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特点

  1. 世纪初,火枪前端开始装配刺刀,火器和冷兵器的作用有效地结合起

来。在 18 世纪与 19 世纪之交,出现了枪托弯曲的枪,士兵可以瞄准目标射击,这大大提高了射击精确度。为了增大射程和射击精度,人们开始在枪筒内壁上刻划螺旋线,这便产生了“来复枪”。第一代线膛枪出现于 16 世纪初,

但开始规模制造和装备部队,则是 17 世纪末的俄国,当时称之为“螺旋皮夏利火铳”。不过此时的“来复枪”还需要用铁通条在枪口装弹,所以不仅造价贵,而且还慢。故“来复枪”的根本改造和普遍使用是在 19 世纪中叶以后。

火炮的技术改进,大体上也经历了与火枪相同的过程。即由滑膛发展为线膛,由前装改为后装,由燃发改为击发,由球形实心弹改为空心爆炸弹, 由小口径变为大口径等等。从 17 世纪起,欧洲人开始试制线膛炮,直到 19 世纪中叶,线膛炮才开始广泛用于战场。炮弹的制造技术也出现了飞跃。17 世纪至 18 世纪末,研制成功圆锥形炮弹,具有穿甲功能。炮弹集弹丸、发射药和火帽三位一体,扩大了火炮使用范围,提高了发射速度。火炮的种类也不断增加,有岸炮和舰炮;固定炮、畜力炮、人力炮、车载炮;平射的加农

炮、曲射的榴弹炮及大口径臼炮等。随着炮兵知识的积累,确立了射击规则和初步的炮兵学理论。

海军舰艇制造及海军建设,依靠三个条件:一是科学技术水平,二是生产力水平,三是国家战略取向。蒸蒸日上的欧洲沿海列强都十分重视发展海军。此时代的海上霸主英国,在 1805 年,其舰队数量已达世界第一,最大的

战舰长 69 米、排水量 2200 吨,五层甲板布有百门火炮,舰上载兵 900 余人。

而在更早的中国明代,郑和下西洋时的帆船每只长达 147 米,宽 60 米,高 4 层,中配有大炮。只是后来不但没有发展,反而落后了,到清代开始向欧洲买舰。近代初期战舰是帆橹兼用,大炮分设头尾两端,行动缓慢。18 世纪中期,完全用风帆操纵的战舰开始占居主要地位。由于风帆设计技术和驾驶技术的提高,战舰在顺风、逆风中均可行驶。

人类飞行的理想古已有之,在中国明朝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有人试图制造军用飞行器,可真正把航空理想变为军事技术还是在近代中期以后。1783 年,欧洲人根据阿基米德的浮力原理,进行了载人气球飞行试验。1789 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政府首次用气球进行了军事侦察。1794 年,法国人又首次组织了一支气球航空队,在战场上服务多年。这是空军的雏形。

中华帝国的清王朝,正处于欧洲兵器大发展的同时代。然而,清政府不重视兵器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到了 18 世纪中叶以后,军备废驰,兵器技术停滞不前。清政府不仅严禁民间私藏和制造兵器,而且对汉族军队装备的兵器也严加限制,越劣越称清廷心意。清朝历代强调骑射,置兵器技术发明于不顾。有人制造出了当时世界上尚未出现的连珠铳,却在“藏兵于家”的思想之下给埋没了。天才发明家戴梓研制成蟠肠鸟枪和威远将军炮,却被充军边关。朝廷所造兵器,亦因质量低劣,难以使用。19 世纪中叶,清朝也开始制造一些近代兵器,但因技术落后,组织无方,而无法在战场上与西洋兵器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