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高徒的改革

①战略转变。彼得大帝(即彼得一世)是沙俄罗曼诺夫王朝的第四代沙皇,1682 年 10 岁时,与异母兄弟伊凡并立为沙皇,由其姐索菲亚公主摄政。后来伊凡夭折,索菲亚被黜,1696 年彼得亲政,独揽大权,直至 1725 年去世,他缔造了一个强盛的俄国。

在彼得继位之时,经过伊凡雷帝以来的 100 多年的扩张,俄国版图已成为地跨欧亚的面积最大的欧洲国家。但是如此庞大的帝国竟无通向欧洲发达地区的通路:西面由波兰阻挡;西北方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为瑞典封锁;西南

方的黑海出口又被奥斯曼土耳其所据。这期间俄国统一市场形成,经济有所发展;然而与正接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西欧发达地区相比,俄国尚处于封建农奴制的生产状态,还十分贫穷、落后、野蛮。其军事生产所需的大量的铁,要从西欧进口,其它军需工业制品及工匠也要以高价进口。

彼得登基时,虽年少,但却雄才大略。他深受外国老师和朋友的影响,从小就狂热地崇拜西方文化,要改变俄国的现状。1697~1698 年,他向欧洲先进国家派出了庞大的使团与欧洲核心国家进行政治、军事及文化的交流。他本人也化名,乔扮水手随团游历欧洲,曾在普鲁士目睹了军事训练并学习造炮技术;在荷兰学习了造船技术;在威尼斯学习了航海技术。他还从欧洲聘得专家学者千人之众,赴俄国服务,按着西方模式改造、重建俄国军队。彼得首先加强俄国的军事经济实力,重视发展工业。在其统治期间改变

了生铁进口的局面,并形成了军火工业的规模。莫斯科、彼得堡、沃罗日涅、奥洛涅茨、谢斯特罗涅茨克、卡希拉和图拉等地成为军火工业中心。此外, 彼得还以法国权臣柯尔柏为样板,实行“重商主义”政策,限制进口,鼓励出口,发展外贸,既为促进国内生产,又为赚取外汇,以购买西欧的军事技术和设备。

彼得在军事行政方面也进行果断改革:“加强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建立和巩固军事封建专制制度。他撇开传统的权力重心“领主杜马”(代表大领主利益与沙皇分权的政治组织与机构),按瑞典模式,设立了由他自己挑选的人组成了“枢密院”,以此作为最高国务机构,下设分管各项工作的“院”, 各院设院长 1 人,副院长 2 人,其中 1 人为外国专家。在地方改革中,将全国划分为 8 个州(后改为 50 个省),州(省)长直属沙皇。同时还建立了“团防区”制度,加强了军队对地方的控制,这是借鉴了克伦威尔时期英国的经验。他还将教会置于沙皇的控制之下,使俄国形成唯一的中心——沙皇。他毫不留情地镇压来自保守的贵族势力及民间的反抗,他甚至不惜处死自己的皇太子,以威慑反抗。同时他又大力加强中小贵族的地位。1714 年他规定中小贵族的领地继承权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规定那些没有土地的贵族子弟, 必须到陆海军或政府机构中终身任职。这既保证了沙皇的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巩固,又为他的行政、军事改革提供了人力资源。此外,彼得对于一切拥护改革和对改革有功之人,不论出身,都可破格提拔重用,于是造就了一批新贵族,这样又扩大了沙皇的统治基础。

彼得的全面改革,其目的是为改变俄国贫穷落后面貌,增强军事实力, 最终达到对外扩张,夺取世界霸权的目的。彼得转变了历代沙皇的“地域性蚕食”政策,而实行“面向世界”的侵略政策。于是从蚕食周边土地转为与传统的海上大国争夺海洋;从争夺东欧区域性霸权变为以欧洲为重点的争夺世界霸权。对此,彼得有自己的一整套长远战略计划。马克思在其《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一书中指出:彼得大帝的确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但他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他使莫斯科公国老的蚕食方法丢掉了纯粹地方性质和偶然性杂质,把它提炼成一个抽象的公式,把它的目的加以普遍化,把它的目标从推翻某个既定范围的权力提高到追求无限的权力。他正是靠推行他的这套体系而不是靠仅仅增加几个省份,才使莫斯科公国变成现代俄国的。彼得深知,夺取海上控制权乃世界霸权之基础。马克思曾言:“对于一种地域性蚕食体制来说,陆地是足够的;对于一种世界性侵略体制来说,水域就成

