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构建筑瑰宝的德庆学宫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次皇上出巡来到广东西部一个叫做康州的地方,当地的知县为了讨好皇上,就叫全县种橘子最好的德哥和庆妹那橘子过来。皇上和皇后吃得好开心,于是就说:“朕三个月后来到,一定要吃到与众不同的橘子。”
就在皇上回宫的那天,德哥、庆妹他们结婚了。洞房那晚,他们满脑想着皇上说的话,翻来覆去睡不着。德哥突然想到:你嫁我娶,可不可以把橙接到橘子上呢?经过很多次的实验,他们终于成功啦!
3个月后,皇上果然带着皇后来到了康州,这时德哥和庆妹一起把贡金那上给皇上和皇后吃。皇上品尝之后说:“好,这橘子果然与众不同,它叫什么名字啊?”德哥和庆妹慌忙说还没有来得及取名字,请皇上赐名。
听了德哥和庆妹的话,皇后说:“既然没有名字,就叫做皇帝贡金吧!”
“好!就叫皇帝贡金!”皇上高兴地说。
皇帝为了奖励德哥和庆妹,就说:“以后,康州就改名叫做德庆。”于是,康州就改名成了德庆。
这个故事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其实在宋代,这个地方还是被称为康州。
1011年,宋真宗赵恒下令在康州置孔子庙,建于子城东五里的紫极宫故址。1043,时任知州事的李仲求看到孔子庙被风雨侵蚀,已不成样子,就集资重修了孔子庙。
到了南宋1131年的十一月,宋高宗将康州诏升为府,名德庆府,孔子庙因而改称为德庆府孔子庙。1196年,知府事赵师瑟置书籍学田,形成了德庆学宫。之后在淳佑年间,知府事陈宿和冯光递曾多次增置书籍学田,学宫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元代大德年间的1297年,教授林舜咨重建大成殿、两庑、殿后建尊经阁,下为议道堂。
明代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改为州学,修殿前庑,建重门及云章阁、塑宣圣、四配、十哲像。1441年,知州周冕复塑两庑先贤像,明代弘治时期的知州王淮重建尊经阁,列号舍于学东。明嘉靖时期,知州吴汝新重建殿前庑,改砌泮池。
此后,历代在这里任职的知州和地方乡绅都多次对德阳学宫进行修葺和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德庆学宫形制甚备,形成的格局分东、中、西二路,其建筑规模极为宏伟。德庆学宫原有建筑群占地3900多平方米,坐北向南,由石栏、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杏坛、东西庑、大成殿、名宦乡贤祠、崇圣殿、尊经阁和尊圣义祠等组成,是一组庄严、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崇圣殿是学宫敬奉孔子及先贤的场所,据清代光绪年间颁行的《德庆州志》中的《典礼篇》记载,先师以岁春秋仲月上丁行释奠礼。主祭、视割牲、省斋、盛、纠仪、司祝、司香、司帛、司爵、司馔、司赞、通赞、引班,所用人等与祭社稷坛同,在城文武与祭亦同。祭祀活动的所有典礼仪式,均遵照朝廷部颁的礼仪标准举行。
大成殿是德庆学宫的主体建筑,大成殿的设计者独辟蹊径,打破了传统厅堂那种“八柱撑空”的木梁架结构,转而采用“四柱不顶”的独特形式以满足建筑物防灾的要求,与广西容县“四柱不地”的真武阁,一东一西,一文一武,一天一地,遥遥相对,被称之为我国南方古代木构建筑的“一对明珠”。
所谓“四柱不顶”就是在殿梁架不砌上露明藻,左右次间各减了两根内檐柱,明间正中只竖四根不到顶的圆林金柱,柱顶上横架座斗枋,安放四朵类似鎏金的斗拱,以承托压槽枋和井口天花板,天花板上再立圆柱以支撑正梁,在山墙上和前后檐柱的柱头上,承托着下檐的重叠起来的斗拱。
殿身的梁架则用大鹿结构法,这是古代建筑师为使厅堂免受雷击,采用消除被称为“跨步电压”危险的一种独特设计,那4根上不到顶的圆木柱,称作“雷公柱”。从外观艺术看,大成殿气势宏伟,殿面宽阔。加上用高台基、高柱础,前檐用花岗石柱,左、右、后三面围以高墙,使全殿采光良好,光线均匀,又可防洪、防蛀。
大成殿在防洪上采取了有效的建筑技术,加高了殿堂台基,设置了高35厘米的花岗石门槛,前檐用花岗石柱,左、右、后三面围以高墙,采用了花岗石高柱础,尤其是正中四根金柱,石础高达82厘米。
大成殿面阔5间17.36米,进深5间17.53米,建筑面积304平方米。平面几乎是正方形,为宋元古制。殿中减柱4根,只余正中4根木质大金柱。殿前为阀3.22米、深8.7米的月台,围以砖砌栏杆,月台前正中及左右各设踏道,月台前设一砖石砌拜坛,阔6.15米、深4.73米。
大成殿高19.4米,重檐歇山灰瓦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疏朗。山面有山花板,各施悬鱼一条。大成殿斗种类复杂,计有11种之多。
