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战争

①“荒野雄狮”。拿破仑(1769—1821 年)1769 年 8 月 15 日生于科西嘉岛的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属于波拿巴家族。科西嘉原属热那亚城邦,在拿破仑出生前一年,该岛被卖给了法国,所以拿破仑一出生就成了法国人。意大利文“拿破仑”意为“荒野雄狮”。也许是父亲的愿望,他的学业都是在军校中完成的。10 岁就到法国内地香摈省的布利安陆军小学读书,其学业以历史、地理、数学居全班前茅。15 岁进入巴黎军校,1785 年被提前任命为拉费尔炮兵团少尉军官。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那年轻的头脑,对启蒙学者,如卢梭、

① 《马恩全集》第 7 卷,第 565 页。

孟德斯鸠、伏尔泰等的著作异常感兴趣,对《社会契约论》尤感兴趣。他还吸取古代文明的历史、地理、宗教和社会风俗等知识,并研读了古代军事家亚历山大、汉尼拔、凯撒等人的传记及有关炮兵技术、战术方面的书籍。他的常识受到校长杜特——一位法国著名炮兵专家的赏识。1789 年法国爆发大革命,拿破仑赞同革命,参加了早期的革命军队,并升为上尉。

1793 年 7 月,土伦和南方的几个城市宣布反对革命政府,并得到英国和

西班牙的支持。土伦有保皇军 16912 人,进攻的革命政府军由 1.1 万人增至

3.7 万人,仍力攻不克。这时拿破仑被推荐接任进攻部队的炮兵部队指挥官之职,这给拿破仑提供了第一个成名的机会。

拿破仑立即整顿部队,组成了一支拥有 2000 门大炮的炮兵部队,于 12

月 16 日夜,向土伦盆地外围的制高点——爱癸勒特米岛进攻,并夺取了海角的炮台,俘获英、西联军司令俄哈拉,守军投降。然后,拿破仑炮队居高临下,向港内的英国舰队猛轰。12 月 19 日,英舰队匆匆撤离,并焚毁了部分法国舰只和物资。拿破仑不仅赶走了外国干涉军,还平息了土伦叛乱,更重要的是夺回土伦舰队一半以上的战舰,成为革命政府的海军本钱。后来拿破仑远征埃及,也是以此为基础的。

拿破仑在土伦崭露头角,为罗伯斯庇尔所赏识。1794 年 1 月 14 日,拿破仑升为少将,任炮兵旅长。但随后发生“热月政变”,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被推翻,新上台的督政府在清算前政府时,拿破仑也受株连而被免职。可是 1795 年 10 月 4 日,巴黎又发生保王党叛乱,督政府五督政之一的巴拉斯负责平叛。这时他想到在土伦显示突出才能的拿破仑,遂召他回来指挥平叛。拿破仑毅然受命,于次日,独出心裁地将野战炮拉到城市街道上, 对准叛军平射,可谓杀鸡用牛刀。大炮的威力,立即摧垮了叛乱者,挽救了督政府。到此,督政府重新认识了拿破仑,发现他是维护革命政权的铁腕人物,不可或缺。拿破仑因功晋升陆军中将,任巴黎卫戌司令。

②革命军队。拿破仑的崛起,主要靠的是他的才智,其次是革命后建立的“新军”。拿破仑就是在这支新军中成长起来的。

大革命爆发后,引得欧洲各国皇帝纷纷派出王朝军队,来扑灭这场反对皇帝的革命。至 1793 年 8 月,革命政府所继承的前朝军队几乎被“清洗”和在战争中消耗殆尽,于是公安委员会创造性地颁布了“征兵令”,用普遍义务兵役制组成新的军队,以保卫革命政权。这支在欧洲空前庞大的军队组织者,却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但却是能干的工兵上尉加尔诺。他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被破格提拔,进入公安委员会,并被任命为陆军部长,且为实际上的总司令,被称为“国民军组织者”,时年 40 岁。

那些新组建的士兵情绪激昂,可望一战,但又漫无纪律。当年的 9 月 6

日,这支没有训练的“国民军”纵队 4.2 万人向宏兹庶特的反法联盟军队 1.3 万人发起攻击。然而乱哄哄的“国民军”却首战告捷,联军退走。从而第一次显示了公民兵的战斗力,而非一般的乌合之众。紧接着在麦宁和摩柏日, 又是两战两捷,终于解除了巴黎所受的威胁,同时也确立了公民兵的地位。但是这支军队此时缺乏后勤补给和军事训练。

为了组织共和国的军队,增强防务,加尔诺夜以继日地工作,他不时地向各位将领发出忠告,并给予鼓励,同时又不以各种训令过度约束他们。他就任 17 个月,就使革命的法国拥有了 75 万大军。其主要战斗部队 53.1 万人,

包括步兵 32.3 万人、轻步兵 9.7 万人、炮兵 2.9 万人、工兵 2 万人、骑兵

5.9 万人。所有的部队都身着蓝色军服,称“国民防卫军”,其番号以数字代替。这支军队已经取得 27 次大战胜利,还有 120 次小战的胜利,杀敌 8 万人,俘敌 9.1 万人,攻占要塞和城市 116 个,缴获大炮 3800 门,滑膛枪 7 万支,火药 1900 吨及 90 面军旗。他还在军事历史上首次使用气球,使法将领在上面观察敌情,开始了“空中侦察”的历史。

不过,这位部长的最大的成就是培养了一批新式将校人才。1791 年时在他提拔的元帅中,不下 10 位。其中,有的当时还在士兵行列中,另有 6 位元帅当时还是平民。加尔诺建立了迅速提拔录选的人事制度,越级提拔了诸如小贩出身的朱尔登,法学系学生摩里奥,上尉军官拿破仑等。他还取消了令军官们胆寒的恐怖法规——作战失败即上断头台等;并撤消了军中的政治代表。这些将帅之才,构成了新型军队的灵魂。

这位新军的创始人,不仅知道如何创造胜利,而且知道适可而止。每当他批准对另一国的侵略计划时,其目的旨在建立较为坚固的天然疆界。然而他同样指出,侵略过度就等于灭亡。1795 年 8 月督政府“执政团”决定,在普鲁士、萨克森、汉诺威、西班牙已同法国订立和约,内乱已平,正是外求和平、内求安定之时,仍要对外战争,希望用新的胜利挽救国内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加尔诺这时提出了他的警告,后来竟成为真实的预言:“如果我们实行这些伟大的侵略计划,我们就必须维持庞大的军队,去冒胜败莫测的危险;而且我们也就没有希望结束政治危机了。法国的主义,是抛弃征服的精神,而这个侵略计划则正与我们的主义相反。实际上,凡不是为了保证我们自己领土安全而从事的扩张,皆应为我们的主义所禁止。”他认为,国境线扩张过甚,则国境防守部队必然分散兵力;当敌人学会了新的战争方式方法时,那是很危险的。他断言,最后,法军在受了重大损失之后,定会被逼得慌张地放弃所有征服地区,退回国境之内。