为不可缺少的了。”①彼得需要波罗的海,以便从北翼威胁西欧,冲向大洋; 需要黑海及黑海海峡,以便控制巴尔干、进入地中海,从南翼控制西欧;需要里海,以便东侵中亚、南下印度洋和波斯湾;需要黑龙江,以便进入太平洋。这样,俄国“就可以畅快地呼吸自由海洋的气息”了,它可以雄踞欧亚大陆中心,建立世界霸权。

②建立正规海陆军。为适应其称霸战略,彼得大帝须建立一支新式而庞大的陆军和海军。

在彼得执政初期,俄国的陆军仍以新制团为骨干,加上少量射击军及残余的贵族骑兵和哥萨克等杂牌部队。这些部队没有统一的兵员补充、教育训练和后勤补给的制度,编制不统一,技术装备与文化极其落后,严重缺乏称职的军官。除新制团外,大多不讲战术,自行其法,并无多少战斗力。早已降为警察部队的射击军,还成了大贵族和教会反对彼得的工具。至于海军, 当时的俄国根本就没有。这种现状使彼得决心立即改革陆军,建立海军,正规的海陆军的建立,成为俄国军事史上的转折点,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和影响。从此,这支军队就开始把沙皇的意志强加于世界各个角落。

彼得建立正规海陆军的工作是配合以军事经济的发展同时进行的,使新军队有扎实的国内基础,而不是用金钱从国外“买来”一支大军。这就形成“边打边建”的建军特点。

彼得的正规陆军始建于 1699 年,基本完成于 1709 年。在此过程中,彼

得首先组成了一个军事核心。在 1691 年,他以其少年时代在一起玩军事游戏的朋友们为核心,组建了两个“少年兵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克团和谢苗诺夫团。它的军官和士兵都来自贵族,实际上是为未来的正规军培养骨干。另外,在 1698 年射击军兵变失败之后,彼得借机将其解散,根除了旧的军事势力的隐患。

新建正规军的兵源,除了改编已解散的射击军和新制团之外,还从 1699

年开始,恢复了 17 世纪下叶曾试行过的强制征兵制度,俄罗斯人编入正规军,非俄罗斯人编入非正规军。征兵的对象主要是农民及其它纳税人。贵族虽不在征兵范围,但他们的子弟天生就是军人了。僧侣免服兵役,有钱人也可以交代役金或雇人替当兵。结果兵役的重负主要落在农民及下层群众头上。到 1709 年基本完成军事改革时,俄国正规陆军大约有 27 万余人。

正规陆军分为野战部队和守备部队。前者由国家统一供给,是作战主力; 后者是各省的地方部队,其任务是维护地方治安,震慑反抗,训练新兵,也可作为野战部队的后备力量。此外还有少量边防部队。哥萨克及非俄罗斯部队作为非正规军,仍然保留,但陆军的主体是由俄罗斯人组成。这种军队的民族单一化,在当时欧洲,尤其是西欧,是难以做到的。

正规陆军由步兵、骑兵、炮兵、工兵 4 个兵种组成,以步兵为主。步兵分为火炮兵和掷弹兵两种,这一点是吸取了当时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西欧的先进作法。骑兵统一编为既能乘马作战又能徒步作战的龙骑兵。炮兵分为攻城炮兵、要塞炮兵、野战炮兵和团属炮兵 4 种。工兵被纳入炮兵编制之内, 这是因为当时工兵的主要任务是为炮兵作战做辅助工作。陆军的最高编制单位为师,其下有旅、团、营、连等各级。

武器装备也有所改进。步兵装备以法国人发明的燧发枪,配以刺刀。只

① 马克思:《十八世纪外交史内幕》,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第 80 页。

是刺刀改进为三刃刺刀,增强了杀伤力;还配备了手榴弹,增强了步兵的火力。俄军步兵的燧发枪每分钟可发射两发子弹,射程为 300 步,约 300 米。

骑兵装备除马刀等冷兵器之外,还配有火器。火炮的口径在 76—147 毫米之

间,小口径炮射速为每分钟 1 发,霰弹射程为 200 米,球形炮弹约 1 公里。由于彼得的陆军是新建的,所以其作战战术也无定律,一般采用当时较

为流行的线式战术,这种战术是在火枪出现后,为适应其发射特点而形成的。早在 17 世纪就广为欧洲各国军队采纳,俄军也就按此法进行训练和作战。其基本特点是:双方军队展开成相互平行的阵线,在平坦的地形上对射,没有什么军事计谋可用。俄军的战斗队形的编成,大体上是步兵居中,展开成两线,两线之间隔有三五百步;每线步兵又成 3~6 列横队。骑兵配置在步兵的两翼,炮兵配置在战斗队形的前方和侧翼。会战开始时,炮兵首先开炮,动摇敌军阵形;随后第一线步兵即以火枪齐射,射击完毕便退后装弹,后排横队上前齐射,以此类推。于是整个队阵即以“鹅步”向前逼进。同时骑兵迅猛冲入敌群以马刀和马枪杀敌。最后,步兵持刺刀冲锋,投入百刃战。

