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讨四方

年轻的路易十四,在能臣的辅佐之下,正如强弩在弦之势,寻找机会建立霸业。他除在海外争夺殖民地之外,也想在欧洲扩张领土。于是他提出“天然疆界”的口号。他认为法国南部与西班牙的边界是比利牛斯山脉,西部以英吉利海峡与英国分界,这都是天然疆界。唯有法国北部及东北部不符合“天然疆界”原则,这里的边界应是莱茵河,法国有权改正。于是他以此为由, 确定以东、北两个方向为其扩张边界的目标。然而他没能意识到,这些地方皆为世界瞩目、国际纷争的是非之地,问题皆不简单,所以他必将被卷入一次次的,使其耗尽精力的没有结果的战争。

①遗产继承战争(1667~1668 年)。没过多久,就有一次发动战争的机会。1665 年 9 月 17 日,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逝世,一个庞大帝国及其财产的继承就发生了问题。西班牙有一块属地——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恰好在法国的北部边疆。于是路易十四因其妻玛利亚·德利沙是腓力四世的长女, 就以其妻的名义,要求继承对西属尼德兰的统治权。在遭到西班牙的拒绝后, 路易十四立即发兵西属尼德兰,与西班牙开战,史称“遗产继承战争”。1667 年 5 月 24 日,法军统帅都伦将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征服了西属尼德兰的部分领土。

法国的强硬姿态及军事成就,破坏了欧洲的均势,立即引起其他欧洲强国的震惊和警觉。于是在 1668 年 1 月,英国、荷兰及瑞典结成了反法同盟,

以阻止法国的扩张。但是法军并未理睬,仍于是年 2 月,只用 14 天就又占领了兰斯·孔德(今法国东部地区)。三国同盟认真地以战争相威胁。

迫于压力,法国还是签订了亚亭条约,归还了部分领土,但仍占有夺来的 12 城市。

②法荷战争(1672—1678 年)。路易十四受此挫折之后,认为扩张的首要障碍是荷兰,必须先予以制服。因为荷兰不仅出面阻止他征服西属尼德兰, 而且还有几个原因:第一,荷兰是距法国最近的一个有军事实力的国家,法国要扩张,首先要与其相碰。第二,荷兰人善经商,尽管在英荷战争中,荷兰让出了海上霸权,可是作为与法国一样的陆上国家,其商业规模竟超出法国许多。1660 年时荷兰就有 1 万多艘商船,海员 16.8 万人,每年海运额价

值 10 亿法郎,还有渔业可维持 26 万人的生活,年收入也有 10 亿法郎。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甚至也有很强的经济与军事实力。1669 年它有 150 艘商船,40 艘军舰,1 万名陆军。所以,荷兰不仅强,而且富有,又是法国经济的竞争对手。第三,荷兰还是一个新教共和国,这也为信奉天主的路易十四所不能容忍。

于是路易决定先拆散三国同盟,孤立荷兰,再消灭它。1670 年法国与复位的英王查理二世订立了“多佛条约”。1672 年又与瑞典订立了同样的条约。还与遥远的莱茵河畔的一些小国家,如科伦、明斯特等国分别订约。

1672 年 3 月,法国对荷正式宣战。这一次,法国将英国拉在自己一边与荷作战,英国在海上对荷作战,是为“第三次英荷战争”。但由于英国国内

人民反战,经费匮乏,1673 年 8 月又在海战中被荷兰海军打败,于是在 1674

年 2 月,英荷单独媾和,退出战争。可是陆上的战事远未结束,主要由法国承担,并显示了法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其杰出的将领的卓越军事才能,创造了许多军事范例。

自对荷开战后,路易十四亲率 13 万大军,分 3 路发起进攻。开始时,法军避开了防守坚固的西属尼德兰,通过两个小盟国——科伦与明斯特,沿莱茵河迂回进军,直捣荷兰的心脏地带。这时的荷兰刚刚实行议会制,军事政策需要经过商人寡头们长时间的辩论方能确立,所以常常贻误战机。同时, 战略又拙劣,把可以使用的 2 万陆军,分散去防守各地要塞,这使他们个个单独埃打,而纷纷投降,只剩下首都阿姆斯特丹。荷政府被迫准备割让马斯垂克及其他边防要地给法国,通往西属尼德兰的大门也打开。