令人惋惜的是,此时加尔诺的权力已受到削弱,在两年之后,他还被放逐、流亡国外。他的警告自然也没有被接受,年轻的共和国走上了歧途,对外发动了侵略战争:分兵两路,一路进攻日耳曼境内,另一路侵入意大利境内。开始似乎很顺利,可不久,法军就陷于被动,先是意大利方面战局不利, 后又在日耳曼境内连吃败仗。幸而 1796 年 3 月,督政府任命了一位杰出的将领为意大利远征军总司令,不仅迅速扭转了意大利战局,而且还使日耳曼境内的法军有了转机,这人就是拿破仑。这次出征意大利,不仅挽救了法国, 也是他个人发迹的一个转折点。他开始以自己的意志引导革命后的法国。

战争史上习惯将此后由拿破仑指挥和发动的战争,称为“拿破仑战争”, 也正是这以后,拿破仑不仅在军事上,而且在政治上影响法国,进而他就是法国,成了“朕即国家”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③意大利战役。1796 年 3 月,拿破仑接任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时,局势对法军十分不利;日耳曼方面作战不断败北,从而给意大利方面造成压力; 法军将领通敌,将法军的计划泄漏给敌人;在意大利北部作战的法军补给不足,衣服破烂,饮食不饱,饥寒交迫之下,已临兵变的边缘。因为法军是远离祖国远征,不可能有长期稳定的兵站。与法军对峙的是第一次反法联盟中的奥地利和撒丁联军。

这是拿破仑首次独挡一面地指挥大军作战,而且他充分地利用了这次机会,施展其军事才能。后人总结说:拿破仑长于统御、善于鼓舞士气,攻势主义,内线作战,集中兵力攻敌一点,穷追猛打残敌,其军队最大特色是惊

人的行军能力。

当拿破仑开始统御这支北意法军时,他认为首先要鼓起那些沮丧士兵的精神,于是到任后第一次演说,就抛弃了那些陈词滥调,改用现实主义激发士兵的进取心。他说:“士兵们,你们穿不好,吃不饱,政府太对不起你们了,什么也不能给你们。你们的忍耐,你们在山石之间表现出的勇气,都是令人钦佩的;然而,这并没有给你们带来光荣。⋯⋯,我来就是率领你们, 进入世界上最肥沃的平原。许多富庶的省区和伟大的都市都要受你们的支配;你们在那里可以找到荣誉、名声,还可以发财。士兵们,你们是愿意鼓起勇气去战斗呢,还是继续堕落下去?”他得到了狂热的欢呼之声。拿破仑那勃勃生气、干劲、威严和才华更赢得了将士们对这位新来的指挥官的信赖。他在几天之内就在军中建立起威信。不满一个月,这支饥寒交迫的部队就变成了一支如狼似虎的征服大军。

4 月 5 日—9 日,拿破仑大军出其不意地越过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阿尔卑斯山险隘,如天降之兵,击溃了萨丁军队,其威势难挡。萨丁军要和谈时,拿破仑则言:“我也许会败于战斗,但我决不会失去几秒钟停止战斗”,于是萨丁战败而降,退出战争。拿破仑部分地兑现了他对部下的诺言,衣衫褴褛、却兴高彩烈的法军,由于劫掠了敌方的物资,官兵吃得很好,衣服鞋袜也焕然一新。

紧接着,拿破仑就开始向奥军进攻,发动了一次有争议的“罗地桥战役”。罗地桥在阿达河上,河很浅,是可以涉渡的,可是拿破仑却以强攻、数百人的代价,夺取了该桥。此役似无必要,但影响却是巨大的。拿破仑选择敌人无法久守及无心久守的机会,以“血战”为法军创造英勇的名声,以慑服远近之敌。在拿破仑的召唤之下,法军不惜以血肉之躯,去抵抗敌人炮火,不但不以为憾,反引以为骄傲。这一事例在军事史上也有一笔:士兵所爱戴的不是只重视福利而不重视胜利、荣誉的庸将,而是既能率领他们创造荣誉, 又能关心他们生活的统帅。从此后,法国的士兵只为 1 个人效命,而不再效命于国家和革命信条了。

在曼图亚等地,几经会战,奥军终于被击溃,于 1797 年 10 月 17 日缔结了利于法国的《坎波——佛米奥和约》。在整个意大利战役期间,拿破仑制胜的特点充分表现出来。他运用并发展了革命军队的战术——纵队和散开队形相结合,不拘战法,灵活机动,力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勇于攻击优势敌军。在阿尔卑斯南部山麓狭窄的山地上作战,这是王朝军队和传统战术的大忌,但却适于革命后的公民兵的散兵作战。拿破仑还善用将领,依靠他们率领师团,实施出色的机动,集中优势兵力,将敌各个击破,既得了军心又得了民心。

拿破仑带着他获得荣誉的军队,回到了巴黎。第一次反法同盟已瓦解, 只有英国还在与法为敌。于是拿破仑又想出一个间接战略:拿下埃及,远征印度,卡断英国的命脉;征服奥斯曼土耳其,再回头取欧洲,凭法国的陆军实力制服欧洲。然而,经尼罗口一战,纳尔逊破灭了拿破仑这一宏愿。

④苏沃洛夫征意大利。瓦解拿破仑远征埃及大战略因素除纳尔逊消灭法国地中海舰队之外,还有就是俄国从海陆两方面加入反法同盟,形成第二次反法同盟。

在拿破仑横扫意大利,瓦解第一次反法同盟后,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提名苏沃洛夫为俄国远征军统帅,进入奥地利。不久,女沙皇去世,其子保罗

一世欲静观。当看到拿破仑欲染指东方,俄国与英国又串联起第二次反法同盟。俄国海军,由乌沙科夫中将率队进入地中海;陆军初战失利。1799 年 4

月 15 日,苏沃洛夫应奥地利的强烈要求,就任北意大利联军总司令。他首先训练盟军部队的协调作战能力,并重视对士兵掌握冷兵器、进行夜行军和以纵队实施冲击的训练。这些作法,苏沃洛夫早有思考,并在法国革命战争中得到验证。他运用《制胜科学》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守则和条令。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能力,他压缩了辎重,并创立了流动弹药给养仓库;同时还创建了炮兵预备队。这使盟军的进攻作战准备加快,一般在 10 天之内就可以投入战斗,并能先发制人,夺取战略主动。其军事思想的特点是,相信人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这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王朝的军事思想,而与革命的法国相似。

