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者无敌
爱,是人类的共同主题。爱人,体现的是人道原则。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管理思想、管理理论,都不能回避这个主题。西方社会是讲求“博爱”的。但是,今人惊讶的是诞生在这一文化氛围中的西方管理,却难以从中寻觅到“博爱”的踪影。本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在人的管理上,用的是“胡萝卜十大棒”。这种管理,哪能找到一了点儿“爱人”的影子,而完全和“爱人背道而驰。在这种管理思想支配下,被管理者的地位,说穿了,是与“物” 相同的,其实质是将人当作“物”来管理的,二次大战后兴起的西方管理科学,管理手段是现代化了,然而,指导思想还是旧的,是“穿新鞋走老路”。在管理科学中,尤其在各种管理数学模型中,不要说难以找到“爱人”的踪迹,甚至连管理的核心对象——人也常被忽略。在那里,真可以说是走向了“见物不见人”的极端。行为科学是以人为中心,而且是通过分析、满足人的需求来调动人的积极性。从表面看,这似乎有“爱人”的味道了。但细细想来,行为科学的宗旨并非“爱人”,而是利用人。它之所以满足人的需要, 完全是出于利用人的目的。这种实用主义的倾向反映得十分露骨。
在孔子那里,“仁”是他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在孔子管理思想中“仁”和“政”两个重要范畴,也就是爱人与管理这两件事,还没有完美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管理思想虽已为两者的结合提供了基础,但在他手中尚未完成这种结合。完成这一任务的,是他的继承者孟子。孟子继承、发扬了孔子的仁、政范畴,并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创造了“仁政”这一新的管理思想、模式。“仁政”的出现,标志着孔子“仁爱”的管理思想,已扩展成为管理准则。
孟子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了“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离娄上》)的结论。他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同上)。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所以获得天下,都是由于实行了仁政的结果;他们之所以失去天下,也都是由于实行暴政的结果。各诸侯国之所以兴盛衰亡,也是这个道理。帝王不讲仁德,就不能保持天下;诸侯不讲仁德,
就不能保持国家;卿大夫不讲仁德,就不能保持祖宗的庙字;官吏百姓不讲仁德,就不能保持身家性命。请想一想,本书一开头讲的“王淑琴现象”不就是“不保四体”吗?
孟子认为:“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扩也”(《孟子·离娄上》)。这是说,老百姓的民心归顺仁政,就好像水顺流而下,野兽自然地向旷野奔跑一样。因此,行仁政,就得民心,得天下。“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盂子,公孙丑上》)。实施仁政,必然赢得天下,这个趋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鉴于这样的认识,他认为:“仁者无敌”,应该“施仁政于民(《孟子·梁惠王上》)。为此,他也对那些不施仁政的统治者无情地进行鞭策,他说:“孔子日:‘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孟子·离娄上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孔子讲:仁的力量是不能以人的多少来计算的,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为仁,就会无敌于天下。现在,有些人既想无敌干天下,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既害怕炎热酷暑,又不肯去洗澡一样。这话说得生动、有力!今天的企业领导者,谁不想使自己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 “天下无敌”。但为此,有多少人在那里施仁政?有多少人是“执热”而“濯也”?日本产品在七、八十年代所以能称霸世界,后来居上,“天下无敌”, 与他们企业管理中实施仁政应该说是密切相关的。
孟子在继承、发展孔子关于“仁”的管理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仁政” 管理思想,对现代管理应该说是大有补益。它恰好补了西方现代管理的一个重大缺陷。然而,以“仁”管理,为什么能得民心,为什么会“无敌”,为什么会“平治天下”。
首先,爱的河流不是单向流动,而是双向的。对他人倾注爱的暖流,使他人被感动、感染、感化,从而,在他人内心世界就会发生积极的情感,产生移情体验,彼此发生共鸣,形成爱的交流。也就是说,一方爱人,另一方就会产生爱的反馈,形成对爱人者的爱。在企业中,领导者爱职工,爱战士, 就会赢得职工对领导者的爱、对企业的爱。而后者,又往往表现为对企业、对部队、对事业的耿耿忠心。我们在本书“引”中提到石家庄第二印染厂爱职工的故事,就很充分他说明了这一点。这种由爱所引起的爱的反馈,可以牺牲反馈者的自身利益,以至献出生命。这一点,是任何其它管理手段所不能比拟的。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如果其绝大多数成员都能忠于组织,忠于企业,能“舍生而赴死”,“捐生而犯难”,那未,这个组织,这个企业怎能不“无敌于天下”?也正因为这样,中国工人才说:“企业把我们放在心上,我要把心扑在生产上”;日本企业家才说:“爱你的职工吧,他们会百倍地爱你的企业”。