然而路易十四不满足,拒绝了荷政府的请求,于是节外生枝地激起了荷兰的民族主义义愤,法国不得不强攻。路易十四的野心,又引起许多国家的恐惧,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勃兰登堡选帝侯、勃艮第选帝侯,及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在 1672 年 8、9 月间组织了一个反法同盟,支援荷兰。面对众敌, 路易十四却不听部将的“集中优势兵力”的建议,而是分兵数处迎敌,想一举歼灭所有敌人。然而,尽管他的将士能征善战,但终因战略差错,各路皆无突出进展。但是他的将士们在作战中,对军事发展的贡献却是可以大书特书的。

1673 年 6 月 29 日,路易十四亲率 4 万法军攻克荷兰南部边境要塞马斯垂克,此要塞在当时是欧洲最坚固的要塞之一。而实际指挥攻城的则是法军工兵将领范邦元帅。他指挥法军在 13 天之内,就在要塞四周挖成一个迷宫式的露天堑壕,致使守军毫无办法。法军以微小的代价,攻下要塞。他创造了攻坚战术的杰出范例。

范邦只是一个穷地主的儿子,在农民中长大,使他始终保留着农民的外貌。17 岁入伍当兵,路易十四发现了他的天才,不拘一格,将其不断提升。他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对军事工程尤感兴趣,关于攻城的科学,在欧洲大陆没有人赶得上他。

他的攻城战术是这样的:先切断要塞的外援,然后在敌炮火射程之外开挖,构筑第一道堑壕,以此为依托,再掘进第二条平行的堑壕。然后以此同样方式,渐次掘进更多的平行堑壕,直至要塞脚下,使要塞置于进攻火力的打击范围以内。平行壕之间挖掘锯齿形的壕沟以保持联系,特别是在敌人要塞炮火射程之内时,尤其需要这种形状的交通壕,以掩护掘进工兵及运输弹药的进攻士兵。

这种堑壕体系,使攻击者能在一条有掩蔽的交通线上,一直到达任意一个进攻要塞所需要的距离。然后把炮兵推进到第二平行壕,以炮火摧毁敌要塞的壁垒,并压制敌炮兵火力,以利士兵的冲锋。就在双方炮战之时,进攻者再由第三平行壕开始,挖掘坑道(可以是非露天的),通至要塞前的斜坡或外崖附近。于是再从后方调来精锐部队,准备冲锋,并在攻击目标的地区下面埋设地雷。

至此,攻城的预备工作完毕,攻城战斗也就达到高潮。进攻一方开始“先礼后兵”,向敌方发出威胁与劝降。此时,如果守方了解自己的处境,并自认为守不住城池,就会束手就擒。但是假如守军自认为城池牢不可破,而负隅顽抗,攻方就将所埋置的地雷引爆,最大限度地摧毁要塞壁垒。这时埋伏

在第三平行壕的精锐攻击部队则会乘势踏着残垣断壁、冒着硝烟,实施冲锋, 逐一攻陷内城防守工事。最后,进攻部队发起总进攻,与守军展开肉搏。一般情况下,已失去城池惊魂未定的守军是难以招架士气正盛的进攻部队一浪高过一浪的打击的,最终进攻得手。

范邦指挥法军,凭此战术只用了 13 天,以微小的代价就夺得了欧洲最坚固的要塞之一,不仅创造了攻坚战的典范,也使他威名远扬。此役的攻城体系,也支配了以后 150 年的攻城战术。作为一个军事工程大师,在防御工程方面,范邦也有不凡的贡献。他设计了配备纵射炮火和支持步兵反攻的堡垒。这些堡垒到法国大革命时仍在保卫着法国。他还组织了近代第一批穿军装的工兵部队,在执行攻坚行动和堡垒防御时发挥了显著作用,显示了它与其他基本兵种结合使用的重要性。