苏沃洛夫统辖盟军,在意大利北部连胜法军。乌沙科夫率俄国舰队也几乎消除了法国在地中海地区的统治。

而法国方面,拿破仑从埃及返回法国后,督政府对于国内的经济、政治危机,尤其是对几乎攻入法境的同盟军一筹莫展。于是 1799 年 11 月 9 日, 拿破仑发动了一次政变,成为三人执政的首席执政。其后,他又亲率大军, 再次越过阿尔卑斯山天险,与该地区的奥军激战。1800 年 6 月 12 日双方在马伦哥决战。最初,法军几乎是败局已定,奥军已在起奏捷报。就在法军濒临最后崩溃的千钧一发之际,以强行军赶来的狄赛克斯师,以惊人的忍耐力和凶悍,扭转了战局。狄赛克斯身先士卒,战死沙场。这更激起其部下的愤怒,愈加凶狠进击,竟以寡胜众,奥军大败而退。6 月 15 日,奥军求和。12 月莱茵方面的法军,连破奥军,威胁维也纳,奥国求和。1801 年 2 月 9 日, 法奥签订《吕内维尔和约》,结束了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从此,人们认真地看待“预备队”的价值,以及“轻敌必受挫”的教训。

⑤奥斯特里茨战役。在第二次联盟战争之后,欧洲人民享受了一段和平时光,拿破仑也开始在此期间,以其在战场上的魄力,重建法兰西。他修筑公路,挖运河,建造伟大的公共工程,修订法典,巩固工业繁荣、整顿财政, 调整政教关系,改革教育制度,巴黎成为“新恺撒的新罗马”。拿破仑在国内的成功,终于获得人民的普遍爱戴和崇拜。经公民投票,1804 年 12 月, 他当上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此刻拿破仑的大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几乎所有军官都经历了战争,20 万人的常备军中半数是久经沙场、忠诚的老兵,新兵在和平时期也受到良好的训练。军民都充满热情和勇气。

目睹这一切,似乎可以认为拿破仑已功德圆满了,然而,他却是一个不甘寂寞、不断进取的人。其所为一切,恰好成为他进行下一场战争的基础。拿破仑的宏图大业,每每受挫于英国的阻挠,因此,他总是念念不忘要最终制服英国。可这一念头,终随 1805 年的“特拉法加”大海战中法国舰队的覆灭而打消了,又回到他驾轻就熟的陆上来。当拿破仑得知俄、普、奥等国已经秘密协定再结反法同盟时,便决定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同盟各国各个击破。他亲自制定作战计划,对于行军、休息、机动等各个细节都倾注了心血。

当奥军统帅马克将军到达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西面的乌尔姆,等待与来自东方的俄军会合时,1805 年 8 月 31 日,拿破仑挥动 20 多万大军,分为 10 个军团,由其英气勃发的众年轻(3O 多岁)元帅们统领,首先对奥军发起攻势。不到一个月,于 9 月 26 日,包围了在乌尔姆的马克。经过 20 多天的战

斗,法军粉粹了奥军的突围,阻断了俄军的增援,终于在 10 月 17 日迫使马克开城投降。拿破仑乘胜夺取维也纳,库图佐夫将军所统俄国远征军主力已退据今捷克中部及南部地区。至 11 月底,俄奥联军在此地已有兵力 6.3 万人,

并且,将在 12 月中旬再增加一倍。拿破仑也在此地集结了 6.8 万兵力,并决定在联军方面得到增援之前,击溃敌军。

自马伦哥战役中大难不死之后,拿破仑进行深刻反省,对战争艺术作了深入的思考。其中一点,他认为在那次濒临绝境之时,全靠的是忠勇士兵的苦战,方迟滞了敌军,才能等到援军来救;同样狄赛克斯的增援部队,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坚持了难以忍受的强行军;到达战场后,又不顾疲劳,拼命进攻,才转败为胜,保有他的今日。所以,拿破仑总结道:“敌人被征服的是心,而不是身体;胜敌之处也是将士的心;在千钩一发的相持时,精神是决胜的力量,因此,要凭艺术弥补环境的不足。

12 月 1 日,在奥斯特里茨,俄奥联军已严阵以待,两国皇帝也随军在此。在与法军阵地之间,是一片结冰的沼泽和池塘。拿破仑断定敌军是要迂回法军的右翼,以切断后援交通线。于是他将计就计,在那一天中,装出迟疑不决状,并向联军展示自己薄弱的右翼——靠沼泽的一边。果然,是夜联军移军主力于这个方面,试图从沼泽地和池塘这一不宜通过和作战的地区,发起出其不意的攻击。

拿破仑见状,兴奋地向全军官兵宣布了自己的意图和敌人所犯的错误: 以右翼引诱敌主力来攻,法军主力在中后方伺机而动,从敌中部突破,后分兵席卷两翼,将被分割的敌军歼灭。因此,拿破仑的军队每一个二等兵都变成了“胸有成竹”的“将军”,他们将用统一的思想指令自己去战斗。当夜, 拿破仑头戴战斗帽,身着灰色的骑兵服,来到士兵宿营地访问他们。士兵们热情洋溢,对未来的战斗信心十足,他们把露营地的干草点成许多火把,向他们的皇帝致敬。就是这无意之举,也使已上了当的联军误以为,是法军为掩饰退却而使的狡计,更肯定了错误的作战方针。

翌日凌晨(12 月 2 日),大雾弥漫,法军按计划完成部署;联军也趁机开始了进攻运动。8 点,突然雾散日出,一片阳光普照。法军每个士兵都知道自己的作用,于是人人沉着而坚决,信心十足地出色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因此,战局自始至终都是按着拿破仑的计划进行。不到 24 小时,联军大败,

逃出战场,伤亡 1.32 万人,被俘 1.5 万人,损失大炮 123 门。而法军伤亡

6800 人。奥皇乞和,沙皇领着破碎的俄军回国。12 月 26 日(圣诞节的第二天),《普勒斯堡条约》签字,奥国退出战争,割让日耳曼和意大利的领土, 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第三次反法联盟战争瓦解。

奥斯特里茨大会战,由于俄、奥、法三国皇帝都在军中,指挥和决断战事,故又称“三皇会战”。它使军事发展史出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地运用庞大规模军队作战,进行有效的指挥?此战中,双方都调动了规模异常庞大的部队参与会战,并按战前作战方案计划部署和作战,丝毫不容改变。看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庞大的部队有序和便于指挥。但是这就使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对敌情的了解和判断及作战方案的制定。拿破仑的胜利,多半取决于此。然而,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井然有序”,统一安排,使下属军官丧失了局部主动性以外的一切主动性,不许将军们发挥独立性,联军方面正吃此苦头。当战区将领发觉上当时,也不得不硬着头皮执行既定方针,直至惨败,而无法挽回计划的失误。同时,这种情况也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失败埋下