下檐斗拱梁架保持了宋代风格,柱头和补间铺作均为七铺作单抄三下昂,两根直昂昂尾均长二橡,甚为罕见,其出跳总长居全国唐宋同类斗的首位。上檐前后檐斗,是元代遗构,其采用象鼻子昂的形制,为较早形态,其后流行于清代。
大成殿殿身梁架采用大了袱结构法,省去4根重檐金柱和2根八椽,使殿内空间完整开阔,为华南建筑孤例。
大成殿的装修装饰有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殿门上部扇用宫式万字花纹,殿内重檐后金柱间的由额和顺身串间置一花罩,花纹别致。大成殿上檐正脊中央为莲花宝杯及光环,下垫以夔纹饰块,正脊两端为夔脊饰,靠内侧两边各置一鱼龙。
戗脊为游龙卷草,龙身绕脊出没,形体生动。下檐角脊上端为鱼龙吻,下端为卷草,稍靠上为一虎。正脊和垂脊两边满绘有“三狮会燕”、“金玉满堂”以及松鹤等彩画。灰瓦顶屋上檐边用红色陶质勾头滴水镶边,下檐用蓝绿色琉璃勾头滴水镶边。
大成殿外,正面通花门,重檐歇山墙,屋顶坡度缓,上有雕饰物,正中红日起,两边鲤翘首。两对雕龙各据一方,昂首天外。这些艺术造型,反映了兴建成孔庙的宗旨,那就是:
圣人之道,如日中天。鲤跃龙门,聿开文运。
除此之外,德庆学宫的宫殿式三路建筑群气势雄伟,又以大成殿最为雄壮,为重檐灰瓦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面宽进深各五开间。殿前的大成门及左右两边的东西庑,绕成正方形宫殿院落,使大成殿显得恢弘而庄严,雄伟而辉煌。德庆学宫还积淀着深厚的孔文化,经历千年,愈来愈浓厚。
德庆学宫大成殿,无论外部造型还是内部结构,都有很高的建筑艺术,是古代典型的岭南建筑,是不可多得的建筑佳品,因此受到我国古建筑学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座大成殿是祖国科学文化的结晶,在当时处于建筑的领先地位。有的古建筑学清称之为“凝固的历史,无声的音乐”,还有人将之称为“古建瑰宝”。
【旁注】
知州事 知是知会、管理的意思,知州事是从宋代才设立的官制,州的长官,二品以上文臣担任。州的实际管理者是通判。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知州是从五品,月俸十石。宋代的宦官广泛参政,所以在宋朝也有宦官担任知州事。到了明清两代,知州演变成了一种固定的官制。
乡绅 我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有的阶层,主要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
释奠礼 原为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属于“三礼”中的“君师”之礼。周礼有释奠、释菜和释币等名目。释奠是设荐俎馔酌而祭;释菜是以菜蔬设祭;释币即有事之前的告祭,以币或帛奠享,不是常行固定的礼仪。释奠释菜礼,最初只是入学的一项仪式,后来成为孔庙祭礼中规格最高的一种。
檐柱 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用以支撑屋面出檐的柱子称为擎檐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座的建筑物上,用来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擎檐柱与其他联络构件枋、檐柱、华板、栏杆等结合在一起兼有装修的作用。
斗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
夔 传说中的一条腿的怪物,也被称为夔牛。夔牛是古时代神兽,身上闪耀着光芒,似日光和月光,它的吼声和雷声一样震耳欲聋。后来黄帝得到这种兽,用它的皮制成鼓并用雷兽的骨做槌,敲击鼓,鼓声响彻五百里之外,威慑天下。
勾头 也就是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明清时期称为“勾头”。勾头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在各个时代也都有当时的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勾头纹样甚至能判断出其生产的年代。
【阅读链接】
在德庆学宫的附近,有一个龙母祖庙,是供奉龙母娘娘的庙宇。龙母姓温、秦时人。自小能预知祸福,且乐善好助,人称神女。传说一天,温氏在西江边濯洗时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只小动物,能为温氏捕鱼。长大后五物竟变成头角峥嵘、身皆鳞甲的五条真龙。温氏让他们施云播雨,保境安民。人们便称温氏为龙母。
后来,龙母仙逝,五龙悲痛欲绝,化作五秀才,将龙母葬于北岸的珠山下。后人感于五龙的孝心,就此建庙,名曰“孝通庙”,后改为“龙母祖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