爱的反馈,是人类的一个共同特征,而这个特征,在东方民族中表现尤为突出。中国人,只要是正常人,凡受人之爱,必回报之。这种回报,叫做: “报恩”。人在日本,报恩的观念比中国还强烈。往往是受人一次情,报恩一辈子。日本企业正是利用了爱的反馈的必然性,利用了日本国民报思观念的特性,在管理中体现仁爱,管理者对下属实施仁爱,甚至提出对职工要“ 终身负贡”。从而赢得了职工视企业为家,视企业为职工命运共同体的结果。
其次,在管理中体现仁爱,有利于在职工中树立“爱企业(组织)为家” 的思想意识。塑造这种意识的目的,在于使职工忠于企业,忠于事业,忠于职守,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在于在企业内部成员间保持亲密的感情联
系,使其协调、和谐,形成强大的内聚力、整体力。然而,“爱企业如家” 这是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是任何人可以“提倡”出来的。存在决定意识。职工的意识是企业环境和职工心理相互作用的产物。在这个心理内化过程中,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使职工产生“爱企业如家”的意识,其前提是:必须首先使企业像个家。在这样的环境中,才有可能使职工萌发并强化其“爱企业如家”的意识。
要将企业(组织)塑造成家的环境,首先要分析为什么家庭有如此大的凝聚力?家庭的凝聚,靠两种力量维系,一是经济,二是感情。在农业小生产方式时期,经济的因素,在家庭凝聚上极为重要。当时,家庭成员必须在经济上依赖家庭才能生存,个人缺少经济的独立性。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 这种状况大为改观了。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在家庭凝聚力中的作用、地位大大削弱,甚至不再起作用,在现代社会,家庭之所以有极大凝聚力的主要因素是感情。家庭中,家长对子女的慈爱,友兄梯弟的手足之情,相敬如宾的夫妇之情,等等。每离开了这些温情脉脉的感情维系,离开了家庭成员间的“亲亲”,就不可能有稳定的家庭关系。由此可知,要塑造企业(组织)似家的环境,其重心就在于要使企业内各种人际间的关系像家庭一样的可亲、可信、可敬。这样,职工才有可能在企业(组织)中感到亲人股的关怀,家庭般的温馨,才有可能对企业(组织)产生“家”的感情,用对待“家”的态度来对待企业(组织)。而要做到这一点,离开了在管理中充分体现仁爱这一思想是根本不可能的。
再次,管理者要实现其管理功能,关键在于他要有极大的影响力。所谓影响力,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中,通过言论、动作、表情等来影响或改变他人心理与行为的能力。一个管理者的影响力越大,管理就越顺利:影响力越小,管理就越困难;当他失去影响力时,也就失去了管理能力。而在制约管理者影响力的诸因素中,感情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人与人之间,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有情,就产生亲切感。由此,相互吸引力大,彼此影响力也大。俗话说,“通情”才能“达理”。它的前提是“通情”。相反,如果上下级之间关系紧张,无情。这样,就造成双方心理距离,形成排斥力, 对抗力,就会产生负的影响力。也就是说,“不通情”就难以“达理”,甚至根本不可能达理。而这个“通情”的前提,要靠管理中体现仁爱才能得到。由此观之,管理中能否贯彻爱人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管理者的影响力、领导力。
还应该提到,管理,尤其是企业管理,要求集中统一。否则,管理就会无序。在管理实践中,各类组织必然要设置一定的组织机构,划分一定的管理层次。而在各管理层次之间,又要按照集中统一的原则,坚持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准则。这样,在一个管理实体中,组织成员必然区分出等级,并存在日益明显的等级鸿沟。在组织中,每个人都处于等级森严的关系网的某一特定位置。这种状态如果长期下去,下级的心理就会失衡。结果,不是影响积极性的调动、内聚力的形成,就是产生对立情绪。然而,只要是一个组织的管理,就必然有等级,必然要坚持上下级之间的服从关系,也就必然有此副作用。世上购确难以找到没有毛病的管理方式。但是,这个副作用对组织、对管理又十分不利。怎么办?出路不能在管理等级服从上去找,而要从这以外的地方去寻找。这就是在管理实践的其它领域,甚至是 8 小时以外的领域中,用体现仁爱的办法来加以弥补。爱的内涵,体现的是平等精神,它表现
的是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尊严的维护,是相互关心和爱护。因此,用“仁”就可去填平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等级鸿沟,使下级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以达到建立“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融洽的人际关系。
管理中体现仁爱是有很大险力的,但是,在实际管理中,也并不是所有体现“爱”的地方都有效。比如:自 80 年代中期起,在一些企业中曾刮起过一阵“感情投资”之风。从字面上看,这应该是在管理中体现仁爱了。但是, 此凤刮了不长日子,就无声无息了。究其原因,是效果平平,说明白点,是毫无效果。这又是为什么?这样,又使我们不得不涉及仁爱的又一个领域: 真情与假意的区别。
真情,是无私而利他的。像石家庄第二印染厂领导对职工之情,就属于这种类型。假意是利己之情,情中参私,“感情投资”为己服务。要使管理中仁爱的投入真正起到作用,必须是真情而不能是假情。孔子所说的“仁” 指的也是真情,而不是假情。在《庄子·灭道》中引证了孔子的一句话,点清了这个问题。孔子说:“兼爱无私,此仁义之情也”。这一点,是决定在管理中进行仁爱投入时必须及早把握住的。否则,假仁假义,小恩小惠这样的“感情投资”,迟早会自食苦果。