种子。

不过,一些“隐患”还要等许多年才无情地袭扰并毁掉法兰西皇帝,而他的敌人则渐渐地从他那里学会了许多可贵的军事原则和战术,放弃旧的方式及其桎梏。也可以说,正是拿破仑以自己事业的命运,推动了欧洲军事的进步,以暴力摧毁着旧欧洲。

欧洲旧式军事的最后一个代表是普鲁士。他们的军队仍保持着腓特烈大帝的传统,以贵族为领导,以训练严格为自豪,一直看不起革命后的法国军队。普军的士兵,仍需用鞭子抽打,以养成服从的习惯;训练时,军官用仪器来检查士兵们的动作和装束;步兵的射击训练很快,其装弹速度和准确性要强于其他欧洲国家的军队;但仍坚持依照命令齐射,而不是自由射击;步兵营在战场上的运动,仍象机器那样准确,但却比任何一国的军队走得都慢; 行军、作战要受仓库体系的限制,很难适应庞大军队的大迂回作战;军队装备低劣,军官很少有战斗经验。拥有这样一支军队的尚未领教过拿破仑大军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1840 年)于 1806 年 10 月 7 日向法

国宣战,于是拿破仑再次挥动 15 万气势正盛的大军,经耶拿、瑙堡和奥尔斯

泰几次会战,在普鲁士的土地上,将曾为欧洲典范的普鲁士 13 万大军彻底击

溃,直取柏林。仅一个月,普皇带着 1 万军队逃亡俄国。在其后的追击作战

中,进行了艾劳和弗里德兰等战役,再次使沙皇屈服、求和。1807 年 7 月 9 日,两皇帝签署《提尔西特和约》,瓜分了普鲁士、波兰及至欧洲。只有英国拒绝了拿破仑。

拿破仑在这一系列的征战中,使自己的权力达到了顶峰,也使整个欧洲对他的军队感到畏惧。被征服者发现,自己不仅仅败于拿破仑,而且还败于他手下的一大群才华横溢的将帅,这足以使抵抗者气馁了。不过,拿破仑大军也第一次尝到东北欧严寒和泥泞道路的苦头。而且,下次在这一地带的战斗将葬送这支登峰造极的大军。还有,这时拿破仑的军事行动已经离开其“革命原则”和传统很远了。在革命初期,加尔诺征集的军队、是受革命精神和爱国心的感召,同仇敌忾,保卫革命,并传播革命。而此时的拿破仑大军则成为一支为他们所崇拜的伟大皇帝而服役的、狂热的职业军队。由于革命的军队在各地得人心,故能顺利地在各地得到给养和补充,进而成为一种后勤制度,并且成为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当拿破仑继承这支军队,并把它演化成在国外到处征服的大军时,情况逐渐发生变化。这支军队最初在推翻旧封建专制统治方面一般是受欢迎的,可是当他们在境外劫掠时,则又渐渐激起别国民族的自尊心,进而反抗。这又是一个葬送其事业的隐患。

⑥半岛战役。制服英国,彻底征服欧洲的念头,终于将拿破仑引向歧途, 走向覆亡。由于他失去制海权,无法接近他不共戴天的死敌大不列颠,于是他采用经济手段。1806 年 11 月 21 日在柏林宣布“大陆体制”,封锁欧洲对英国的贸易,希望以此增加英国的财政困难,最终迫其接受法国的和平条件。

然而,对于其他欧洲国家、民族来说,强制封锁是十足的民族压迫,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和精神上的屈辱,由此引起的反抗,演变成欧洲的另一场民族战争。在最近的一次民族战争中,民族主义的反侵略的法国革命军,击垮了入侵联盟;而在这一次即将到来的民族战争中,由法国大革命所唤醒的民族主义灵魂,武装了这些被压迫民族,不幸的是,法兰西这次则是侵略者, 并且注定也将被淹没在民族战争的狂涛之中。

战争性质在大规模战争中的决定作用,还将于以后的所有军事史事实所

证实,这也是军事历史留给人们的一个重要教训。其实,这一重要观念和规律,早在拿破仑战争之前的北美独立战争中就有所展示,只不过拿破仑并未清楚地意识到罢了。他倒是向后人再次证实了这条战争规律。这也许是这位军事家在他军事生涯的跌落时期,留给军事历史的最值得注意的教训吧。

在拿破仑对英的封锁政策中最受切肤之痛的要属葡萄牙、丹麦和俄国。他们都与英国有传统的贸易关系,而且又都处于拿破仑权力的边缘。因此, 它们或明确抗争,或阳奉阴违。所以,为堵住缺口,拿破仑于 1807 年 7 月

19 日警告里斯本不许对英国开放港口。12 天后,又向丹麦发出同样警告。同时,英国也以武力捍卫自己的传统利益。拿破仑的维护“大陆体制”为由, 于 1807 年 11 月占领了葡萄牙;1808 年 3 月又赶走了西班牙国王。于是激起

比利牛斯半岛上两国人民的义愤。1808 年 5 月 2 日马德里人民首先起义,随即点燃了民族主义的火焰,犹如打开了半岛上的“潘多拉魔盒”。

起义军虽只有 10 万人,都是未经训练、装备低劣的志愿兵——民兵,其领导人也没有作战经验,然而,拿破仑所面对的战争的性质大不同于从前。过去,拿破仑利用法国的全部人力物力。从事战争,即使到了敌国,也能凭其革命的措施与原则而得到当地人民的某种程度上的合作和补给;其战斗的对象也只是那些敌国的君主及其军队,与一般人民无关。因此,只要击败了那些军队,敌国王朝就会求和,战争就会结束。而这次则不同。他所面对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人民战争,这种战争没有什么“要害”之处,可以作为集中打击的目标。他们尽管可能一败再败,但不会有人领导求和,除非征服者消灭了每一个抵抗者,否则抵抗就不会停止。然而,半岛之上,文明悠久、人口众多,绝非可以斩绝,况且,那里地形崎岖复杂、山峦起伏,起义者都是在家乡作战,地形对他们就是武器,而对入侵者就是墓地,无论投入多少兵力也无济于事。起义者不懂战争规则,也不会遵守战争规则,因此,手段残忍,以致法国兵如果仅仅是被杀死,那就算是幸运的了。这对没有经验的法国新兵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士气大受影响。另外,西班牙农业仅够当地人糊口,乡民又都怀有敌意;道路很糟,而且很少,使得法国兵难以运用他们惯常使用的靠当地补给的办法。因此,法军的战斗力大大削弱。即使 1808