1674 年 1 月,反法同盟扩大,首先是丹麦加入,而后日耳曼各诸侯国也纷纷加入,一度退出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又重新参战。而这时法国的反荷盟友,却与荷等反法同盟媾和,退出战争。在这种形势下,路易十四退出荷兰,集中兵力,以对付西属尼德兰以及法国边境地带的日耳曼诸国。就在同盟声势大振时,荷兰的领袖威廉(后来成为英国的国王)试图通过西属尼德兰进袭法国本土,于是双方在今比利时布鲁塞尔以南的西尼菲展开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

交战时,同盟军方面有 6.5 万人,但军队缺乏训练,素质比法军相差甚

远;而迎击同盟军的法将康德,只有 4.5 万人。就在盟军行进之时,康德发觉威廉所统帅的同盟军似乎意只在行军,于是决定用自己一半的兵力,乘机在运动中偷袭。同盟军大乱,但恃其兵力优势,不久就重整阵容,激战至深夜。同盟军败走,死亡 1 万、伤 1.5 万、被俘 0.5 万,差不多损失了一半的

部队,于是进军法国的计划也落空了。此役法军也有 1 万人伤亡。

这次大会战,伤亡比例如此之大,使人们开始反省这种会战形式,在军队造价昂贵的王朝战争年代,是否合算?因为在这样传统的会战中,士兵并排前进,到达打击敌人射程之内,按指挥官的口令停下来,开始射击。其实, 这时自己也已处于敌人的射程之内了。所以,这种战斗只是双方的士兵大屠杀。待射击完毕,战场死尸狼藉,幸存的士兵还要踏着伙伴的尸体向前,用刺刀与敌进行肉搏战。经此一役,都伦的回避决战、注重运动迂回的战术, 及范邦的减少伤亡的技术,被法军及其他欧洲军队采纳,于是进入了王朝战争时期的“有限战争”或“温和战争”时代。另外一个思潮是,人们在考虑用什么样的作战队形,才能减少伤亡,是横队?还是纵队?其实,在火器时代到来之后,尤其是火器的改进,火力加强之后,无论是横队,还是纵队, 只要是密集的队形,就难免伤亡惨重。可是要彻底废除密集队形,却是不易的。因为它不仅有多年的传统,更是由于军队和战争的性质决定的。自民族国家形成以来,所有国家进行的战争皆为“王朝战争”,其宗旨是为了王朝利益,尚未上升到民族军队进行民族战争的层次。因此,人民从军大多是把当兵作为谋生职业,为了军饷,或者是被强征当兵的。这种士兵很难自觉作战,视死如归,于是作战不坚决和开小差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而维持和供养一支 17 世纪末时期的军队,代价是昂贵的,君主们决不会容忍那种情况发生,于是以各种方式制约军队。而密集队形作战正适应了君主的这种需要, 因为它能使士兵们互相依存、互相监督、相互壮胆鼓气,不致于避战和开小差。

西尼菲会战正暴露了这种矛盾。可是要根本解决这个矛盾。还是在出现了“民族战争”(如美国独立战争)以后的事。既然矛盾已摆出来,又不能从根本上立即解决,于是这时期的军事家们多奉行“间接战略”以“迂回战术”或“机动战术”。

都伦和蒙特丘丘里两位将军就是著名的“机动战术”家。但他们在“法荷战争”中代表两个不同阵营,敌对作战。

蒙特丘丘里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位王公,16 岁时到奥地利陆军服役,并终生服务于军旅。“三十年战争”期间,他在蒂利伯爵麾下任团长,与古斯塔夫作过战,后做了很长一个时期的战俘。在战俘生活中,他专心研究军事, 著有《战争回忆录》,内容都是讨论战争的论文。他和法国的都伦将军二人都以机动作战著称。在二三十年的较量之中,二人都小心谨慎,遵循不受对方诱惑,而于不利势态之下被迫决战的原则。

