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工程

清代军事战略以防为主,其筑垒技术在当时堪称优秀。它在境内修城池, 在边境筑要塞。清代的火器主要是火炮,它也主要用在边塞防御,故重要的要塞为“炮台要塞”,清前期共有 30 余处,著名的有虎门、镇海、旅顺等要塞。

为了应付火炮的攻击,炮台要塞体系采取了分散配置炮位、降低城墙高度、增加墙壁的厚度等方法。这种体系便于对付当时已被密集使用的炮火; 炮位选择多在利于防守隐蔽的地点,有持久守备的能力;每个炮台既可以独立作战,又与其它炮台互为犄角,形成有屏障、有前沿、有纵深的防御体系, 作战时可以互相支援,火力交叉。清代的炮台要塞体系取代了明代的卫所城池体系。

清代炮台要塞主要设于海防线,以虎门要塞最为典型。明永乐年间,就在扼珠江口、广州门户之处的虎门,构筑营垒,设兵防守。清康熙年间(1717 年)始,在此筑炮台式要塞。虎门要塞有十几座炮台,有炮 452 门。在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的营建下,到鸦片战争前已形成配套完善的体系。关天培在奏请建筑另一座炮台时记载了建筑规模和方法。他说:“新建靖远炮台一座, 在威远、镇远之间台面宽六十三尺,拟开炮眼六十,安炮六十位,炮台东南角包墙长九丈五尺,西角炮墙长七丈三尺,后台围墙长八十七丈,台前临水留出土坡十六丈,炮台石墙均宽五尺,敌台面宽二丈五尺,敌台后至山根处阔十四尺,窄处阔七尺”。

清前期的炮台要塞体系特点是:以击来犯敌舰为主,全面构筑设防;阻打结合,在水中设置木排桩寨和铁链等障碍物;以陆上炮台为骨干,配合以水上机动作战。但是,清前期虽有内河、外河两支水师,可力量甚微,只限于防守海口、缉捕海盗、运送步兵、物资等辅助工作。其水师一般以 22.4~

34.5 米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小点的河船、双蓬艍军事工程 - 图1船用于攻战追击。最大战舰配火炮 17~18 门,小者只配 1~2 门。所以说,清前期尚无具有进行正规海战的近代意义的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