年 12 月,拿破仑亲征,也未能扑灭起义之火,留下了一个永久的战场。

半岛战争,虽不致于打倒拿破仑,但有两点是意义重大的:首先,百战百胜的拿破仑大军,在半岛战争中,竟有向西班牙民兵投降的,此事不可用“胜败乃兵家常事”来解释,它对法军的威风损伤太大了。其次,半岛方面的长期战争,消耗了法国许多人力和资源,特别是,约有 30 万法军投入该战

场,并保留 13 万高度戒备的军队常驻那里,不能机动。对于以机动用兵胜敌的拿破仑来说,无异于被缚住了一只手。而且以惠尔兹力(即后来的惠灵顿公爵)为统帅的英国远征军于 1809 年 4 月再次登陆西班牙,协助起义军与法军周旋。因此,半岛战争成为法国的一个经常的负担,消耗着拿破仑帝国。法军在半岛上的境况,也给所有受拿破仑压迫的民族以鼓舞。

就在惠尔兹利两次出征西班牙之间,另一位英国远征军司令、杰出的将领和军事改革家莫尔,于 1809 年 1 月 16 日,战死在西班牙的达科兰那。然而,他生前对英国陆军所做的改革,及其对以后的军事历史的影响,要远比他的牺牲对当时交战双方军队所造成的震动要大得多、深远得多。正是他, 使得一向不被拿破仑放在眼里,而且也的确在欧洲整个近代中期的战争中表现平庸的英国陆军,在西班牙首次能与欧洲最强大的陆军——拿破仑的军队

相抗衡。他也正是想在西班牙战场试验他改革后的英军的力量。此后,尽管莫尔爵士已不在世,但英陆军在拿破仑战争中,地位日渐重要。而以往英国军队的威名,皆为英国海军所创。

法国大革命之后,国民军的散兵战术等军事思想是从北美独立战争中学来的。莫尔也曾参加过北美独立战争,当他回到英国时还是个 22 岁的上尉军

官。他在其后的 15 年中,目睹每战必败的英国陆军名誉扫地,而且经费紧张。军官们成了买卖部队的掮客,并发了财。军中士兵尽是些老、少、弱、病和犯人等,还有神经错乱的人。莫尔升到准将时,曾疾呼应革除军队弊端,以十字军精神武装陆军,然曲高和寡。1803 年,拿破仑威胁要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伦。这时大众开始重视陆军的作用,莫尔的建议被采纳,并就任著名的“尚克利菲营区”的司令官。他将此处作为军事改革的试点,而半岛战役则成了他改革的实战试验场。

在当时,曾经风靡欧洲的“横队战术”已经没落,欧洲各国都在仿效拿破仑的战法,就象他们过去仿效腓特烈大帝时一样地痴迷。莫尔曾在埃及指挥英军与法军作战。他对革命后法国军队的战法进行了冷静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应抄袭拿破仑,得出了与欧洲同仁不同的结论:对付法军纵队刺刀冲击的有效方法,当然是改革了的“横队火力”。英将康华利勋爵曾用其在北美的教训,向英军介绍了二列横队,以代替普鲁士的三列横队。莫尔在此基础上,在尚克利菲营区训练了 3 个来复枪兵团,编成他的“轻步兵师”。不久, 这个师就成为拿破仑战争诸战场上最有战斗力和战绩的英军部队。

莫尔部队的二列横队队形,可以比人数相等的部队拥有更强、更广的步枪射击正面。莫尔还认为,这样还需有射程更远、命中准确的子弹,在敌军尚未到达其射程以内或未进入抵抗阵地之前,就遭到打击。在美国独立战争中显示作用的来复枪正好满足这一要求,可使子弹的射程和准确率提高一倍。于是莫尔便用这种新式武器装备其轻步兵师,以致该师成为当时欧洲使用这种武器的最大编制单位。英国步兵的射击术,尚远不及美国边地士兵精熟;英式短管来复枪,也比不上美制来复枪。但是,英国新式部队在欧洲战场上,已经崭露锋芒。英国轻步兵师接受散兵作战、机动战、斥候战及森林战等训练,他们在半岛战役中,其成效已有证明。

莫尔在改革中,力主采用早在 1784 年就已发明的“许拉普尼火炮”炮弹。这种炮弹是由许拉普尼少校发明,并以其名字命名的榴霰弹,它可使铅质弹头发射到敌人步兵线中爆炸,最大射程为 2200 米,是普通霰弹的 3 倍。它使用定时信管,引爆头内部炸药,从而使弹丸和碎片散飞,造成的杀伤力要比普通霰弹大得多,由于军事上的保守主义,这种榴霰弹发明被搁置了 20 年,

终于在 1803 年为英军——莫尔与惠灵顿二人的部队使用。

在莫尔改革时期,发明家和炮学家康格利夫爵士还发明了一种火箭,因其威力和准确性不够,并未广泛使用,但名声却很大。

莫尔在尚克利菲营区,不仅改造部队战术,还带头建立“国民兵”,作为第二防线,以对抗预期的拿破仑登陆大军。在几个月之内,英国就武装了

34.2 万平民。这是莫尔向北美和革命的法国学习的结果,他认识到了国民兵的力量。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把英国的民族主义唤醒,统一了人民意志, 决心与拿破仑作战到底,这正是英国成为反对拿破仑联盟的不屈不挠的灵魂。

莫尔又在 1 年之后,将新的军人荣誉教育和战斗精神,贯注到一向被人

忽视的陆军中。他反对把“鞭笞”作为纪律的手段,坚决主张官兵的精神与体力的发展。在以后数年,直至滑铁卢的最后胜利,英军都直接受着尚克利菲精神的影响。

在半岛战役期间,深受西班牙民族起义鼓舞,并进行军事改革的,还有奥地利。自从 1805 年奥斯特里茨战败之后,维也纳不甘罢休,重整军备,伺

机报复。曾击败过法将墨西那的查理大公,虽只有 38 岁,但奥皇为酬其功, 任命他为奥军大元帅,并兼任枢密院主席。他在提尔西特和约之后,对奥国军政进行了一些改革。首先,允许人民有相当程度的革命性自由,唤醒人民的民族主义,关心国家的战争,造成全民皆兵。查里大公采用一种温和的征兵,以补充志愿兵制度;军中晋级提升主要凭功绩;采用法国的“军”编制, 还有军以外的大小不一的各种单位,那些是拿破仑所喜欢使用的用以欺骗敌人的工具,查理大公也一一加以仿效。法军的散兵及纵队队形,也被定为奥军的作战方式;使军队摆脱过去的仓库和笨重辎重的绊羁,学法军的样子就地补给;利用职业军队训练新的国民军,从而建立起一支 30 万人的大军。骑兵、炮兵皆已大量增加,用以对付拿破仑最近使用的密集战术。查理大公还特别强调在大规模战斗中的参谋工作的作用,并对其进行改革。