1673 年秋天,蒙特丘丘里率领同盟军 2.5 万人,前往荷兰,欲与荷军会

师。法将都伦统兵 2.3 万人前去阻截。于是两位机动作战大师就在途中—— 巴伐利亚国土之上,表演了一场纯机动的比赛。蒙特丘丘里的目标是与荷兰军会师,但他首先却以相当优势的兵力把都伦吸引到莱因河畔,然后又突然渡河,紧接着是急行军,直奔法兰克福——法军的后方补给中心之一。法军痛苦地快速回防,并赶在了联军之前。蒙特丘丘里最初还假意从后面穷追猛赶,但他并未真的去进攻法兰克福,而是突然改变方向,直奔特利尔(今法国东部摩赛尔河畔)的另一部法军而去。都伦别无他法,只得驰援,尾随盟军身后追赶,然而当他赶到特利尔时,蒙特丘丘里已不在此处,而改向遥远的北方前进,到波昂去与荷兰军队会师去了。此时,都伦只能自叹鞭长莫及, 不仅让二敌白白会合,而且失去了法国的小盟国波昂。蒙特丘丘里一仗都没有打,却得到机动学派追求的最佳目标。自北海到巴伐利亚,同盟国家已建立起连绵不断的战线。与法国结盟的两小国科伦和明斯特,也受此威胁而退出战争。相反,丹麦等日耳曼诸侯国大多受此鼓励而加入了反法同盟。

自从蒙特丘丘里漂亮地摆脱都伦追击,去与荷军会师后,都伦一直在法国东北部莱茵河一带作战,并连连战胜同盟军。1674 年,法军决定性地占领了阿尔萨斯。这时,神圣罗马帝国再次调蒙特丘丘里到莱茵河战场,两位机动名将又再次相逢。

此度蒙特丘丘里的目标是收复阿尔萨斯。他仍是先机动作战,派同盟部队去威胁腓力斯堡(今德国西南,乌姆斯之南),此地有法军仓库物资。然而这次都伦并不急于去解救,而是也去威胁联盟军的补给中心——斯特拉斯堡。双方都机动了相当时候,但都很冷静、谨慎。可是都伦突然莫名其妙地将他的大军横渡莱茵河,并在河上架设浮桥,同时加强对两岸的控制。都伦的这一行动使蒙特丘丘里大惑不解,不知其意。鉴于自己的重任,不能不无视法军的这一可疑的重大行动,于是不得不追随法军而来。这正中了都伦的下怀,蒙特丘丘里犯了他两人都知道的大忌。从此后,联盟军开始跟着法军奔波,却总是迟了法军一步,而且始终弄不清法军的意图。2 个多月后,这场机动比赛,都伦占了上风,居于主动地位,调动联盟军,使之疲惫不堪。蒙特丘丘里终于按耐不住,开始拚命地实施夜袭,试图寻找决战之机,但每次都为有备的法军轻而易举地击退。1675 年 7 月 26 日,都伦再次将联盟军调动到赛斯巴哈(在斯特拉斯堡东方)附近的有利地势之处,使联盟军获胜或逃走的可能性极微,陷入了绝境。法军准备进行一场决定性的大会战。然

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第二天决战刚开始时,一发流弹击中都伦。一代名将就这样与普通士兵一样悄然离去。他一死,战局发生了变化。本无生望的联盟军,终于以极大的代价,将法军击退。但阿尔萨斯仍由法军控制着,不久蒙特丘丘里就退休了。

路易十四的敌人太多、太庞大了,他不可能将其一一击溃,加上柯尔柏报告说,战争已使法国财政濒于崩溃。于是 1678 年,路易十四与敌国分别议和,法军退出荷兰,换取其在以后保持中立的承诺。损失最大的是西班牙, 除将西属尼德兰的一部让给法国之外,还割让了位于法国东部的西属领地弗兰斯·孔德给法国。

③大战奥格斯堡同盟(1686—1697 年)。自从路易十四发动几场战争和在国内废除了“南特敕令”以后,一个富强的法国已遭动摇。可时路易十四念念不忘扩张。就在同荷兰战争和约墨迹未干之时,他就命其亲信组成“复合法庭”,负责调查古代法国的附庸有哪些。1681 年,路易十四根据“复合法庭”的调查报告,认为神圣罗马帝国所属的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部、莱茵河畔),原是法国的附庸,因此法国有权力收回该地。于是在 1683 年,正当奥斯曼土耳其围攻神圣罗马帝国都城维也纳之时,路易十四突然发兵进占了斯特拉斯堡。1684 年,他又以同样的理由,进占了卢森堡。