以上战术是进行正面作战、诸兵种协同行动的战术原则,要保持战斗队形、两翼及多兵种的完全一致。可是这种战术只适用于平地、无障碍的战场。而实际作战中,交战双方都越来越难以选择战场条件了。它虽能保证在同一时间内有尽可能多的火力射向敌人,但是,它的脆弱之处也是明显的。如: 战斗队形的侧翼是最敏感的薄弱部位,一旦遭敌方攻击,就会形成局部人数上的劣势,受攻击点的士兵得不到横队另一侧同伴的支援,很易被突破。相当长的横队和严格的训练制度也使步兵很难在战场上实施机动;战斗队形一旦被打乱,整个部队就会土崩瓦解。因此,俄军在 1706~1708 年,对战术队形和战术运用方面作了新规定。如:步兵每线都统一为 4 列横队,步兵团也

可列成“方阵”,方阵中空,四面各为 4 列横队,每列 75 人(全团为 1200

人),炮兵和掷弹兵配置在 4 角,以避免因敌侧击形成的局部劣势。

彼得的正规军因采用了欧洲通行的复杂的队列及战术,因而军队的训练和作战指挥就增加了难度,这就对军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俄国国内的人才奇缺,彼得大量吸收外国人充当军官。可是这些来自国外的雇佣军官不仅待遇高,而且不甚可靠,彼得力图逐步以俄国贵族军官取而代之。于是他不仅规定贵族必须到军队或政府机关服务,而且在俄国军事史上第一次明文规定:充当军官的贵族必须经过基层锻炼,先当兵,后当官。这在当时的欧洲除普鲁士之外,是绝无仅有的。彼得还常提拔一些非贵族出身、但有才干的人,并规定,升至中校以上即为贵族。他的亲密助手缅希科夫就是宫廷饲马员的儿子,后来成为俄军著名将领和统帅。为了培养军官,彼得选派大批贵族出国留学,掌握当时欧洲的先进军事艺术。同时也在国内开办军事学校, 重点培养炮兵、医务及其他技术骨干,要求军官要既懂军事,又会带兵。对军官的任命也开始制度化。1714 年起,军官的任命由相应的委员会投票表决。对于徇私情开后门的委员,要受到严厉的惩处。彼得常亲自考核和监督各级军官。

为了加强对陆军的统一领导,彼得多次调整统帅机构。1718 年设立“陆军院”,以统陆军事务,由缅希科夫任院长,下设 3 个部,分主后勤、筑城和炮兵。战时野战部队设总司令,并为其设有野战参谋机构,即未来的总参谋部的前身。总司令拥有绝对权威,必要时也可召集军事会议,听取下级及参谋人员的意见。

此外,俄军还采用了统一的制服,统一的勋章、奖章和军衔制度。军衔制度于 1722 年正式实行。陆海军大体一致,共分为 14 级,前 8 级只授予贵族。

彼得大帝在建立正规陆军的同时,也大力筹建正规海军。俄国的正规舰队起点是 1695 年彼得在沃罗涅日建立的一支顿河小舰队。当时彼得远征亚速失利,痛感要扩张不能没有舰队,认识到“只有陆军的君主是只有一只手的人,而同时拥有海军才能成为两手俱全的人。”1702 年第二次北方大战期间, 彼得在拉多加湖和楚德湖上建立内湖舰队,成为波罗的海舰队的前身。在1703 年以后,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夺得了若干立足点,于是立即在那里建立造船厂和海军基地,吸收了大批外国专家和技术。彼得还经常亲自参加劳动。很快颇具规模的俄国舰队就在波罗的海首先诞生了。到 1725 年时,它已有战