1809 年,奥军的改革尚未完成,战备也没有充分之时,听到法军在西班

牙的贝林一部败降。查理大公认为时机已到,遂于是年 9 月再次对法开战。此次虽然仍是奥军失败,但是,此时的奥军做了从未有过的顽强抵抗,维也纳也没有如上次那样不战而降;奥国也没有因首都被占而立即求和、败降。最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的大军失去了往日的锐气、机动,在奥军的顽强抵抗和进攻面前,几乎败走。拿破仑本人,也有生以来第一次受伤。法军还折损大将 1 员,伤亡 2 万人以上。人们称拿破仑此次胜利是“用官兵的血肉” 买来的。此战无疑也是对其他欧洲国家的一个鼓励。

⑦莫斯科战役。自 1807 年提尔西特和约之后,法、俄结成同盟,共建“大陆体系”。然而,俄国不久就发现,恢复与传统贸易伙伴英国的关系更为有利,沙皇终于在 1812 年 1 月与英国签订了秘密协定。于是,拿破仑决心发兵

征俄。他从欧洲所有的盟国和属国以及法国本土征集了 60 多万人的大军,其中法国人占 1/3。这支大军规模是空前的,但此时民众的热情和军队的士气, 却大不如从前了。人们开始厌恶无休止地征兵和无休止的战争。

由于有过一次东北欧(波兰)作战的痛苦经验,面对庞大的俄国,拿破仑除了尽可能多地投入兵力之外,对后勤也不敢疏忽。鉴于战地地广人稀、物资缺乏、缺车少路,法军的补给只能依靠自备,而不能象以往在西欧作战那样“以战养战”。于是拿破仑先在普鲁士东部和波兰(华沙大公国,此时为法国属地)等地,设置众多的大型仓库(亦称兵站基地),储备粮食、弹药等战略物资。还计划随着法军深入俄境,在俄国土地上的科佛那、维尔纳、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等地建立仓库和面包制造所;并为此准备了数万辆运输车,仅力畜就有 15 万,另有两艘巨型运输舰,装载各种食品从海上补给;在

各附属国内征集粮饷,仅在普鲁士就征粮 6 万吨,马 20 余万匹,食用牛 4

万多头,酒 7000 万瓶;还规定,进入俄境的部队,自带 4 日粮,辎重车带

16 日粮。又鉴于大军之中有数十万头牲畜,是无法准备更多的粮秣的,拿破仑遂把进攻的时间选在了东北欧牧草茂盛的季节。拿破仑在选择进攻路线时,也考虑到俄国南方虽粮草丰足,但却是多河川、多沼泽,不便行动,而北方过于寒冷,还多是不毛之地,所以选择了中路。他还派出人员去调查战

区的地理、气象资料、并研究当地的历史,派人编译复制俄国地图等。

拿破仑的战略计划,原打算北联瑞典,南结土耳其,三面同时进击俄国。但由于英、俄的军事威胁和外交活动,两国反与俄国结盟。于是法军只能采取单刀直入方式,鉴于战线长、战区广、补给困难等,基本上取快中求稳的方针。鉴于出兵时间选在牧草茂盛的时节,至冬季不利作战季节到来,这段时间不足以完成全部作战任务,故应巩固占领区,翌年再攻占俄国的心脏—

—莫斯科,迫其求和;在作战方面应寻敌主力,以求速决,要求会战,以歼敌有生力量。

拿破仑自任大元帅,指挥大军亲征,柏蒂埃为总参谋长。其战备与战略, 看上去很充分、具体、势在必胜。然而,另一方面,这种作战方式,完全违背了拿破仑的常规,失去他过去“百战百胜”所依赖的特点,完全是一场“陌生的”战争,所以,其前途就难卜了。

俄国沙皇与大臣为对付如此庞大的法军,产生了 3 种方针:一是前普鲁士宰相斯坦田提出的,用西班牙式的民众战争,但俄皇并不准备武装他的人民;二是俄国陆军大臣巴克莱提出的,尽量避免同法军正面交锋,牵军民向内地撤退,进行持久战,既保存实力,又以坚壁清野拖垮法军,再伺机反攻, 沙皇又认为这样失地太多。三是以研究腓特烈大帝的战术闻名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沃尔夫提出的,以要塞为中心设防,再另置一军在敌后击敌之背,另置一军在附近策应。俄皇初步采纳了这种战略。

1812 年 6 月 23 日夜,法军渡过涅曼河,大举进攻,最初进攻正面宽达

400 公里,后来维持在 100 多公里,其势不可挡。所以,俄国最初的防御计划完全破产,又没有预备方案,在意见分歧的情况下,军队失去统一指挥。高级将领们担心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前线瞎指挥,皆力劝其回彼得堡。沙皇临行前,委托巴克莱统一指挥,但又不公开宣布,所以俄军混乱状态又持续一个阶段。后来,巴克莱坚决按自己“持久战”的方案调动部队。8 月 1 日, 俄军已退至距莫斯科约 400 公里、素有“莫斯科的锁钥”之称的斯摩棱斯克。其退却本来对俄国是有利的,因为法军每前进一步,就要被迫分出部分兵力去对付当地游击队、保护交通线、控制占领地,而且俄军在退却中的“焦土政策”也已给法军造成给养跟不上等等很大的麻烦。由于俄军大踏步后撤, 而迅速推进的法国大军只好劫掠当地及沿途的村民,因此得不到拿破仑军队在西欧作战时所受到的民众欢迎,而只有仇恨,故民间抵抗也很激烈。法军人畜有时以青草、青苗充饥,时常患病。这样,拿破仑就达不到他的战略目标——消灭俄军有生力量。

然而,战争初期的大撤退,引起军民的不满。亚历山大在军内外压力下任命老将库图佐夫为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分析局势后,认为法军仍有优势, 一次会战不可能赶走或消灭拿破仑,只有一系列的会战才能最后赢得战争。为此,必须保存实力,并不断扩充后备力量,等待时机,准备反攻。所以, 实际上他并不反对巴克莱的退却方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俄军的大撤退,使拿破仑进退两难。他不能在斯摩棱斯克过冬,因为他无力供应那里部队的给养,而且瑞典又在威胁法军的后方。因此,他必须在入冬以前撤退,否则就继续向莫斯科进军。他大胆地选择了后者,希望这一 “计划外”的行动能占领莫斯科,并产生决定性的政治影响,使俄国求和。 9 月 7 日,双方在莫斯科的大门——博罗迪诺发生血战。这一战法军伤

亡 3.2 万人,俄军伤亡 4.2 万人。但此战并非决定性的,法军并未能歼灭俄

军主力,战斗任务未完成。俄军从容撤退,在库图佐夫的战略中,此战只是他撤退战略中一个后卫战而已。一周之后,拿破仑不战而得莫斯科。俄军已同全部城中居民撤走,并焚毁了这个古都。拿破仑还剩 9.5 万部队,已经疲