路易十四如此藐视现存的国际秩序和既成现状,使各国感到恐惧。于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号召下,瑞典、西班牙、荷兰、奥地利及日耳曼各重要诸侯国,于 1686 年组织了奥格斯堡联盟,再次组成反法联军。可是法国并不作罢。1688 年又进攻莱茵沙畔的巴拉丁侯爵领地,于是联盟正式向法国宣战, 史称“奥格斯堡联盟战争”(1688—1697 年)。这是路易十四寻找“天然疆界”引起的第三次战争。

1689 年,在各条战线中,法将韦拉斯公爵在法兰德斯的作战突然吃紧,

路易十四于是启用一员 62 岁的老将卢森堡前往。他是一个相貌不扬,但作风粗犷,作战凶狠,又有卓越才智,能使军事问题迎刃而解的良将,在他指挥的重大战役中没有打过败仗。此次出征,仍能重现军事家的风采。1690 年 6

月间,一支同盟军,约有 3.5 万人,占有一阵地,位于弗鲁斯(今比利时纳慕尔西)。两翼以两个小村庄为依托,并有两条沼泽河川为屏障。卢森堡决定将其歼灭,遂率 4.5 万法军,行军 4 日,到达战场。他的行军序列设有前卫、侧卫及后卫,四周还有骑兵队掩护,这种运动战术被军事家们沿袭至拿破仑战争时代。7 月 1 日,面对同盟军的坚固防御,卢森堡还是发动了大胆的进攻。首先从正面发起攻击,然后派骑兵从侧翼包抄敌阵,并亲自率一侧骑兵奔袭,同时命炮兵作火力支援。这种全方位地不断打击,只历三次敌阵就乱了方寸,退出阵地。此役,法军只损失 2500 人,而同盟军则死亡 5000

人,被俘 8000 人,丢弃火炮 48 门。只是限于当时的“有限战争”原则,法

国最高军事当局不许卢森堡实施追击,而未能扩大战果。在以后的 3 年中, 他仍在西属尼德兰境内作战,并保持不败纪录。

战争进行到这时,法国的财政更加困难,需要节省军费。于是,旨在保存自己减少损失的“范邦作战思想”更加受到路易十四的重视,范邦地位再度上升,位尊元帅。他一生中指挥过 40 次攻城战,皆胜。他所构筑的要塞有

160 个以上,其特点是强调了积极防御。他的工事皆因时因地而异,从未有雷同的两个工事。但一般说来,5.5 米深的外壕及 5.5 米厚的胸墙,是典型的尺度。他创造性地在防御工事上设置了纵射火力,包括炮兵火力和步兵火

力。当时欧洲在军事工程方面堪与范邦相匹敌的只有一个荷兰军官:柯胡恩。他发明过一种小型攻城迫击炮,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他还发明过 3 种筑城体系,适合于荷兰等低地国家的地势特点,故较复杂。他的攻城方法,主要是完全地集中攻城火力于一处,打开一条通道,然后从此处实施代价高昂的冲锋。

两位军事工程大师终于在纳慕尔的攻防战中进行了出色的表演,结果是范邦略胜一筹。此役爆发于 1692 年 5~6 月间,法、荷两军相峙于纳慕尔要塞。此要塞为柯胡恩所建,并由他亲自防守,抵抗范邦所统法军的进攻。范邦用其战术,在 36 天(另一说是 10 天)之内攻下这个要塞,法军伤亡 2600

人;而守军则多 1 倍。在以前攻城时,范邦常以加农炮集中轰击壁垒,打开一缺口,再实施突击。而这次他采用了“跳弹”及手投的手榴弹。“跳弹” 是使用减装药,使炮弹在刚好越过胸墙处落下,然后再顺着壁垒坡道跳起, 在空中爆炸,将所经过之处的炮火及人员一同毁灭。另外,此次攻取纳慕尔要塞,还借投弹兵之功。这是一个由范邦设立的新兵种,由精选的高大强壮步兵组成。他们被调至阵前,以手投掷“手榴弹”,其速度以及由其密度造成的火力,要强于炮火的实施。仅此役,法军就用了两万多枚手榴弹。此后, 投弹兵便成为法军中的一个正式兵种,范邦亦被称为“投弹兵之父”。

