它记载的只是江南贡院历史,但是通过它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整个科举考试的概貌。

江南贡院东西号舍之间有花圃,这里鸟语花香,修竹婆娑。奇特的考场建筑,令院外夫子庙那嘈杂之声完全消失。难怪当年应试士子,身在号舍而能不为十里秦淮的喧嚣所侵扰。穿过花圃,便是“至公堂”。此堂原为监临与外帘官聚会办公之地。

江南贡院经过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已形成一座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的用地,占地近30万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房舍之多,为明清时期全国考场之冠。

[旁注]

临安 位于浙江西北部。南宋政府于1129年升杭州为“临安府”,级别为“行在”,即陪都而不是首都,南宋法定的首都与北宋一样都是汴梁,但是当时已经在敌占区。自宋以后,临安、於潜、昌化县建置和名称基本稳定。北宋属杭州,南宋属临安府,元属杭州路,明属杭州府,清因之。

秦淮河 古称淮水,是长江下游的一条支流,其中流经南京城内的一段被称为“十里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南京的母亲河,历史上极富盛名。这里素为“六朝烟月之区,金粉荟萃之所”,更兼十代繁华之地,被称为“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

李渔 (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浙江金华兰溪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觉世名言十二楼》《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阅读链接]

明代不仅有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还曾在1375年于凤阳另置中都国子学,与当时的南京国子学并立,但是中都国子学选收的学生,均为南京国子学优选后的中式生员。

1393年,罢中都国子监,将其师生并入南京国子监。至明成祖迁都,改北平为北京,并设北京国子监,原置于南京的京师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于是又开始有了南监、北监之分。终明之世,南北两监一直并立为全国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