惫不堪,又不能在此过冬。他在莫斯科废墟上徘徊了 6 个星期之久,希冀沙皇能来提议媾和,而沙皇却宣称:“我的战役现在刚刚开始。”

这位法国皇帝,尽管有过在半岛战役中的痛苦经历,可面对俄国人的焦土政策,仍没有觉悟到,自己又碰上了另一次人民战争,那是不能凭借一击就结束的。在求战不得,求和不成,困守孤城将陷于困境的情况下,10 月 19

日开始,拿破仑率其从这次战役开始之后仅剩下的 10.8 万人撤退。但在撤退

中纪律涣散,实际上已经瓦解了军队。11 月 28 日和 29 日,俄军在别列津纳河上痛击溃败的法军。法军在渡河时指挥失灵,形成一片恐慌和混乱,以致于成千上万的官兵溺死或被践踏而死。当拿破仑逃出俄境时,只剩下 1 万人,

大军已不复存在了。拿破仑在此战役中损失了 30 多万精兵,500 门火炮和 20 多万支滑膛枪。从此,法国的工业也开始赶不上补充军事物资的需要了。莫斯科战役的失败,成为拿破仑走下坡路的开始,同时,也是欧洲各国军事复兴的开端,开始从拿破仑的强大军事阴影之下走出来。而且在此期间,巴黎还发生一起未遂政变。

⑧莱比锡战役。法国大军虽已从俄国退出,但并未结束两国的战争状态。同时,法军仍驻在本土之外的欧洲其他国家领土之上,拿破仑仍是一个笼罩欧洲的巨人。况且,他回到巴黎之后,很快又组织起一支 20 多万人的新的大军。因此,拿破仑仍是他那些军事竞争者及各国人民打击的目标。

拿破仑战争的全部性质,现在都改变了。过去,拿破仑被各国君主们所反对,而现在是欧洲各国人民起来反对法国。法国大革命的军队给欧洲人民带来了“民权”、“人权”、“民主”、“自由”的福音,但是他们不仅是以解放者身分而来,而且也是以奴役者的身份而来,成为人民头上的新“权威”,它的化身就是革命中产生的新法皇拿破仑。从此,法国革命的目的最终与传统的法国帝国主义区分不开了,以致于被压迫的各民族人民也无法将其区别对待,只有将其统统赶走、消灭。

拿破仑从俄国缩回触角之后,从前被他压服的强敌——普鲁士,极渴望借此机会复兴。自从耶拿之战以后,普鲁士对法国是唯命是听。拿破仑限普王皇家军队不得超过 4.2 万人,即相当于警察的力量,以使其不构成对法国的威胁。然而,法皇并没有意识到,要使普鲁士做到真正的俯首帖耳,可不是那么简单的。普鲁士暗地里实行了普遍征兵制,表面上仍是兵额不超过 4.2 万人,但实际上,每一期新兵在接受短期训练后,即退役为民,然后另招第二期,如此无数期地训练下去。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普遍地组成人民军事团体,称为“民防协会”,负责训练退役在乡的军人。就这样,至 1813 年,普鲁士已经建立了秘密的“国民军”,它已是一个十足军事化的全民皆兵的国家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随同它的刺刀同期而至,但思想的作用却远比刺刀的作用要深远,普鲁士的爱国分子接受了“平等”“自由”思想,决心铲除拿破仑加给他们的不平等,不自由。普鲁士的斯坦因首相和沙伦赫斯特将军就是这种民族主义的倡导者和执行者。他们还支持了 1810 年的《解放令》,废除了普鲁士的农奴制,为普遍征兵提供条件。不久,又促使普鲁士废除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制,在军中也取消了不名誉的刑罚。这为唤起反对拿破仑的民族战争的形成,奠定了社会基础。

趁法皇拿破仑新败,其旧敌纷纷活动。至 1813 年 4 月,英、俄、普、瑞等国形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奥地利及日耳曼诸邦国也都倾向联盟,伺机而动, 并把这次反法斗争视为国家解放的机会。所以历史上把 1813 年诸战役,统称为“解放战争”。

针对这种威胁,拿破仑怒不可遏,再次推动他的大军 22 万,讨伐各处逆敌。然而军队日益庞大,战场如此之广,在任何地方都随时可能发生战斗, 以致拿破仑的指挥系统再也不是得心应手的了。与此同时,他也不再鼓励他的元帅们发展独立作战的能力,而他们在皇帝的权威之下,被训练为只是会服从命令的机器。从前拿破仑发动的战役是进攻性的,拥有主动权,在有利的条件下作战;而现在他被迫转入防御,而且是防御那些并不欢迎他并试图赶走他的地区。由于被他蹂躏的欧洲人民的起义,他的防地“四面楚歌”, 他必须处处小心、戒备,这大大地束缚了他的机动能力。最后,拿破仑变得更加独裁,沉醉于幻想和回忆之中,更加相信自己是不可战胜的,更倾向于低估一个个最终是从他那里学到经验的敌人。他自己的方法现在正在被用来击败他。在拿破仑早年的所有胜利中,大都是由于对方将帅事事不肯放手, 以致一事无成;或者处处设防,结果处处兵力单薄。现在轮到拿破仑重犯过去敌人的错误,而过去的敌人则学得了他的技术。如此形势,拿破仑焉能不败?

自 1813 年 5 月起,尽管拿破仑倾其全力,愤击同盟军,然而经吕岑、包岑、德累斯顿等几次血淋淋的战役之后,拿破仑损失巨大,却仍是个无胜无败的结局,第六次反法联盟的韧性,使拿破仑吃惊,并且无可奈何,苦于找不到决战的机会。因为此时的战斗,主动权已不在他手中了,而且他也不再有决胜的实力和信心了。

1813 年 10 月 16—19 日,联盟军队终于选择了一个机会,将法军包围在莱比锡,决定对拿破仑实施一次决定性的打击。

是日上午 9 时,双方以猛烈的炮轰打响来比锡战役。同盟国组成 4 路庞大的纵队向被围在来比锡的法军实施向心进攻。拿破仑试图以各个击破的方式打败联盟军队。可是这次敌军不仅顽强,而且还学会主动退却,在法军收缩去攻击其它方向时,退却一部又取攻势。更令拿破仑沮丧的是此次联盟军进攻,援军不断。酣战 2 日后,拿破仑感到不可再战,决定向西撤过莱茵河。