3 年之后,还是这座要塞,那位柯胡恩将军率荷军再次来攻,试图夺回。

只是此时范邦已不在此了。但荷军还是攻了 60 天时间,才迫使法国守军投

降。结果是荷兰军伤亡 1.8 万人,而以范邦之法防御的法军则只损失 8000 人。

范邦的攻城战还有一个奇离的特点,就是每逢攻坚,都携带着庞大的“参观团”。此次在攻打纳慕尔要塞时也不例外。该参观团的“团长”就是路易十四。自从范邦于 1673 年攻下了马斯垂克要塞之后,每逢范邦攻城作战,路易十四都要亲自督师,而且要带着一大批宫廷人士,包括:贵族及其眷属、一大批仆从、女裁缝师、理发师,及主办膳食的各色人等,均到军中观战。他们在军队的营地旁,另建一营地,过着奢侈的生活。女宾们花枝招展,彩色帐蓬,大臣和贵族的天鹅绒、丝绸锦缎,把战场的一角变成了特殊的集市。当攻城开始时,那支特殊的观赏团就在选定的高地上大饱眼福。看着范邦元帅督统着他的士兵在泥土之中,象蜘蛛吐丝织网一样,于要塞四周构筑着平行壕及曲曲弯弯的通道。每天都有驰马来报告战况,“集市”的人们还就即将到来的战果打赌,闹得营地异常兴奋。最后,当守军放下武器时,他们还要前去参观战俘行列。真可谓奇异的盛况。

在海战方面,由于荷兰政府的领袖威廉及其妻玛丽在 1688 年成为英国国王,所以,英国亦被卷入此次同盟对法大战,于是海上战事亦不平静。路易十四时代的欧洲海上强国及对海军军事的作用,仍首推英国,而同时可与之相匹的还有荷兰与法国。路易十四的注意力主要在陆军,但在初期由于卢瓦斯、柯尔柏等人的经营,法国的海军也颇具规模。

1690 年 7 月 10 日,在英国南方的卑赤峡发生海战。此役法国舰队占有数量优势,英荷联合舰队战败。但路易十四并未利用这次胜利,扩大战果, 控制英吉利海峡。而英荷两国则加紧造舰。1692 年 5 月 29 日,在法国诺曼

底东海岸,发生拉何格海战,法舰只有 44 艘及 38 艘纵火船,共 3240 门炮;

而英荷联合舰队有军舰 99 艘,炮 6736 门。结果法军战败,损 15 艘军舰。从此后,法国海权迅速衰落,至拿破伦时代后期,彻底丧失。

④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年)。西班牙国王查理二世无子而又多病,非永年之王,已为众所周知。其王位及庞大家产的继承问题则早为世人瞩目。对此,路易十四认为有比 35 年前更充足的理由、继承更多的利益。

于是在 1700 年 3 月 13 日,说服了查理二世立了遗嘱:将其王位传给其外甥

——路易十四的孙子安茹公爵腓力;同时路易十四还收买了西班牙的大贵族及主教等实力派。1700 年 11 月 1 日,查理二世去世,路易十四立即派人护

送年方 7 岁的安茹公爵去西班牙继承王位,成为腓力五世(1700—1746 年)。法国势力突然扩张,使路易十四足以控制地中海及美洲的商业,破坏了“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后形成的均势,引起了欧洲的再次恐慌。率先作出反应的是西班牙王位的另外一个“合法”继承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而英、荷两国则要维持欧洲均势、保障海上利益,因此不准备让任何一个欧洲强国据有西班牙。于是以英奥为首,联合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日耳曼小诸侯国及意大利的一些小国组成了又一个反法同盟。法国则同西班牙、巴伐利亚、科伦等几个日耳曼小诸侯国结盟,不象前几次那么孤单。于是爆发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战争爆发时,法国的陆军仍很庞大,包括预备役在内,可组成 40 万人的战斗部队,堪称欧洲第一。然而其素质则比以前差多了。路易十四长年征战, 财政拮据,为筹战费,他竟不惜卖官鬻爵,尤其是在军队里。加之在卢瓦斯去世之后,后任的军政大臣也忽略了军队的训练及装备。而法国的敌人,不但在海上占有不可否认的优势,即使在陆上,由于吸取了前几次战争的教训, 重视军队质量,训练与装备精良,也足以与法军较短长了。