列舰 40 艘,三桅巡洋舰 10 艘,其他小型舰艇约 100 艘,并在彼得堡、维堡、

雷维尔等地建立了海军基地。在里海的舰队也有约 100 艘小型舰艇。为以后俄国海外扩张奠定基础。

在建立正规海军的初期,俄国的战略目标暂时还在近海,即在多礁、曲折、水浅、风小的内湖及芬兰湾。所以,优先建造帆桨两用的小船。每艘战舰装有几门轻便火炮,乘员从几十人到一二百人。这种船小,可降低造价, 加快建造速度;吃水浅,便于机动和接近岸陆,可直接配合陆上部队作战; 由于是帆桨两用,可不受风力影响。俄国海军第一艘大型战列舰是 1712 年下水的“波尔塔瓦号”,排水量为 2000 吨,装有 50~100 门火炮,发射 3~9 公斤重的炮弹。由于彼得时代的俄国造船工业尚处初期阶段,能力有限,于是还向英、荷等西欧国家购买舰船。

彼得大帝还建立了一支小型的海军陆战队。这在当时可谓一个创举。 在彼得大帝以前,俄国只是内陆国家,因此彼得建成海军时,海军所需

的军官和水兵比起陆军更加匮乏。于是只好雇用大批外国人,甚至使用囚犯。可这些人在战斗中靠不住。后来就同陆军一样,依靠征兵,或从陆军中抽调士兵当水兵。1715 年在彼得堡建立了“海军学院”,培训海军军官,同时也派海军军官出国留学。海军事务由 1718 年建立的“海军院”统辖。

③军事思想。由于彼得大帝是在一个较为贫穷的国家基础上建立一个庞大军事帝国的,因此俄国的军事业绩在很大程度上由其主观思想决定。又由于彼得本人勤于学习,以西欧为师,因此他又是以当时最先进的军事成就与俄国现实及未来相结合,督促、引导其臣属和国家走向强兵之路,因此,他的军事思想既反映了当时欧洲军事成就,成为当时军事艺术中的典范之一, 也奠定和形成了俄国军事的基础,在世界军事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研究了俄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战史,结合自己的战争经验,审修和编写了俄国的一系列军事条令、敕令、命令及其它文件。其中 1716 年的“陆军

条令”和 1720 年的“海军条令”(也是俄国海军第一个正式条令),对其正规军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彼得大帝的军事思想很庞杂,重要的有几点: a,俄国作为内陆国家,若要生存发展,必须寻找出海口,去征服沿海国

家和地区。

b,为了对外扩张,特别是争夺水域,重在进攻,战略原则是“到敌人的土地上去找敌人。”

c,在敌强我弱时,亦应重视防御,实行诱敌深入,以“小的战斗”袭扰敌军,消耗和疲惫敌军,为最后反攻歼敌创造条件。

d,战争的直接目标应是歼灭敌人的军队,而不是“机动”、“驱敌”、“占领阵地”。这一点,对战争结果的作用,要比同时代西欧军事思想大得多。

e,每战须有充分的准备,需谨慎用兵,要如同对待“极端危险的事物” 一样,认真对待。

f,在战斗中,步兵与骑兵应密切配合,协同动作;骑兵的主要作用应深入敌土,声东击西,从战略上配合主攻方向上的行动,为此应建立“战略骑兵”。

g,采用当时通用的线式战术,但反对一成不变;提出在作战中,将领应谨慎、勇敢和掌握战争艺术,了解地形、敌人兵力及习惯等情况,并据此独立、灵活地处理战局。

h,强调海军舰队要密切配合地面部队作战,重视舰队的战术机动。 i,部队训练应结合实战需要,使部队学会在战斗中如何行动,而不是照

搬条令。

j,加强对士兵“忠于祖国”、“效忠沙皇”等思想教育,以提高士气和缓解军内矛盾;同时还规定了严格军纪与体罚措施。

彼得大帝按自己的意图,依照当时西方先进的模式,并经过他的加工改造,建立了一支 20 多万人的新式常备军,开创了“俄罗斯帝国”军事史的新纪元,同时也改变了欧洲军事格局。

④征战一生。1695 年彼得大帝亲政后的第一仗就是征亚速,以打通俄国进黑海的通道。而亚速的克里木汗国守军则从海上自由地得到增援,瓦解了彼得的进攻。彼得迫切地感到,必须废弃腐败落后的旧军队,建立正规军, 特别是要建立海军。他用了一个冬天建立了一支“黑海舰队”,在第二年 7 月水陆并举,攻克亚速,获得向黑海扩张的立足点。

1697 年,彼得又发动了对北方强国瑞典历时 21 年的北方大战,获得了

北方出海口。不久,又于 1722 年发动对波斯的战争,为此他又建立了拥有数百只战舰的里海舰队,使俄国获得了里海沿岸波斯属地及在波斯的军事特权,南下门户打开。

此外,彼得还不忘在其帝国东部扩展空间,占领水域,无视《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侵扰东方的中华帝国,并达到了亚洲最东端,还试图从那里入侵北美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