此时,尽管同盟军并未封堵法军退路,使拿破仑得以率残部过河向法国撤退,并且沿途还击垮了巴伐利亚军队,但法军已遭到了决定性的打击,撤退中的法军丧失了几乎全部武器。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损失了 3.8 万人, 还有不少被俘,将领当中 6 人战死,12 人负伤、36 人被俘。法军在中欧的战略要地全部丧失。拿破仑元气丧尽,颓势难挡了,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

可是尽管如此,这位法国皇帝仍执迷不悟,不肯接受反法同盟的条件—

—法国退守路易十四梦寐以求的“天然疆界”,竟还要求更多的条件。于是多国联军一气呵成,决心除掉拿破仑,方可永保各国王朝的安宁。不以蹂躏法国人民为目的,而只针对拿破仑的皇位,这是联军汲取以往教训后的一个明智之举。因为联军部队进入法境之后,普军及其日耳曼邦国的部队恣意施暴,激起法国当地民众起义,拿破仑亦连胜 7 日,于是鉴于上次反法同盟因过度蹂躏法国竟激起全法国的反抗,进而演变一场毁灭各国王朝的战争,联盟军才采取了政治进攻的路线。

1814 年 1 月 1 日,联盟军以 3∶1 的优势,从三面向巴黎进军。3 月又把

拿破仑的军队甩在后面,集结兵力直抵巴黎城下,一笔抹去入法作战以来拿破仑所有胜利的意义。经 3 月 30 日最后一战,穷兵黩武的拿破仑,被他守城

的及其它地区的元帅们所抛弃,巴黎投降了,他于 4 月 11 日被迫签署了逊位书,去了厄尔巴岛。法国由路易十八统治。

⑨滑铁卢战役。然而,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荒唐而腐败,经历了 20 多年革命新生活的法国人民,尤其是对荣誉记忆犹新的拿破仑老兵,对现实非常不满。恰在这时,反法联盟又在如何处置战后欧洲问题上发生分歧。身陷一隅,却密切注视欧洲局势的拿破仑,认为时机已到,决心要在“拿破仑战争”巨幅画卷上画上最后一笔。

1815 年 2 月 26 日,拿破仑率 700 人逃回大陆,3 月 20 日进入巴黎,重

主法国。欧洲列强大惊,立即放弃分歧,英、俄、普、奥各出兵 15 万人,还有其它小邦国都同意出兵,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再次进剿拿破仑。而拿破仑也立即征召重组军队。仅仅 3 个月,就召回老兵组成 18 万正规野战军,10

万守备军;又征招 30 万新兵,于各地加紧训练。

联军方面离法最近的是英荷联军和普鲁士军队,俄奥军队因路途遥远, 到来尚需时日,因此拿破仑决定先击破英、普军队。这时普军及英荷联军驻在比利时南部,正面 145 公里、纵深 48 公里。普军 11.6 万人;由惠灵顿指

挥的英荷联军有 9 万人,是同盟军中最差的部队,包括 3.1 万英军,2.9 万荷兰与比利时军,还有汉诺威拿索、布兰兹维小小派遣军各一部。然而拿破仑的这最后一搏,竟是败于惠灵顿这支不成样子的军队手中。

拿破仑于 6 月 11 日离开巴黎北上。在进击中,拿破仑虽仍信心十足,也打了一连串的胜仗,但胜得艰难。其艰难不在战斗激烈或伤亡代价过高,而是他对自己军队的控制能力大不如从前了。调动不灵、不能如期完成其作战意图,是此时法军的要害。

6 月 17 日上午,正在追击敌军的法军,发现了惠灵顿的新阵地,在滑铁

卢村南方几公里之处。英荷联军 6.7 万人,火炮 156 门严阵以待。法军攻击

部队,包括拿破仑的近卫军有 7.4 万人,火炮 246 门。而普军要赶到滑铁卢

尚需 1 日路程。

恰在这时,一场暴雨在战场上的田地里倾盆而下,可疑的是曾创下许多军事奇迹,克服过比这暴风造成的泥泞要困难得多的障碍的拿破仑,竟然为其所阻,迟滞了宝贵的时间,在 6 月 18 日中午 11 点 30 分才开始攻击。而这时普军已于拂晓时分就在赶来战场的路上了。

惠灵顿所部拼凑起来的联军,虽不满其粗鲁的斥责,但对他的战术和部署却都很有信心。联军按着“惠灵顿典型阵地”展开。绝大多数步兵躲在工事后面,隐蔽起来。在所有薄弱和缺乏经验的盟军环节,都有随同惠灵顿参加过“半岛战役”的英国老兵支援。英军多半使用的是射程远而准确的来复枪。

拿破仑先以 80 门火炮实施准备轰击,以利步兵冲锋。午后 1 点 30 分, 法军冲击开始。然而,这时驰援的普军先头部队已出现在战场的一端了,被派去追击和阻截普军的法国部队,竟被其甩掉,来此与英军会师。拿破仑只好再次分兵阻击普军。这时,惠灵顿的步兵,在其骑兵的支援下,已击退了法军第一次正面进攻。拿破仑又倾其全力发动蛮攻,就连惠灵顿也不解地说: “他根本不用机动,只是照老法子进攻,照老法子被击退”。通过了第一道工事的法国兵就再也得不到炮兵的支援了,但却遭到惠灵顿军队的有组织的

而且顽强的抵抗。在即将被击溃时,惠灵顿又及时调动防线,终于坚持到普军援兵杀到战场,实现了对法军夹攻之势。

拿破仑觉察到取胜无望了,遂于黑夜中撤向国境。同盟军毫不放松,紧紧追击。法军此役损失至少有 4 万人,包括拿破仑的近卫军。惠灵顿称英荷

联军伤亡 1.5 万人,普军亦伤亡 7000 人。6 月 21 日拿破仑败归巴黎,被迫退位,并再次被放逐,囚于圣赫勒拿岛。

滑铁卢之战决定了“拿破仑战争”的最后命运,在政治上影响深远,军事上更有可究之处,可以说,此战是“拿破仑悲剧”的最后的“句号”。尽管它是“在完全防御性的战局中进行进攻战和不断攻击的最出色的例子”①, 但是,这也只是一场没有取胜前途的决战。他的失败,“完全不是计划本身或计划执行上的原因,而是政治方面和战略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同盟国方面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一个在四分之一的世纪内连年战争因而力量消耗殆尽的国家,已不可能单独抵抗整个武装起来的世界对它的进攻”

②。此时的同盟国,虽仍是王朝国家的联盟,然而,从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

看,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王朝了,而是资本化、民族化的王朝;所从事的不再是“有限战争”,而具有“无限的民族战争”性质。这个转变正是在拿破仑的推动下发生的,这种变化又导致拿破仑军队在战术上漏洞百出,终于日暮西山。所以说“拿破仑战争”不啻为拿破仑的军事悲剧,也实为军事史上深刻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