在军事将才上,更显出双方的盛衰了。联盟作战最关键的一环,是如何组织盟军协同作战,以往联盟战争的战斗力,多瓦解于协调不利之上。而这次战争中,反法联盟中涌现出了两位既善于谐调、又精干用兵的杰出将领: 马尔波罗伯爵约翰·邱吉尔(通称马尔波罗)和欧根亲王。

马尔波罗 1650 年生于英格兰南部,17 岁从军,历经多次海战与陆战。1701 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后,英王任命他为驻荷兰大使兼英荷联军总司令。他头脑冷静、聪明机智,判断准确,无论野战或攻城,不打无准备之仗。在这次战争中,指挥过大小 10 次战斗,战无不胜。当时流行的战术思想是“防御为最好的战争形式”。而他却尽量诱使敌人放弃防御,接受决战。他以事实证明“有活力的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御”。其杰出的思想与军事才能, 使他深受同时代及后人的推崇。与马尔波罗合作最融洽的联盟军中的将领是另一位杰出将才:欧根。1661 年欧根出生于法国,但他又是出身于神圣罗马帝国的亲王,是萨伏衣公爵的近亲。年轻时在奥地利军中服役,指挥过 30 次战斗,不仅能征善战,而且长于与人合作,任何将领可与之谐同,任何军队也都能服从他的指挥。

而法国此时军事人才方面则呈衰势。路易十四早年能征善战的良将只剩范邦一人,而且还因与路易十四意见不合而不被重用。在这次战争中,那些平庸之将一开始就使法国的阵营陷于不利,也决定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军事颓势的到来。不过在这次战争中仍有 2 位法国将领表现不凡。一个是韦拉斯元帅,另一位是柏威克公爵。韦拉斯是参加过上次战争的法国骑兵将军。在1702 年 10 月的福来德林根战役(即“第一次莱茵河作战”)中,使法军转败为胜,因而被提升为元帅。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战将,惯于士兵的粗茶淡饭,与士兵同甘共苦,大言无忌,当然也就有些自命不凡。在这次王位继承

战争中,只有他还能够一再与马尔波罗较量短长,而且最后挽救法国不被彻底击溃的也是他。另一位法将柏威克,则是英国人,是英王詹姆士二世与马尔波罗妹妹的私生子。他惯用的战法酷似都伦:尽量避免决战,而依靠复杂的机动作战,以欺骗和消耗敌人,再伺机歼灭。他在这次战争中立过两次大功,对战局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此次大战首先由法国发起战端,于 1701 年 3 月进占西属尼德兰的一些要塞。神圣罗马帝国立即派欧根亲王集结了一支奥地利军队应战。欧根采用了机动战术:即避开占据了隘路的法国守军,而避实就虚,不走大路、反取山径直趋意大利北部,威胁法军后路。法军担心被切断后路,于是撤退。欧根以较小的兵力,凭机动战术和智慧迫敌退兵,首战告捷。法军不得不易将再战,但仍以惨重伤亡代价结束初期阶段。

反法同盟军的主要作战是在多瑙河上游及莱茵河流域,阻止法军东犯维也纳。这些战斗中,双方互有胜负。其中 1704 年 7 月 2 日“舒伦堡山之战”, 一支新兵种部队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掷弹兵。此山有防御阵地,由法国的盟军巴伐利亚军队驻守,有 1.2 万人。同盟军 7 万人,由马尔波罗统帅前来夺取,不顾伤亡损失地强攻。进攻一方的最后冲锋是由英国几个营的掷弹兵担任主角,该兵种是在上次大战中从法军那里学来的,并成为正规的步兵编制,主要用来突击敌人阵地。英军十分重视这个新兵种:掷弹兵有特殊的待遇和特权,配有统一的新式华丽的制服,戴着圆筒形高帽子。最后,敌阵终于被攻破,巴伐利亚守军只有 3000 人突围;攻方也伤亡约 6000 人。

又经过一系列的机动用兵,1704 年 8 月 12 日,马尔波罗与欧根同法国与巴伐利亚的军队在布兰亨进行一次会战,取得了在南日耳曼地区的作战优势,迫使巴伐利亚脱离与法国的同盟。在度过较为平静的一年的欧洲,又因一场惨烈的战斗而发觉自己仍在战争岁月。1706 年 5 月 23 日,马尔波罗率 6 万人阻击由络勒洛率领的同等数量的法军,双方激战于拉美里斯。此役,马尔波罗不仅运用其典型的机动战术,而且还大胆地运用了当时欧洲大陆很少用的追击战术。当法军在敌方由于机动而成局部优势发生动摇时,马尔波罗乘势猛攻,致使法军大溃退。这时,马尔波罗指挥军队,穷追不舍,不遗余力。是役法军死伤 8000 人,被俘 7000 人;而同盟国方面只有 1066 人战死,

633 人负伤。马尔波罗乘胜攻取西属尼德兰许多要地(安特卫普、敦刻尔克等)。

至 1709 年初,法军已退守本土,海战皆败,失去海外商业利益,经济濒于崩溃。于是路易十四不得已竟寻求“卑躬屈膝”的和平。可是反法同盟此时却不肯作罢。只是没想到这竟激起法国和西班牙的民族热情,使他们由抱怨战争转而全力支持路易十四继续为“尊严”而战。于是反法同盟将面临的是“人民战争”,而不再仅仅是“王朝战争”了。

就在这时,法国时年 50 岁的韦拉斯元帅代替那些虽高贵而又得宠的庸将

们开始统帅 11.2 万法军防守法国北部。他所带之兵多是新兵,未经训练,装备也很差,但多有现成的阵地设施防守。与之对阵的也是同盟军的精锐—— 马尔波罗和欧根统帅的 11 万人,目的是要与法军决战并歼之。

1709 年 9 月,韦拉斯来到马尔普拉凯,威胁马尔波罗的后勤线。盟军正渴望决战,于是立即接受挑战。然而同盟军方面完全错误地理解了新任法将韦拉斯的能力和新情况下组成的法国军队的战斗力。18 世纪初,集体爱国思想及其力量还是不可思议的事。9 月 11 日,战斗打响。韦拉斯并未象前几任

法将那样任凭马尔波罗诱引而陷于圈套,而是一开始就打乱了盟军的作战计划。法军的新兵,更出人意料地凶狠顽强,一再击退敌兵。韦拉斯身先士卒, 指挥作战,终于身负重伤,但仍坐在椅子上指挥,直至倒地不省人事。同盟军碰上了自从王位继承战争开始以来从未遇到过的难题,欧根头部负伤,马尔波罗也因过度疲劳几乎在马上晕倒。此役中法军最后撤出战斗,但虽败尤胜:法军是有秩序地撤出的,没有败象,损失只有 1 万人。而同盟军方面虽

仍以惯例,以占领战场为胜,宣布胜利,但他们的损失不下 2.4 万人,荷兰陆军是其独立以来的精锐,也堪称同盟军中的主力,可是经此一战,大伤元气;普鲁士军队也因遭受惨重损失而大为不满。同盟国之间的不和,由此大增,马尔波罗也因此而于人以把柄,仕途上重跌一跤,不久被免职。

1712 年 5 月,伤愈的韦拉斯于德南再次大败马尔波罗的继任者欧根,仅以 500 人的代价歼敌 8000 人,然后又乘胜追击,歼灭欧根的 1/3 军队,缴获许多战利品。韦拉斯被路易十四封为法军陆军大元帅。

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幕是以柏威克于 1714 年 9 月 11 日攻下巴塞罗那而宣

告结束的。至此,同盟国无法再战,于 1713 年 4 月 11 日大多数成员国签定了《乌特勒支和约》。翌年,神圣罗马帝国单独与法国媾和。一个强大的法兰西王朝军事机器,从此衰落;西欧列强亦疲惫不堪。相反,在一向为西欧视为蛮荒之地的东欧和北欧,此时却虎虎生气,成为欧洲军事史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